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的本真修煉記《紅喙鬚的少女》
7月
27
2023
紅喙鬚的少女(挽仙桃劇團提供/攝影Ace艾思流影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213次瀏覽

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挽仙桃劇團新作《紅喙鬚的少女》延續編劇蔡逸璇對非主流、女性心理和認同議題的關懷,剪貼京劇劇碼《辛安驛》主要人物與情節架構作為創發原點,未受限於《辛安驛》的劇情,而是更進一步解構再重建的新故事,從國、台語混用的語境、Bouffon表演類型和歌仔戲行當結合的作法,在在顯示探索歌仔戲可能樣貌的企圖。

話說辛安地界流傳著大俠紅喙鬚守護安良的傳說,遇難呼其名就能獲救。但沒人知道大俠紅喙鬚其實是少女周鳳英的副業,她白天開客棧,夜裡戴上髯口易容行俠濟世。曾是子弟戲票友的父親留下一副有魂識的紅髯口,師友父般伴她成長,是變身關鍵。而後遇上與仇家之子同名的俏文生趙景龍入住客棧,她陷入兩難——要復仇或戀愛?她先復仇後示好,決心追愛卻屢屢遭拒,直到趙景龍自承本名趙燕容,為尋兄而男扮女裝。最終少女們結伴踏上冒險旅程。

正因為歌仔戲的自由,戲曲的表演性和行當制成為《紅喙鬚的少女》從《辛安驛》新生的土壤。紅髯口鬚鬚在此劇是怪奇而搶眼的存在,採用強調諷喻的類型化表演Bouffon並搭配國語,對應鬚鬚的精怪屬性。Bouffon的表演有些丑角氣味,於是不同表演形式並置下,既衝突也存在某些交集。大俠紅喙鬚的設定是此劇另一亮點。觀眾可以看到大俠紅喙鬚跟鄉里惡徒打,是少女與自我價值的抗爭;少女周鳳英和鬚鬚來回爭論,是少女與社會認知的碰撞。並存的兩個交鋒空間凝聚周鳳英的個體意識,觀眾跟著體驗青春少女在社會面、心理面的自我構成與迷惘。

從性別角度思考,女性被期待成為兩性關係裡的被動守望者,男性則被期待成為面對危險時的積極捍衛者,社會預設的兩性角色期望如此單一;編劇透過勇武少女周鳳英和儒雅偽男趙景龍的存在拋出疑問。兼具女性及幼體的雙重身份的少女,如何擺脫層疊的厚重投射?易容改扮是兩人共享的策略。周鳳英戴上紅髯口變身大俠,趙燕容透過反串扮裝換取人身安全,為抵禦世界對少女的指教,兩人對立而呼應如同一體兩面。

此劇在古典的架空鏡框裡堆疊現代感意象,溫柔平視少女百態。對周鳳英宛如師父友三位一體,互動在姐妹淘情誼和空巢期反應之間跳轉。鬚鬚因落髮感受衰老,獨白台詞貼近長者面對老化的幽微感受和死亡恐懼。周鳳英面對手握刺繡小衣的趙景龍,驚訝道:「你這是心中ê感覺?還是身軀ê零件?」令人莞爾的台詞,卻反映性別刻板印象無所不在,在二元對立架構下,非此即彼的認知消去了自由。 

戲之所以好看,音樂設計功不可沒;歌仔戲常用曲調為底,疊加廣播劇、電視布袋戲和校園民歌元素,風格多樣的音樂串接經典編腔彼此和諧,有時音樂還能扮上角色。開場前無限迴圈的主題曲,帶出粉嫩的少女感。此外,兩位青年演員鄭紫雲和黃偲璇在唱作及角色詮釋成長許多,嗓音清甜,整體表現沉穩。 

當戲曲走進當代,保存或新編的論證不停歇,《紅喙鬚的少女》嘗試媒合歌仔戲的坤生文化和京劇文本《辛安驛》的人物與部分框架,藉著歌仔戲的表演形式深究少女心事。不過,這一次少女不再攀附郎君,她認真忠於自己,結伴冒險去,或許也映射出歌仔戲的未來仍寬闊光彩。 

《紅喙鬚的少女》

演出|挽仙桃劇團
時間|2023/07/1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才是真正地從戲曲程式回歸到現實生活的日常。或許,《紅喙鬚的少女》正是從現代看似自由的環境中,看出無論是性別、或是政治中仍然受到壓抑的那一面,並且鼓勵看見自己的真實樣貌,並走出來。唯獨現實中,又有哪個人有像鬚鬚一樣的陪伴者,能夠尖銳真實、且又溫暖地指出真相?
8月
28
2023
從開場的布袋戲風格口白、劇中鑲嵌「子弟戲」名詞解釋、出入不同劇種之間的挪移轉化、以及在現代劇場中對戲曲傳統的處理手法充滿溫柔,都讓人感受到創作團隊對戲曲的尊重與愛戀。
8月
01
2023
從誤會到同病相憐,從關係幻滅到重建──同樣的公式設定,卻走向不同結局。這才是《紅喙鬚的少女》欲透過通俗文本輕巧翻轉的性別形象。
7月
31
2023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