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裡的情慾《我們選擇的告別》
6月
30
2014
我們選擇的告別(張曉雄 攝 野草舞蹈聚落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0次瀏覽
謝東寧(特約評論人)

愛情中看到的,是對方,還是自己呢?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中說:「我是如此整個身心都投射對方身上,以致他一旦不存在,我就再也無法抓回我自己,恢復自我。我徹底完蛋了。」原來,愛情中的兩人彷彿「鏡像」,戀人們從對方看到自己,當鏡子不存在時,卻竟然再也無法意識到自己。

野草舞蹈劇落的第二號作品《我們選擇的告別》,靈感來自同名小說,敘述了一對男同性伴侶的誠摯愛情,直到其中一人因病離去,成為一首美麗而感傷的輓歌。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滿腦子都是《戀人絮語》書中的話語,不過卻是從演出進行中疏離出來的,也就是舞台上的情境,一直讓人困惑於觀看的位置,到底要投入兩位舞者帶著戲劇表情的真實,還是疏離出來欣賞舞者藉由肢體,表現戀人關係中的抽象美感,直到走出劇場仍然沒有找到答案。

約90分鐘的作品,完全由兩位舞者(吳建緯、李宗軒)支撐全場,北藝大戲劇廳偌大的舞台上,也只運用簡單的兩張椅子、幾盞吊燈,和舞作結束前的一段影像,可以說是一場完全聚焦於舞者表現的演出。編舞者吳建緯保持著一種優雅、安靜、誠懇的姿態,帶領觀眾進入這個兩個男人的愛情世界。剛開場時,兩個男人一個赤裸一個穿衣,慢慢從下舞台平行走向上舞台的椅子,然後一個穿衣另一個脫衣,一個「鏡像」的完成,也宣示了某種愛情的本質。接下來,就是故事情節了,當然,不是每個觀眾都看過小說,但總體而言,可以明白舞作中,愛情的繾綣、死亡的威脅、分離的悲慟,從編舞者在其創作手札中,標示的十二段文學性抒情主題,精巧編排而成。

舞者看似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帶著相當投入的情感,但現代舞式的肢體精確技巧表現,卻又朝向抽象的美感進行,這麼許多優美的動作,反而壓抑著那濃厚瀕臨爆發的情感。更有趣的觀察是,年輕編舞吳建緯身上的老靈魂,這顆老靈魂總是將年輕愛情中的肉慾隔離,推向更抽象的精神層面,大量的無聲安靜場面、大提琴與韋瓦第《四季》的追逐、普契尼的詠歎調…,肉體耽美、隱誨(赤裸時候,總是在陰暗處)卻又輕盈,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但舞者卻明明表現出年輕又投入的情感,這兩極造成的觀看拉鋸,著實讓人難以捉摸。

沈溺在美好愛情中的人們,是看不到兩人以外的世界,再紛擾的世界亦打亂不了進行中的愛情,但這可是兩人的世界,外人幾乎難以進入。創作者無論要往內深度挖掘,還是向外討論現實,讓自己保持適當的距離觀看作品,才有辦法看清《戀人絮語》那般的符號象徵意義。

儘管如此,整體演出的品質高度,卻是有目共睹的精良,期待野草舞蹈劇落的繼續成長。

《我們選擇的告別》

演出|野草舞蹈聚落
時間|2014/06/29
 14: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透過作品,我們可以在有距離的、安全的狀態下感受真實世界裡正在發生的事,藉由想像,讓人類能夠同理遠方的苦難。
11月
22
2023
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
11月
13
2023
莊國鑫住民舞蹈劇場《∞-無限循環》的極簡韻律,其底蘊是由阿美族的精神性概念出發
11月
08
2023
蔡博丞在《深深》裡頭試圖找到一種虛無主義式的破壞,並且重新建立起一個浪漫主義的詩意空間,如同他在前導影片中提及的光、勇氣等名詞,使其反轉《浮花》水平面意象的世界觀,是一種帶有水性與浮力的蔡式深淵。
10月
31
2023
筆者認為《重》的編創動機,基本上就是要為《偽》對於觀眾的底線試探,進行收尾與收拾殘局的。
10月
31
2023
《波》是一種超現實的顯現,還是拉近了人與自然之間那無限的一釐米,創作者恐怕必須給我們一個結論,若否,我們與數位肉身的距離,便是永遠的九分之十,屬於這個時代難解的阿基里斯悖論也未可知。
10月
27
2023
不禁令人思索,當演出者的身體控制極為精確,能與劇場空間中具有傳播力量的少許元素產生足夠迴響之時,是否仍須為顧及某種戲劇性考量或情緒推動而附加無法忽視其敘事性的樂曲於背景之中?
10月
24
2023
《波》這個作品,有「舊」。祖母流傳下來的珠寶,彷彿重要時刻一定得現一現。雲門傳統在2023的五十週年或許超常發揮了,相對《霞》,《波》讓我微感保守。
10月
2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