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臺灣的海洋夢想像——《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
5月
09
2022
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明華園總團提供/攝影蘇楷媜)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20次瀏覽

吳依屏(專案評論人)


你對鄭成功了解嗎?除了國姓爺、延平郡王的別稱之外,你還知道什麼?他的兒子、他的父親呢?身為台灣人,我們對鄭氏父子有何認識?他們的所作所為點點滴滴地影響了至少台灣三代人,六十年左右的歷史發展;然而,有趣的是,對於這個家族的想像與描繪,近年來開始湧現於台灣本土劇團的作品之中。

鄭成功作為前承父志,後啟子業的重要樞紐,關於他的討論作品數量上最多,之前筆者曾看過的三缺一劇團的《國姓爺之夢》就是十分出色的作品。在三缺一的作品之中,觀眾得到自我解讀這個著名歷史人物的自由想像,究竟他是流行語境下的海賊王?還是抱有反清復明志向、滿懷孤勇的延平郡王?抑或者,他是實事求是固守台灣土地的南明孤臣?

這其中種種,觀眾在戲劇作品自由靈動的呈現之中,並不那麼局限於某種認知,對於鄭成功,觀眾/台灣人或許不那麼確定,但也確實不那麼陌生。然而,他的父親——鄭芝龍呢?明華園做了一個大膽勇敢的選擇,試圖還原這個相較之下模糊的歷史人物,賦予他戲劇化的浪漫色彩,告訴台灣人誰才是初代的海賊之王。


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明華園總團提供/攝影蘇楷媜)


過度情愛的娛樂情節

《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可以說對於鄭芝龍的身家背景,以及事業發展,甚至愛恨情仇做了非常詳盡的描繪,造成時長過長的問題(含中場休息長達三小時)。此外,編劇花費大量的篇幅與精力,詳述鄭芝龍極其驚人的「傑克蘇」魅力(此劇可戲稱為「鄭芝龍與他的三個女人」)。先不論他對待這些女子的態度(睡了兩個,但愛的是沒睡到的那一個)渣與不渣,這樣的劇本情節或許提供觀眾刺激狗血的娛樂情境,但卻造成整體過度傾斜於情情愛愛。(戀愛腦海賊王?)

除了花費過多篇幅描述與女性的愛恨糾結,劇情結構也顯得鬆散。從劇名來看,此劇應該要聚焦於鄭芝龍如何崛起於海洋之上,掌握船隊,獲取稅收等等事業發展,但這部分的討論卻過於簡化處理,而不夠深入仔細,被迫讓位於情愛描述。話雖如此,鄭芝龍這個人物的描繪,從開場時滿口忠君愛國,中途因應時勢投身船隊成為對抗明朝的海賊領袖,最後又轉變成信奉海洋哲學——見風轉舵,再度歸順明朝的海上將軍;可以說,其馬基維利式的心機政客風格,反而與此劇所欲強調的海賊之王稱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父子三代的宿命輪迴

本劇還有一個十分特別的安排,觀眾可以從兒子鄭成功(小名:福松)與父親鄭芝龍(小名:一官),以及鄭芝龍與他的父親鄭士表之間一段重複的對話中,體悟父子之間傳達的人生無常之感。

鄭士表苦勸兒子不該惹麻煩,年輕的鄭一官義憤填膺的辯駁,他動手原因是因那人為不忠不義之徒。而等到鄭福松射殺劉香,鄭芝龍勸他不該動手,鄭福松卻理直氣壯地指稱劉香該殺,作為海賊,不忠不義。如同曾經言語如刀的鄭一官,出言指正深諳做官之道的父親鄭士表沉默收受知府大人封口費,如今他年輕的兒子鄭成功說出相同的話語,為自己的行為做出正義的辯駁。這種宿命輪迴式的家族命運放置於故事的結尾,為鄭氏家族的描寫帶來希臘悲劇式的風格,令人讚嘆其偉大壯闊,但同時也預感其蒼涼蕭颯。


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明華園總團提供/攝影蘇楷媜)


在地海洋敘事的追尋

從三缺一的《國姓爺之夢》到明華園的《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我們可以發現鄭成功這個歷史人物,以驚人的姿態被重新以日本動漫語境下的海賊王包裝,出現於努力找尋自我定位的臺灣人眼前。坊間不僅僅有文創產業推出的各種商業化產品:成功啤酒、成功洋芋片,也有以動漫中大航海時代下諸侯爭霸的氛圍,重新衡量鄭成功為海賊之王的現代戲劇討論。

雖然台灣四面環海,但受限於技術發展及歷代政府限制之故,臺灣人對於海洋崇敬畏懼,並不熟悉。如今來到重新自我定義的時代,藉由描寫,再現過去曾在海上雄霸一方,擊敗外敵的鄭氏家族,臺灣人借此建立起這個島嶼的海洋家族敘事,或許不那麼確定,但也確實有無限可能。

《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

演出|明華園總團
時間|2020/4/30 14: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