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盡人世間愛恨糾纏《破月》
11月
03
2017
破月(世紀當代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1次瀏覽
連佳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研究學生)

「破」有著打破、看破之意,「月」時而圓時而缺,而「破月」又有女人剋夫命格之意,從舞作命題上,圓滿與殘破就有著正反兩面衝突的存在,「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人世間多少人為了追求有情人終成眷屬最終卻換來殘破不甘的結局,能夠與子偕老的婚姻羨煞多少旁人,《破月》帶我們回到古代,看別人演的愛恨糾纏、思自己一生悲歡離合。

舞台正中間高高掛著鳥籠,裡頭有一隻小白文鳥,是觀眾一入場最初的印象,籠中鳥,象徵束縛,但被囚禁在籠裡空間的白文鳥,卻又像是習慣了被眷養,在籠裡跳上跳下吱吱喳喳,望著籠裡的鳥許久,感受到一種安逸又渴望自由的孤單,布幕一升起,強烈的大紅色出現在台上,紅布、紅線、紅瓦、和大大的紅色囍字,使用如此意象鮮明的顏色,直接道出了編舞者所想表達的意象。「紅」在中國人的字典裡象徵著喜事,紅線象徵月老賜予的緣分,紅布則是新娘的衣服和頭巾,新娘入門踩破紅瓦,又象徵能夠婚姻順利、早生貴子,踩瓦片在古代的婚嫁習俗中,若新娘是在特定年月出生的「破月」,又稱「破骨」,則會剋夫家,因此才用踩瓦片的習俗來化解,然而舞台上中間大大的囍字,用紅色的瓦片圍在外面一圈,又給人一種圓圓滿滿的意象,圓又等同於緣,紅瓦排成了圓也促成了緣,紅線牽成了緣也形成了圓。

新郎新娘坐在舞台正中間,中間隔著一層紅紗,靜止不語,後方女舞者身穿一身潔白、頭戴白花垂簾、手提籠中鳥、腳穿古代高跟鞋,形成典型古代女子走路意象,一步一搖緩步而來,口中念著「呷米香,嫁好尪」,不知這句話念出了多少對婚姻的憧憬與期待,而成雙成對的伴郎伴娘嘴裡咬著紅線進來,兩兩一組,在舞台上呈現了許多圓,被紅線互相牽絆的兩方,一進一退、一左一右,不斷的迴圈,互相的牽制又互相包容,小心翼翼地維繫著兩方之間的連結,紅線牽成的緣,也需要兩人一起才能保持著圓,而後伴娘替新娘穿上了紅衣,底下卻是一襲潔白的底衣,代表著新娘的純淨無瑕,像是還不懂事故的女孩即將嫁為人婦,在她的肢體語彙裡,有著像小媳婦一般的小心翼翼與束縛,新郎身穿鑲龍的衣服,動作大而豪邁,不知不覺就與印象中古代的父權體制互相連結,而舞作的最後是由一位男舞者踩破圍繞在舞臺的瓦片,身穿白衣的女舞者又緩步走出,像是什麼事都沒發生又回到最初,而這中間的過程就像是看了一齣別人演的戲,愛恨糾纏又回歸平靜。

整個舞作的安排有一些非常有趣的部份,編舞者利用了許多象徵意味很重的顏色、服飾、道具,讓觀眾一眼就能理解他所想要營造的氛圍跟意境,但在其中有許多東西卻又有著不同的含意,例如紅線,像是牽起兩人的緣分,但卻也是互相箝制互相拉扯的束縛,踩瓦片,看似象徵吉祥之意,卻是對於女性的不尊重,女生在特定月份出生就會剋夫,而男性則無傷大雅,其中一段許多女人圍繞著新郎,婀娜多姿的魅惑,讓我不禁聯想古代男人三從四妾,而女人必須只能純淨無瑕,男人在外花天酒地,而女人卻只能獨守空閨,多少對婚姻的期待還沒開始卻已成空,最後選擇安排由男性舞者踩破瓦片,也是值得深省之處,對我來說像是對於父權體制的反抗,也是為了跳脫傳統古板的思想,而他踩破了象徵圓滿的瓦片,究竟是圓滿了呢?還是破碎了?

看完了舞作像是看破了婚姻,看盡古代女人的卑微,看到了古代傳統思想對於女性的束縛與偏見,在看似完美圓滿的喜慶下,蘊含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表面上好像是一場喜劇,實際上卻是一場悲劇,所有的安排都存在一種矛盾衝突的美感,看了別人演的一場戲,想著自己的愛恨糾葛,多少人期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卻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要有多少包容、多少退讓才能成就一場完美的愛情,是月老牽起的緣份並靠兩人小心翼翼的呵護,是不斷在拉扯中卻能找到兩人完美的平衡。

《破月》

演出|世紀當代舞團
時間|2017/10/07 14:30
地點|臺灣藝術大學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