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眼淚藏在油燈後面《電母》
7月
10
2014
電母(末路小花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4次瀏覽
郝妮爾(東華大學華文系創作組)

一直到這齣戲結束兩三天了,我才敢憑藉著已經逐漸矇矓的印象來說出這場戲。此時的記憶已如搖晃的油燈,昏暗地照亮那個汗熱的夜晚。

看末路小花的戲要很小心,而且必須很有勇氣。面向你的時候,他們總是笑得陽光燦爛,忽地才發現,他們的燦爛與明亮都是為了讓你能更清楚看見這世界的本質:頹斜歪敗,像是一個掉牙生了膿瘡的老婦,以積滿了濃痰的聲音告訴你:「不然怎麼著?日子還是要過下去呀。」

《電母》以獨角戲接棒的方式,由上半場的吳柏甫與下半場的張棉棉合力進行,這齣戲在去年夏日的《九歌3x3》,曾以「雲中君」的角色乍現,像是一道閃電一樣筆直地打入我內心黑幽幽的角落。今年加入了張棉棉的角色,在看戲之前內心始終懷有諸多質疑,我曾以為,吳柏甫那短短半個鐘頭的演出,已經是一個再完整不過的戲了。未料在欣賞《電母》後,才真正有一種完整、圓滿的感覺。

南海藝廊的屋頂,在夏夜真是熱得不像話。然而四周的車聲、狗吠,都在演員下的第一句話之後逸散無蹤。這真是環境劇場最辛苦也最迷人的地方了,遮不了的光害、雜沓的聲響、悶熱無風的頂樓,演員離觀眾只有半個手臂那麼近,提著一盞燈就開始講話,為了聽得更清楚,我們不得不更靠近。好像小時候一夥人,明明怕得要死卻老要捱在大人前面聽鬼故事,越害怕我們越靠近,越靠近就能聽得越仔細。而真正令人害怕的並不是劇情本身,至少對我來說,讓我全身寒毛直豎的一刻,是我與劇中人四目相交的時刻。於此同時,我完全忘記了這位演員的名字,我甚至完全相信了他來自戰爭結束前,那個挨家挨戶討米吃的年代。演員無懼的目光像一把利刃,也不怕把人割傷了,要繼續說他的故事。

看戲最怕演員能量不均衡,但在這裡完全找不到這個問題。下半場的張棉棉一出來,幾乎要讓人忘記前半個鐘頭發生什麼事,她輕而易舉抓住了眾人的目光,引領大家進入另外一個不同的靈魂之中。我們才甫進入一位老嫗的世界中,就立刻掉入一個年輕充滿活力的地方,好像四周也突然亮了起來一樣。然而──如同前文所述,如果真以為這齣戲要開始迎向一個光明而充滿希望的劇情那就錯了,新燃起的火光,都是為了待會兒澆息的時候能讓人被濃煙嗆到。奇怪的是,上半場的老婆婆分明已經把故事給說完了,大家也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了,我卻不由自主產生一股奇怪的希望,看著台上的演員跳上跳下,儘管疲倦、沮喪仍然打起精神唱著歌,我無法不握緊拳頭想要她幸福。甚至偷偷的希望劇情能不合邏輯的急轉直下,能習得好萊塢的荒誕不經,能讓眼前這個女人最後有個快樂的結局。不過沒有。

「神吃飽了,卻什麼都忘了。」

我們獻出了信仰與期待,最後換得連自己都無法承受的失望。以為還能欺騙自己在夢裡,現實卻連這一點點小小的恩惠都不願給予。這是世界不輕易告訴我們的事,末路小花都說出來了。

只不過,可能是我的錯覺,戲結束之後吹起一陣輕風,把背脊上的汗水呼得涼涼的。啊,我還不想太絕望,也許這是世界給與他們小恩小惠的方式:徐徐涼風,一場好戲,日子還是過得下去。

《電母》

演出|末路小花劇團
時間|2014/07/05 19:30
地點|南海藝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黃丞渝將院子劇場的空間運用得很巧妙,尤其是下半場。利用燈光、聲音的來源、演員的走位,在屋裡/屋外、門內/門外、窗內/窗外、樓上/樓下之間製造出一種互動與觀看/揣想趣味。兩名演員表現皆不俗。(謝筱玫)
7月
10
2014
兩名好演員貢獻他們的專注,考驗演員的心理能不能承受近距離「被觀看」、「被檢視」這件事。兩位演員的演出,皆帶出劇場的魔幻時刻,那個魔幻時刻停留在他們一個動作一個表情的凝結。(魏于嘉)
7月
09
2014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