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異出聲,人心驚醒《狂睡五百年》
1月
08
2021
狂睡五百年(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粉絲專頁提供/攝影楊詠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017次瀏覽

林乃文(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蘇甦:「你還在睡哪!沉睡,死睡,狠狠的睡,睡著的是你的人,睡死的是你的心。你寧願痛苦地在床上輾轉反側,你寧願抱著溫暖的夢鄉,可以使你痲痹,使你不知道世上真實的一切,你願意的,你自找的。你目空一切,你什麼都沒有,你什麼都不是,你……。」——田啓元《狂睡五百年》【1】

《狂睡五百年》是臺灣小劇場傳奇鬼才田啓元難得未曾演出的劇本。彷彿中了劇名的咒語,這劇本在田啓元生前、死後三十年左右無人搬演。故事關於女形魚妖與人類少年之間的奇戀,內容玄幻充滿神怪場景,加上田啓元式的不文不白、古典詩詞和俚俗夾纏的對話文體,使許多人覺得除非田啓元再世,實在難以妥善詮釋——然而這耳語,總算在2020年尾解封了。在藝術學校內的小型專業劇場,一群上個世紀末以後才出生的戲劇學院學生,大膽地將此劇本稍微濃縮整理上演。以華彩豔抹的電子迷幻視覺、京劇化的肢體風格,層次分明的聽覺節奏,讓田啓元式的妖言異語重新出世;一瞬間即令我相信:《狂睡五百年》未曾退潮,只不過在世間「沈睡」罷了;復出世依然能夠彈響眾生耳目,叫人心神恍惚,如夢初醒。

根據詹慧玲回憶,1989年,解嚴方兩年半,「臨界點劇象錄」橫空出世的第二年,其時田啓元編導作品已推出四部,而部部駭世驚俗。當時臺藝(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前身)戲劇科主任朱俐邀請田啓元到校看學生排練,在一場愉快的晤談後,田啓元靈感抖擻地回到他位於臺北水源路的小閣樓中,振筆疾書,寫下了這本「青春愛情」劇。在電腦尚未普及的時代,原稿還是手寫稿,是詹慧玲在田啓元過世後一個字一個字地打成電子檔,與臨界點團員其他劇本創作一起付印出版,成為田啓元所寫的劇本中唯一一部未曾親手導演過的作品。在看戲當天,同行的詹慧玲提到原稿被團員借閱後不知所蹤,仍感懊惱不已。

《狂睡五百年》中的「人妖戀」原型,其實在臨界點九〇年代復出的美學轉型之作《白水》(1993)又再現,而形式更精簡,故事更集中,且切中九〇年代熱門的性別議題,一時風靡劇場圈,被奉為同志戲劇經典。比起家喻戶曉、已多次被話本、崑曲、京劇改編過的白蛇傳說,《狂睡五百年》的取材來源冷僻偏門,像《山海經》、《博物志》或《搜神記》,都是所謂「博識無倫」、「亦多浮妄」,叫史家不敢言信的秘典異誌。劇文中說蘇甦「原本是條叫做鮭的魚精,是西海旁一千五百里的柢山魚怪,魚身、牛頭、蛇尾、背上有翼,翼上有羽毛像隻大鵬鳥,她的翅膀長在魚鰭下面,聲音像牛叫,每年冬天死去夏天復活,後來她想修成人形,沒有成功,變成人面、手足、魚身的陵魚。」【2】「鮭」應該是「鯥」的誤植,如《山海經˙南山經》所載:「又東三百里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劇文裡又說蘇甦「之後游到南海化為鮫人,就是美人魚,活在海中,能織布、善治機杼,她因有感不能休到成人,常常暗自在海中哭泣,眼淚落下就成了珍珠……。」這也從《博物志》和《搜神記》的描繪中可見:「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績織,其眼泣則能出珠。」此典故曾被詩人李商隱引做「滄海月明珠有淚」被傳誦不已。

