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挽仙桃劇團一向以「融會傳統與現代」為創作宗旨,但在傳統與現代中間,卻有一個自由調度的空間與尺度,適應每一個作品。前一個作品《文武天香》主題雖是與現代學運相關,卻是以「學案」進行容納,並用傳統歌仔戲的形式進行演出,因此乍看之下,是內在很現代的傳統戲。
但本次推出的《紅喙鬚的少女》並非如此。此劇雖取材自京劇《辛安驛》,在人物與背景設定上,都挪用了部分原作設定,如女扮男裝的人物身分、以及意欲報仇的故事背景,但實際上這些背景轉化的更為現代,不僅是當代社會政治的層面、還有性別政治。
原本,《辛安驛》本是一齣以花旦、刀馬旦為中心的劇目,當中出現四名女性人物,各自扮演不同的身分角色,而且看點大多集中在周鳳英的武打、以及身份試探與揭露的趣味上。在《紅喙鬚的少女》中,女性角色縮減為兩名,即周鳳英(鄭紫雲飾)與趙雁蓉(黃偲璇飾),而本為鳳英母親的彩旦則轉由真身為紅色髯口的「鬚鬚」(吳宗恩飾)代之。
恰巧這三位角色都剛好具備不同層次的雙重性別特質:周鳳英以淨行應工的紅喙鬚大俠,是出於獨自成長形塑後的英豪之氣外顯的樣態;趙雁蓉以本行生行應工的趙景龍則是出於隱藏真實身分的偽裝。這兩個角色在原《辛安驛》中,都有相對應的脈絡可循,唯獨新增的鬚鬚一角,既是淨行的男性象徵、也是父親遺物,卻同時用Bouffon的演出方式扮演鳳英照護者,甚至不時發出如母親般日常且瑣碎的叮嚀、並且嘲弄鳳英的生存情境,使本應無性別的物件,經由外在表象與存在意義,賦予了同時兼具雙性的「中性」性質。
因此演出主軸,是以性別政治與扮演為中心,而將原作的政治受害與報仇作為伏線與烘托,以變形後的白色恐怖意象,呈現出在壓抑的環境當中,「性別」究竟還能是什麼樣的存在──而這種嘗試,則主要從戲曲演出程式進行運作,鳳英尚且在能自由地切換性別身分,雁蓉/景龍則是壓抑後的互為表裡,且強化原作中隱然出現的壓抑感。這兩種演出方式,對於兩位演員來說,不只是跨行當,而是需要在消化行當表演之後,將更生活的性別角色放在身上,靈動地將兩人互動、與暗中萌芽的情愫輕盈地放在舞台上,卻也符合夏日生活週所想要的青春生活感。
至於鬚鬚的存在,由於主要操著國語登場,加上誇張的造型,放在以歌仔系為主體的演出中,總予人割裂作品節奏、因而出戲的突兀感──因為這樣的表演並非歌仔戲的「日常」。可這個角色並非傳統戲曲的淨或丑,而是類似弄臣在嘲諷中直指問題核心的存在,是既突兀,卻同時也提醒鳳英、或觀眾「這不是傳統」、「你自己究竟是什麼樣子」,而頗有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人能夠一語中的地點醒自己迷惘、但自身不(願)承認的「日常」。
因此當鳳英與雁蓉的偽裝剝落之後,才是真正地從戲曲程式回歸到現實生活的日常。或許,《紅喙鬚的少女》正是從現代看似自由的環境中,看出無論是性別、或是政治中仍然受到壓抑的那一面,並且鼓勵看見自己的真實樣貌,並走出來。唯獨現實中,又有哪個人有像鬚鬚一樣的陪伴者,能夠尖銳真實、且又溫暖地指出真相?
《紅喙鬚的少女》
演出|挽仙桃劇團
時間|2023/07/1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