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裡的情慾《我們選擇的告別》
6月
30
2014
我們選擇的告別(張曉雄 攝 野草舞蹈聚落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6次瀏覽
謝東寧(特約評論人)

愛情中看到的,是對方,還是自己呢?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中說:「我是如此整個身心都投射對方身上,以致他一旦不存在,我就再也無法抓回我自己,恢復自我。我徹底完蛋了。」原來,愛情中的兩人彷彿「鏡像」,戀人們從對方看到自己,當鏡子不存在時,卻竟然再也無法意識到自己。

野草舞蹈劇落的第二號作品《我們選擇的告別》,靈感來自同名小說,敘述了一對男同性伴侶的誠摯愛情,直到其中一人因病離去,成為一首美麗而感傷的輓歌。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滿腦子都是《戀人絮語》書中的話語,不過卻是從演出進行中疏離出來的,也就是舞台上的情境,一直讓人困惑於觀看的位置,到底要投入兩位舞者帶著戲劇表情的真實,還是疏離出來欣賞舞者藉由肢體,表現戀人關係中的抽象美感,直到走出劇場仍然沒有找到答案。

約90分鐘的作品,完全由兩位舞者(吳建緯、李宗軒)支撐全場,北藝大戲劇廳偌大的舞台上,也只運用簡單的兩張椅子、幾盞吊燈,和舞作結束前的一段影像,可以說是一場完全聚焦於舞者表現的演出。編舞者吳建緯保持著一種優雅、安靜、誠懇的姿態,帶領觀眾進入這個兩個男人的愛情世界。剛開場時,兩個男人一個赤裸一個穿衣,慢慢從下舞台平行走向上舞台的椅子,然後一個穿衣另一個脫衣,一個「鏡像」的完成,也宣示了某種愛情的本質。接下來,就是故事情節了,當然,不是每個觀眾都看過小說,但總體而言,可以明白舞作中,愛情的繾綣、死亡的威脅、分離的悲慟,從編舞者在其創作手札中,標示的十二段文學性抒情主題,精巧編排而成。

舞者看似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帶著相當投入的情感,但現代舞式的肢體精確技巧表現,卻又朝向抽象的美感進行,這麼許多優美的動作,反而壓抑著那濃厚瀕臨爆發的情感。更有趣的觀察是,年輕編舞吳建緯身上的老靈魂,這顆老靈魂總是將年輕愛情中的肉慾隔離,推向更抽象的精神層面,大量的無聲安靜場面、大提琴與韋瓦第《四季》的追逐、普契尼的詠歎調…,肉體耽美、隱誨(赤裸時候,總是在陰暗處)卻又輕盈,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但舞者卻明明表現出年輕又投入的情感,這兩極造成的觀看拉鋸,著實讓人難以捉摸。

沈溺在美好愛情中的人們,是看不到兩人以外的世界,再紛擾的世界亦打亂不了進行中的愛情,但這可是兩人的世界,外人幾乎難以進入。創作者無論要往內深度挖掘,還是向外討論現實,讓自己保持適當的距離觀看作品,才有辦法看清《戀人絮語》那般的符號象徵意義。

儘管如此,整體演出的品質高度,卻是有目共睹的精良,期待野草舞蹈劇落的繼續成長。

《我們選擇的告別》

演出|野草舞蹈聚落
時間|2014/06/29
 14: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