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當之外的少女心《紅喙鬚的少女》
7月
31
2023
紅喙鬚的少女(挽仙桃劇團提供/攝影Ace艾思流影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16次瀏覽

文 白斐嵐(專案評論人)

大概是這個時代,我們都已逐漸接受「要拯救世界,還是女人比男人可靠」──飛天遁地、神出鬼沒的俠女,不再單純只是女性突破體制的隱喻,抑或暗示封建社會的個體擾動者,而更直截了當的現身、集結、站隊,創造自己的世界。前有楊景翔演劇團《阮是廖添丁》,三位一體的女俠廖添丁,從魔術、文青到扒手,千變萬化各種容貌;後有挽仙桃劇團搬演的《紅喙鬚的少女》,讓我們藉著頗有年代感的開場口白,如鄉野傳說般引介這位「紅喙鬚大俠」登場。

要說是時代氛圍也好,但時代不也是無數個人慢慢推著往前走。早在《紅喙鬚的少女》之前,編劇蔡逸璇便大膽以創作挑戰傳統戲曲/歌仔戲沿襲的性別邏輯,凸顯女性在「行當」之外,如何活生生作為「角色」存在著。然而,相較前作《趙氏孤女》以千年不變的「復仇」命題,帶出關於倫常、階級、父系血脈,甚至是性別扮演/養成等議題,抑或是《文武天香樓》藉三角戀捲入時代抗爭,呈現「自由」之於傳統忠孝節義的辯證關係,《紅喙鬚的少女》算得上是個平易近人、輕鬆暢快的動人小品。沒有更進一步顛覆性別體制的敘事突破,少女拯救世界只是個幌子,本質上卻是不折不扣的自我成長故事。

《紅喙鬚的少女》改編自京劇《辛安驛》,故事主角鳳英白天在家裡開的客棧幫忙,晚上則戴上亡父遺留給她的「紅喙鬚」四處懲戒惡賊,維護秩序。某日客棧來了清秀小生趙景龍,鳳英動心之餘也捲入對方身世之謎。不打不相識、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相知相惜,讓兩人默默有些「什麼」發生【1】。這時卻才發現趙家公子其實是女兒身。除了京劇原型外,這類性別轉換題材更是各地通俗戲劇常見手法,從義大利即興喜劇、莎劇到喜歌劇,甚至是電視偶像劇,早已是何時何地的觀眾都不陌生的愛情公式。加上變形版的才子佳人互動關係,非常輕易便能代入劇中情感。此外,鄭紫雲與黃偲璇兩位演員的詮釋,巧妙切換於生/旦、俠客/少女之間,更是劇中一大亮點。

錯置的性別,雖是故事設定之重要轉折,但往後情節並未引領我們往「我還有個哥哥」這過往愛情公式向來的解方,反而持續聚焦於兩人關係。從誤會到同病相憐,從關係幻滅到重建──同樣的公式設定,卻走向不同結局。這才是《紅喙鬚的少女》欲透過通俗文本輕巧翻轉的性別形象。

作為劇中第三方關鍵角色的「紅喙鬚」(鳳英口中暱稱的「tshiu-tshiu」),則是鳳英「內在成長」的具體化身。由團長吳宗恩精彩演繹的紅喙鬚,是歌仔戲少見的「物件角色」。他以華語和唯一看得到他的鳳英對話(就連蔡秋鳳的《金包銀》都被改成華語發音演唱),表演形式有種歐洲即興喜劇參雜傳統戲曲的混搭小丑/丑角形象,跳進跳出敘事場景,更不時與觀眾互動。就整體表演結構而言,為演出帶來不少調劑。然其並非單只是功能性的物件/丑角,實際上更肩負起協助建立女主角主體性的重責大任。

出場時帶著紅喙鬚行俠仗義的鳳英,此時即便武功高強,但就和通俗作品大部分的「俠女」一樣,依舊活在父系/父親形象的庇蔭之下──要相信紅喙鬚有魔法、相信自己要戴上紅喙鬚以男性形象示人,才會有力量。另一方面,紅喙鬚也像奶媽一樣,藉由他和鳳英的互動,讓我們看見鳳英內在的少女心,嫉惡如仇的同時,卻也困於情竇初開而找不到勇氣。從這角度來看,選擇「紅喙鬚」為少女指路,既暗示了傳統父權揮之不去的潛意識影響,卻也因其充滿母性陪伴的「物件」形象,避免了「男性說教」的危機,可謂巧妙。

紅喙鬚最終離去,自然是可預期的結局。鳳英終究會發現,自己的勇氣與能力,並不來自作為「身外之物」的行當。或許是我超譯,但我隱約在此看見了創作者從另一角度挑戰「行當」的邏輯。在小生/小旦自由流轉之外,《紅喙鬚的少女》讓我們看見了曾是定義「行當」的鬍鬚,如何完成任務而一步步遠離。似乎也暗示著程式化的戲曲,如今可以有更不一樣的角色想像,而無損於其主體性。

《紅喙鬚的少女》雖輕巧可近,不代表就沒有自身待解決的難題。劇情設計明顯貼近青少年觀眾【2】,而作為目標對象的年輕觀眾,究竟對語言(台語)與歌仔戲掌握程度為何,實在令人好奇。劇中試圖將大中原背景挪移至台灣,將家破人亡的慘劇歸於「姓蔣的」,然實際上全劇並無明確時空背景,也非著墨於此段歷史。若真說起來,前後幾段類廣播口白,倒更像是架空時空的傳奇故事。如此一來,反讓點到為止的政治影射顯得突兀。至於華語/台語交錯使用,則是面對台灣現實語言處境不得已的對策,雖略有衝突,但也可同理其中難處(在此也歸功於演員的丟接配合相當流暢)。某些流行曲調出現倒音,倒是不免影響理解,是較為可惜之處。

《紅喙鬚的少女》不說之以理,卻動之以情。兩位女角最終結伴遠行,迎向下一個人生的難題。完美結局並非跨越性別、性向的「愛最大」,而是同病相憐而願相扶持的「姊妹情」。值此「我不願你一個人」的MeToo運動,將個人傷痛經歷匯聚成集體力量之際,格外令人共感。這或許就是新世代的俠女精神──不依附男性、不特立獨行,而在彼此的相伴中,找到自身的位置。


註解 

1、鳳英明顯迷戀上她誤以為是男人的趙景龍(之妹),然對方情感卻也顯得曖昧不明。此處編劇並未特別為兩人情感界定關係,反而顯得純粹而真誠。
2、 此節目為戲曲中心為家庭親子、青少年推出的「夏日生活週」系列演出。 

《紅喙鬚的少女》

演出|挽仙桃劇團
時間|2023/07/16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才是真正地從戲曲程式回歸到現實生活的日常。或許,《紅喙鬚的少女》正是從現代看似自由的環境中,看出無論是性別、或是政治中仍然受到壓抑的那一面,並且鼓勵看見自己的真實樣貌,並走出來。唯獨現實中,又有哪個人有像鬚鬚一樣的陪伴者,能夠尖銳真實、且又溫暖地指出真相?
8月
28
2023
從開場的布袋戲風格口白、劇中鑲嵌「子弟戲」名詞解釋、出入不同劇種之間的挪移轉化、以及在現代劇場中對戲曲傳統的處理手法充滿溫柔,都讓人感受到創作團隊對戲曲的尊重與愛戀。
8月
01
2023
驚訝道:「你這是心中ê感覺?還是身軀ê感受?」令人莞爾的台詞,卻反映性別刻板印象無所不在,在二元對立架構下,非此即彼的認知消去了自由。
7月
27
2023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