似「能」非「能」能不能?《繡襦夢》
10月
18
2018
繡襦夢(國光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02次瀏覽
鄭宜芳(表演藝術工作者)

由國光劇團與橫濱能樂堂歷時三年合製的新編實驗崑劇《繡襦夢》,因涉及兩大傳統表演藝術系統:崑與能,不僅讓觀眾期待亦好奇,各自擁有悠久歷史與規範的傳統表演藝術如何碰撞出火花。《繡襦夢》的劇本由藝術總監王安祈與青年劇作家林家正合撰,以「夢幻能」的架構,重新講述一段「崑曲」鄭元和與李亞仙的故事;並結合常磐津文字兵衛(常磐津為日本三味線音樂的一種)、日本舞踊合構成一齣跨界的演出。

演出為三段式表演,第一段傳統崑曲《繡襦記・打子》由唐文華、溫宇航主演,舞台為鏡框式舞台上架設臺子,純白的舞台與一桌二椅,是傳統崑曲的形式;第二段日本舞踊長唄《汐汲》(故事從能劇《松風》中提出),舞台正後方懸掛半截的鏡板圖像,長形走道分置兩旁,具有能舞台象徵;第三段為《繡襦夢》,取消原先懸掛的鏡板圖像,常磐津與長唄設於下舞台,左舞台則是崑曲文武場。三段節目的選擇,無論是在故事的敘事,或人物的情感上,皆互為表裡,上下承接,也可看出這場臺日合作的中心主軸線:從傳統出發,跨越當代。

《繡襦夢》改寫傳統崑劇《繡襦記》的圓滿結局為悲劇,賦予鄭元和終身對李亞仙抱持著思慕與愛戀,那未曾完滿的情愛成為鄭元和一生的執念,直至悵然夢醒。繡襦作為亞仙親手織就留予元和的物件,感其情意而擬化成人形,對元和訴說亞仙內心深藏的情事。由劉珈后飾演的繡襦與偶的繡襦(布),相互交錯,似真似幻,虛虛實實,她既是回憶中召喚而出的李亞仙,也是夢境裡真切實意的繡襦,讓人分不清究竟是鄭元和的睹物思人還是李亞仙的現身。而偶繡襦在舞動翻飛間,因布料材質而點點閃爍的星芒,瞬息即逝,似夢似幻,是萬物的消融與共存,亦是境生像外的日式幽玄之美。

只是在這空靈絢麗的演出和感動中,筆者亦心懸疑問,究竟此劇關於「能」的地方為何?雖然能劇和崑劇的演員同樣合歌舞以敘事,因此當由長唄做內容敘事的吟唱時則偏向能的演出形式一些,而當演員搭文武場做唸白唱詞時,則是回到崑曲的演出形式。但在演員身段中,溫宇航借用了舞踊中的拿扇法、跺步與曲膝行走的方式來豐富原先的崑劇身段;音樂方面,在日本傳統藝道中常磐津歸屬於歌舞伎或是淨琉璃;舞踊則屬歌舞伎,此兩者皆非「能」。

其實,若單以常磐津與舞踊的跨界結合來看,《繡襦夢》確實是兼具包容與開放的精彩作品。有此疑問關鍵就在於,移轉到鏡框式舞台後,原先的「能舞台」的能量降低,從而突顯了所謂的「能」到底在那裡的問題。從整體演出可看出,故事視角是取用「能」最大的特色:召喚亡靈現身;以及利用「能舞台」這個空間的特殊性,創造亡靈在陰陽兩界穿梭、回望的時空,也創造讓常磐津、舞踊能出現在同一舞台的合理性。因此,可以說是「能舞台」這個空間串接起了此次臺日傳統表演藝術所選用的合作元素:崑曲、常磐津、舞踊。所謂的「夢幻能」是以能的結構重寫一篇崑曲的故事,因此,實質上真正的合作對象乃是「能舞台」,並不是「能」,這點是需要區分出來的。

也因為是利用「能舞台」的概念來串聯彼此的合作,那麼如何在鏡框式舞台以虛應實,維持「能舞台」的能量則是關鍵點。且能舞台的主要標誌除了橋掛、鏡之間外,還有本舞台上的鏡板,鏡板象徵聖地、神殿,是神降臨的地方,也是本舞台的區隔點:異世界,是使能舞台不只有陰世/陽世,還有陽世/陽世的分別;因此如何在極簡空靈的舞台上,在燈光虛擬的橋掛之外,擇其精華地顯示能舞台標誌以說服觀眾,值得更進一步地深思,亦是此次跨界合作的原點。

延伸閱讀:

wenhsuanyeh的歌舞伎小天地https://goo.gl/FovZFz

《繡襦夢》

演出|國光劇團X橫濱能樂堂
時間|2018/9/1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由《繡襦夢》極簡而幽深的舞台,冷冽沈靜的燈光下走出的鄭元和已垂垂老矣,撫今追昔,睹物思人,透過與李亞仙親手織就的繡襦幻化而成的精魂一同回首前塵,獲致啟悟與反思。(趙心如)
9月
22
2018
傳統的戲曲喜愛大團圓的喜劇結局,而現實人生並非如此,在唐代高門士族鄭家公子真的能與娼妓通婚嗎?置放一個翻案文學的視角,重新思考結局的另一種可能。(陳麗君)
9月
15
2018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