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夢中睡去,從現實醒來《狂睡五百年》
1月
21
2021
狂睡五百年(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粉絲專頁提供/攝影楊詠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05次瀏覽
吳旭崧(清華大學研究助理)

身為八○至九八○年代臺灣小劇場運動中難以忽視的傳奇人物,田啟元不僅在當時以劇場挑戰禁忌、顛覆傳統,其作品如《白水》、《瑪莉瑪蓮》等在後續三十年間被不同創作者詮釋演出,作品跨越時空的藝術能量,成為叩問當下的時代回音。2020年末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冬季公演將田啟元未曾公開演出的《狂睡五百年》精煉後搬上檯面,以網路社群時代的身體與文法,似是挑戰又像探險般將過往人跡罕至的文本,從濃蔭斑駁的歷史叢林中逆勢出土,在言語與空間的幻夢中,經典悠悠轉醒、傳奇正待新生。

田啟元在《狂睡五百年》中以擬傳奇故事筆法鋪陳了魚妖蘇甦與少年楊慧剛的人妖戀曲,劇作雜揉《山海經》等諸多中國神話與民間故事,看似拼貼經典,卻處處暗藏對原著的「歪讀」與「竄改」。導演孟昀茹以資訊網路世代的蒸氣波(Vaporwave)【1】美學以及賽博龐克(Cyberpunk)【2】敘事切入,將神話元素嫁接流行文化,創作一則有如電玩冒險遊戲的都市傳說。劇本中用大量文字堆砌形容的場景,化作混合中國風與臺式霓虹燈管的山水雲朵景片,飽滿又迷幻的色澤既像傳說中的氤氳仙境,又如末日後重度汙染的都市光景。演員身著戲曲服飾、模仿程式化的肢體,卻搭配綜藝節目式的台詞節奏,以及二次元漫畫般的格放移動,導演與設計將劇本解構拆解,與當代語彙緊密縫合,以形式駕馭理念看似流於表淺,實則精確捕抓到田啟元文本中返照現實的陰翳光影。

面對原著劇本奇巧龐雜的設定,創作者將故事中的傳奇夢境與網路虛擬空間相互融合,蘇甦與楊慧剛上窮碧落下黃泉的逃亡,如同闖入正規系統的電腦病毒,在被追殺聲討的同時,逐步解裂價值體系的運作,直至揭穿所謂正義不過是角色扮演的假面,而苦苦追尋的救命解藥更早已被李代桃僵。當各方勢力以少年性命脅迫魚妖的高潮時刻,現實與虛幻皆被無以規則化的情感衝擊打破了。終場角色們像是網路遊戲延遲卡頓般重複演出追殺楊慧剛的段落,宛如負荷過載的系統,隨已無力維持幻象的虛擬實境一同崩潰,而蘇甦最後的驚叫,既是困陷於規範輪迴中的無奈悲嚎,又好似終於醒悟原來現實,也不過是夢的化名。

《狂睡五百年》舞台上,中國繪畫的古典山水、資本消費的七彩閃燈、二次元少女漫畫的閃亮星眸,甚至陰謀論經典的共濟會之眼等符號堆置雜燴,一如網路迷因(Meme)般流淌在虛實交錯的訊息亂流中,象徵在疲於應付假消息的後真相時代,善惡真偽早已比夢境更混沌難明。創作者以當代呼召劇本中的妖異,魚妖與少年的邂逅已非《唐人傳奇》的黃粱一夢,而是抵抗定義分類的權力準則,走出自身命途的勇氣,更是要從現實中狠狠甦醒、竭力發聲的傾軋異音。

註釋

1、蒸氣波(Vaporwave)是一種電子音樂及視覺藝術類型,深受當代消費主義、及資本主義影響,呈現弛放、夢幻泡沫般的幻滅美學。(參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Vaporwave)本劇對蒸氣波元素的應用可見電子節目單。(網址:https://reurl.cc/zbgEx0)

2、塞博龐克(Cyberpunk)為科幻文學的一種類型,通常設定在反烏托邦式的近未來都市,情節通常以人工智慧、駭客和巨型企業有關的衝突為主軸。(參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Cyberpunk

《狂睡五百年》

演出|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時間|2020/12/26 14: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狂睡五百年》是臺灣小劇場傳奇鬼才田啓元難得未曾演出的劇本。⋯⋯故事關於女形魚妖與人類少年之間的奇戀,內容玄幻充滿神怪場景,加上田啓元式的不文不白、古典詩詞和俚俗夾纏的對話文體,使許多人覺得除非田啓元再世,實在難以妥善詮釋——然而這耳語,總算在2020年尾解封了。(林乃文)
1月
08
2021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