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的本真修煉記《紅喙鬚的少女》
7月
27
2023
紅喙鬚的少女(挽仙桃劇團提供/攝影Ace艾思流影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836次瀏覽

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挽仙桃劇團新作《紅喙鬚的少女》延續編劇蔡逸璇對非主流、女性心理和認同議題的關懷,剪貼京劇劇碼《辛安驛》主要人物與情節架構作為創發原點,未受限於《辛安驛》的劇情,而是更進一步解構再重建的新故事,從國、台語混用的語境、Bouffon表演類型和歌仔戲行當結合的作法,在在顯示探索歌仔戲可能樣貌的企圖。

話說辛安地界流傳著大俠紅喙鬚守護安良的傳說,遇難呼其名就能獲救。但沒人知道大俠紅喙鬚其實是少女周鳳英的副業,她白天開客棧,夜裡戴上髯口易容行俠濟世。曾是子弟戲票友的父親留下一副有魂識的紅髯口,師友父般伴她成長,是變身關鍵。而後遇上與仇家之子同名的俏文生趙景龍入住客棧,她陷入兩難——要復仇或戀愛?她先復仇後示好,決心追愛卻屢屢遭拒,直到趙景龍自承本名趙燕容,為尋兄而男扮女裝。最終少女們結伴踏上冒險旅程。

正因為歌仔戲的自由,戲曲的表演性和行當制成為《紅喙鬚的少女》從《辛安驛》新生的土壤。紅髯口鬚鬚在此劇是怪奇而搶眼的存在,採用強調諷喻的類型化表演Bouffon並搭配國語,對應鬚鬚的精怪屬性。Bouffon的表演有些丑角氣味,於是不同表演形式並置下,既衝突也存在某些交集。大俠紅喙鬚的設定是此劇另一亮點。觀眾可以看到大俠紅喙鬚跟鄉里惡徒打,是少女與自我價值的抗爭;少女周鳳英和鬚鬚來回爭論,是少女與社會認知的碰撞。並存的兩個交鋒空間凝聚周鳳英的個體意識,觀眾跟著體驗青春少女在社會面、心理面的自我構成與迷惘。

從性別角度思考,女性被期待成為兩性關係裡的被動守望者,男性則被期待成為面對危險時的積極捍衛者,社會預設的兩性角色期望如此單一;編劇透過勇武少女周鳳英和儒雅偽男趙景龍的存在拋出疑問。兼具女性及幼體的雙重身份的少女,如何擺脫層疊的厚重投射?易容改扮是兩人共享的策略。周鳳英戴上紅髯口變身大俠,趙燕容透過反串扮裝換取人身安全,為抵禦世界對少女的指教,兩人對立而呼應如同一體兩面。

此劇在古典的架空鏡框裡堆疊現代感意象,溫柔平視少女百態。對周鳳英宛如師父友三位一體,互動在姐妹淘情誼和空巢期反應之間跳轉。鬚鬚因落髮感受衰老,獨白台詞貼近長者面對老化的幽微感受和死亡恐懼。周鳳英面對手握刺繡小衣的趙景龍,驚訝道:「你這是心中ê感覺?還是身軀ê零件?」令人莞爾的台詞,卻反映性別刻板印象無所不在,在二元對立架構下,非此即彼的認知消去了自由。 

戲之所以好看,音樂設計功不可沒;歌仔戲常用曲調為底,疊加廣播劇、電視布袋戲和校園民歌元素,風格多樣的音樂串接經典編腔彼此和諧,有時音樂還能扮上角色。開場前無限迴圈的主題曲,帶出粉嫩的少女感。此外,兩位青年演員鄭紫雲和黃偲璇在唱作及角色詮釋成長許多,嗓音清甜,整體表現沉穩。 

當戲曲走進當代,保存或新編的論證不停歇,《紅喙鬚的少女》嘗試媒合歌仔戲的坤生文化和京劇文本《辛安驛》的人物與部分框架,藉著歌仔戲的表演形式深究少女心事。不過,這一次少女不再攀附郎君,她認真忠於自己,結伴冒險去,或許也映射出歌仔戲的未來仍寬闊光彩。 

《紅喙鬚的少女》

演出|挽仙桃劇團
時間|2023/07/1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才是真正地從戲曲程式回歸到現實生活的日常。或許,《紅喙鬚的少女》正是從現代看似自由的環境中,看出無論是性別、或是政治中仍然受到壓抑的那一面,並且鼓勵看見自己的真實樣貌,並走出來。唯獨現實中,又有哪個人有像鬚鬚一樣的陪伴者,能夠尖銳真實、且又溫暖地指出真相?
8月
28
2023
從開場的布袋戲風格口白、劇中鑲嵌「子弟戲」名詞解釋、出入不同劇種之間的挪移轉化、以及在現代劇場中對戲曲傳統的處理手法充滿溫柔,都讓人感受到創作團隊對戲曲的尊重與愛戀。
8月
01
2023
從誤會到同病相憐,從關係幻滅到重建──同樣的公式設定,卻走向不同結局。這才是《紅喙鬚的少女》欲透過通俗文本輕巧翻轉的性別形象。
7月
31
2023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一個必須從它的背後、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得到——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