誠然田啓元的閱讀視界及遣詞用典,相當內含「中國傳統」元素,但是他加入大量自我想像,拼貼嫁接,從而與傳統意涵斷裂開來,湧現極具現代性的辯證思維。他在種種「肖」與「不肖」或「真」與「偽」的重疊形象間,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諷刺而荒謬的諧擬(parody)趣味。

深究魚娘蘇甦與少年楊慧剛之間的愛情,與其說「海誓山盟」,更像是糾纏於「說你喜歡我嗎?」、「我不能說」的純純蠢蠢階段,不料觸犯天條,大驚小怪地出動人神妖鬼搞得一團忙亂,鬧得非死即毀,這對所謂的「天意」與「禁忌」已夠諷刺;蘇甦還給「替天行道」的「維權者」掀老底,道出張天師本是住在奈何山玄黃洞,「狼心、狗頭、蜥蜴身、狐狸尾、上肢猴臂、下肢牛蹄、兩耳大如鳥翅尾部分岔十三條」的狗精,凸顯「誰不是妖?孰正孰邪」的荒謬性。這是田啓元一貫的美學精神,從主題內容到語法形式,都傑出地表達踰越常規、正道、傳統的異質性。他抵抗「道貌岸然」同時自己也絕不搶佔高大上,他心懷人道但從不以「弱者正義」自恃,示現喑啞扭曲的自憐身段。

三十年社會轉型,「正義」已被均分化,人人皆可自持;「道貌」也早貶值,不如「奇色」有商業價值;正當我以為《狂睡五百年》的叛逆背景已然遙遠,新世代年輕劇場人的重新演繹,又將我驚醒:原來「政治正確」是不分世代的,看不見的「禁忌」無所不在,以致「妖異」仍無容身之所。田啓元疊影於「肖」與「不肖」或「真」與「偽」間的迷幻文法,被導演孟昀茹,轉置於原件與仿造難辨真假、擬像不斷繁殖的數位虛擬現實世界,竟然毫無違和感。同時,它與拼裝各種不同群群文化共同安身的臺灣消費社會,也氣質相仿。

只見幾乎空臺的舞臺空間(劉岑霈設計),推進幾座豔麗浮誇拼裝、亦古亦今的假山造景,底部裝有輪軸自由進出。半空懸吊著古代雲紋景片,以充滿都市消費風情的霓虹燈管鑲邊。乍看互相矛盾的元素,溶匯起來卻有種異樣的美感,有如一種未來式的懷舊風。沿承華麗的拼貼風格,女主角蘇甦(李尉慈飾演)穿著銀光熠熠如魚麟的百摺長裙(顏玎如設計),踩著戲曲花旦的小碎步,動作舉止風格化,帶有技巧難度的裝飾性和觀賞性。張天師(郭鎧瑞飾演)——彷彿後來《白水》的法海——臉畫大花臉,一對僕從張弓、張箭,鼻心抹白作京劇的丑妝,動作也是半像戲曲程式,半像電玩的規格化和扁平化。導演使用平行位移的場面調度,仿照八〇、九〇年代電玩掌上機的畫面敘事,同時又呼應中國傳統古畫長卷的瀏賞模式。這是一個被虛擬空間所解構的古代神話地理空間。

節目單的自我介紹中提到Vaporwave(蒸氣波)【3】與公路旅行。蒸氣波原是一種音樂類型,如今已延伸為美學風格,近年常見於青少年電子通訊裝置。它大量溶接八〇年代流行音樂、消費文化情境,及環境電子、動畫電子音樂,帶有輕鬆軟爛的消費情調及閃光泡沫般的虛幻感。有樂評說:「這些『比假貨還假』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帶回了一些對現實的諷刺感。在看似無止盡複製、一窩蜂湧向潮流的同時,其實也表達出對於既有成規的厭倦與不耐。」。【4】


狂睡五百年(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粉絲專頁提供/攝影楊詠裕)

