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能」非「能」能不能?《繡襦夢》
10月
18
2018
繡襦夢(國光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8次瀏覽
鄭宜芳(表演藝術工作者)

由國光劇團與橫濱能樂堂歷時三年合製的新編實驗崑劇《繡襦夢》,因涉及兩大傳統表演藝術系統:崑與能,不僅讓觀眾期待亦好奇,各自擁有悠久歷史與規範的傳統表演藝術如何碰撞出火花。《繡襦夢》的劇本由藝術總監王安祈與青年劇作家林家正合撰,以「夢幻能」的架構,重新講述一段「崑曲」鄭元和與李亞仙的故事;並結合常磐津文字兵衛(常磐津為日本三味線音樂的一種)、日本舞踊合構成一齣跨界的演出。

演出為三段式表演,第一段傳統崑曲《繡襦記・打子》由唐文華、溫宇航主演,舞台為鏡框式舞台上架設臺子,純白的舞台與一桌二椅,是傳統崑曲的形式;第二段日本舞踊長唄《汐汲》(故事從能劇《松風》中提出),舞台正後方懸掛半截的鏡板圖像,長形走道分置兩旁,具有能舞台象徵;第三段為《繡襦夢》,取消原先懸掛的鏡板圖像,常磐津與長唄設於下舞台,左舞台則是崑曲文武場。三段節目的選擇,無論是在故事的敘事,或人物的情感上,皆互為表裡,上下承接,也可看出這場臺日合作的中心主軸線:從傳統出發,跨越當代。

《繡襦夢》改寫傳統崑劇《繡襦記》的圓滿結局為悲劇,賦予鄭元和終身對李亞仙抱持著思慕與愛戀,那未曾完滿的情愛成為鄭元和一生的執念,直至悵然夢醒。繡襦作為亞仙親手織就留予元和的物件,感其情意而擬化成人形,對元和訴說亞仙內心深藏的情事。由劉珈后飾演的繡襦與偶的繡襦(布),相互交錯,似真似幻,虛虛實實,她既是回憶中召喚而出的李亞仙,也是夢境裡真切實意的繡襦,讓人分不清究竟是鄭元和的睹物思人還是李亞仙的現身。而偶繡襦在舞動翻飛間,因布料材質而點點閃爍的星芒,瞬息即逝,似夢似幻,是萬物的消融與共存,亦是境生像外的日式幽玄之美。

只是在這空靈絢麗的演出和感動中,筆者亦心懸疑問,究竟此劇關於「能」的地方為何?雖然能劇和崑劇的演員同樣合歌舞以敘事,因此當由長唄做內容敘事的吟唱時則偏向能的演出形式一些,而當演員搭文武場做唸白唱詞時,則是回到崑曲的演出形式。但在演員身段中,溫宇航借用了舞踊中的拿扇法、跺步與曲膝行走的方式來豐富原先的崑劇身段;音樂方面,在日本傳統藝道中常磐津歸屬於歌舞伎或是淨琉璃;舞踊則屬歌舞伎,此兩者皆非「能」。

其實,若單以常磐津與舞踊的跨界結合來看,《繡襦夢》確實是兼具包容與開放的精彩作品。有此疑問關鍵就在於,移轉到鏡框式舞台後,原先的「能舞台」的能量降低,從而突顯了所謂的「能」到底在那裡的問題。從整體演出可看出,故事視角是取用「能」最大的特色:召喚亡靈現身;以及利用「能舞台」這個空間的特殊性,創造亡靈在陰陽兩界穿梭、回望的時空,也創造讓常磐津、舞踊能出現在同一舞台的合理性。因此,可以說是「能舞台」這個空間串接起了此次臺日傳統表演藝術所選用的合作元素:崑曲、常磐津、舞踊。所謂的「夢幻能」是以能的結構重寫一篇崑曲的故事,因此,實質上真正的合作對象乃是「能舞台」,並不是「能」,這點是需要區分出來的。

也因為是利用「能舞台」的概念來串聯彼此的合作,那麼如何在鏡框式舞台以虛應實,維持「能舞台」的能量則是關鍵點。且能舞台的主要標誌除了橋掛、鏡之間外,還有本舞台上的鏡板,鏡板象徵聖地、神殿,是神降臨的地方,也是本舞台的區隔點:異世界,是使能舞台不只有陰世/陽世,還有陽世/陽世的分別;因此如何在極簡空靈的舞台上,在燈光虛擬的橋掛之外,擇其精華地顯示能舞台標誌以說服觀眾,值得更進一步地深思,亦是此次跨界合作的原點。

延伸閱讀:

wenhsuanyeh的歌舞伎小天地https://goo.gl/FovZFz

《繡襦夢》

演出|國光劇團X橫濱能樂堂
時間|2018/9/1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由《繡襦夢》極簡而幽深的舞台,冷冽沈靜的燈光下走出的鄭元和已垂垂老矣,撫今追昔,睹物思人,透過與李亞仙親手織就的繡襦幻化而成的精魂一同回首前塵,獲致啟悟與反思。(趙心如)
9月
22
2018
傳統的戲曲喜愛大團圓的喜劇結局,而現實人生並非如此,在唐代高門士族鄭家公子真的能與娼妓通婚嗎?置放一個翻案文學的視角,重新思考結局的另一種可能。(陳麗君)
9月
15
2018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
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11月
13
2024
今次為第八屆,筆者在同一場次中,觀賞了慶美園亂彈劇團新秀張雅涵主演的《洛花河》暨正明龍歌劇團新秀張燕玲主演的《韓信設窖安軍心》兩齣折子戲。
11月
12
2024
本劇可見劇團在親子劇的用心之處,以臺灣地景為故事地、融合原漢兩族的神話故事,音樂曲調以輕快帶有童謠的趣味讓聽覺性相當悅耳動聽,主演的口白方面也充分表現各個角色的特質差異
11月
11
2024
發自庶民性的市場空間表演雖未必不好,還原來自民眾純然的欣賞習慣也有道理,但總期盼能朝向精緻度更顯著的面向提升。就演出內容而言,除了延續過往擅長的《白馬風雲傳》系列連本戲之外,建議劇團應可大膽創作新的故事劇本,嘗試新的表演模式
11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