《狂睡五百年》從《山海經》式的上古神怪世界,到數位時代的虛擬空間,貫穿出一種高度人工化的華麗虛幻感;唯其不變的是看不見的天帝至尊,以不知其所由、不知其所往的「律戒天條」,規範眾生;或者是看似自由消費,其實早已被大數據網羅計算、程式設定框架的遊戲規則。活在這體制「規則」之外的,均屬「妖異」,將受到殘酷無情的摧毀與淘汰。「五百年」像是從蟲魚鳥獸化為人身的修行時間,「五百年」也像是人類驅逐異己呼呼如狂的歷史進程;「五百年」看似久長,但可以被瞬間踩扁打回蟲魚原身,「五百年」也可以穿越歷史把人性的自私狹隘重新端上。蘇甦與楊慧剛這一對苦命鴛鴦,他們不是意欲推翻、高擎理想的革命者,也不是等待被革命號召喚醒的被壓迫者,而是作為純粹的異類,頑固地堅守自己不被世界同化的本質。

嚴格來說,《狂睡五百年》兩年前也曾被另一個年輕導演譚鈺樵演繹過。2018年九月,由林文尹擔任製作、淡江大學實驗劇團的年輕創作者們(導演譚鈺樵)提出《狂睡五百年計畫》,主要以《狂睡五百年》作為靈感出發,用水、燈、投影、漂動的流蘇、發光的膠帶,現場煮魚湯的氣味等物質性元素,演繹如電如露如夢幻泡影、感官搖曳噴漲的劇場文法,令人印象深刻。但孟昀茹導演的這個版本,才算是真正將《狂睡五百年》的文本落實為劇場實踐,字字句句被聽得明白清楚,並且處理得不落俗套。表演形式和舞臺技術都是嶄新年輕的,但其劇場感卻是非常田啓元式的,善惡正邪是非對錯的恍惚錯位,並不是從大腦理性分析得來,而是從感官受到搖撼,好似跌入夢中,卻驚見惡狠的冷酷,一時不知自己是醒是醉是睡。當蘇甦(名字暗示她是狂睡世間極少數的甦醒者),被迢迢追殺到天涯海角、無路可逃辛酸無奈時的那聲撕心裂肺,在我聽來彷彿從八〇年代穿越而來,依然那樣嘹亮清奇,驚懾人心。

註釋

1、田啟元等:《狂睡五百年──臨界點劇象錄劇本集1》(台北:臨界點劇象錄出版,2002年)。

2、同前註,頁23。

3、參見電子節目單文字:「VAPORWAVE /公路冒險/半夢半醒/何者為真/沉睡便知」,網址:https://reurl.cc/zbgEx0

4、陳涵:〈因緣泡影,煙熅浪潮:淺論Vaporwave〉。網址:https://www.wazaiii.com/articles?id=787

《狂睡五百年》

演出|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時間|2020/12/19 19: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原著劇本奇巧龐雜的設定,創作者將故事中的傳奇夢境與網路虛擬空間相互融合,蘇甦與楊慧剛上窮碧落下黃泉的逃亡,如同闖入正規系統的電腦病毒,在被追殺聲討的同時,逐步解裂價值體系的運作,直至揭穿所謂正義不過是角色扮演的假面,而苦苦追尋的救命解藥更早已被李代桃僵。(吳旭崧)
1月
21
2021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8月
14
2024
綜言之,今年的「Kahemekan花蓮行為藝術展演」大膽化用戲劇元素,近乎從「單人行為」往「雙人、小組行為」延展與突破。即使觀眾與舞台上的行為藝術家拉開距離,但劇場氛圍濃厚的行為展演,反而透過聲光音效、物件應用及行為者「共舞、同在」而拉出不同張力,甚至在不同主體對原民文化認同/藝文工作、少數發聲、藝術/生命哲學等主題闡發不同意見之際,激盪出辯證與淨化之效。
8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