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零地勾連天、地、人情《舞上癮—關於分享的各式距離》
8月
31
2012
關於分享的各式距離(陳雪甄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45次瀏覽
林乃文

相對於同時發生的台北藝術節,作為完整作品像各式烹調好的菜餚端上餐廳桌面給顧客享用,台北國際藝術村今夏的跨域表演場系列「舞上癮」,就像在廚房裡試菜,著重於創意和概念的開發。由六位駐村藝術家在八、九月陸續發表的「舞上癮」,以150-200的低票價與一般市民分享。因此我也從概念的角度來看待其中陳雪甄在寶藏巖策畫的《關於分享的各式距離》(The Distance of Sharing )。

這是一個以表演帶領觀眾穿梭於空間的展演。這概念在國內外都不算獨創,關鍵於不同地方的地域性,其環境空間之不可取代。如何利用空間發展別出心裁的展演,看表演同時也感受環境所在,表演形式與空間關係是相倚相成的。

寶藏巖是個在上世紀特殊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特殊聚落。背山面河的地形,與櫛比鱗次的居民搭建,產生前現代式的緊仄狹密、隨機交錯的拼貼地貌。不料這種錯過現代理性規畫的錯亂,意外與後現代的頹廢、懷舊、感性接軌,成為說故事的好地背景。《關於分享的各式距離》利用寶藏巖這種聲息相聞、錯亂拼接的建築地貌,以一幕幕表演情境驚喜「突襲」在空間中移動的觀眾。

表演從寶藏巖一草坪上涼亭開始,涼亭被布置成茶寮(事實上在公家的愛護管理之下,涼亭反而是最現代的部分),觀眾先被分到一杯現泡台灣茶,喝完後在空盞裡放入燈包,點出「分享」的主題。二、三十人如螢火蟲般魚貫沿著蜿蜒小路拾級而上,隨手風琴手的聲音,路過、停歇寶藏巖,先是「里長伯」熱情與觀眾招手,再是某個突然出現的庭院(事實上是坍塌造成的空間)中突然劇烈動作又驀然終止的「人偶」群,還有從某家閣樓俯望一場視角翻轉的默劇,天台上吃便當、望月、吶喊的胖子……所有場景都奇異壓縮,並協調地並存,包括天上的月和風和樹梢,地上的屋和人和小狗,這就是寶藏巖。

屋宇緊鄰構成天井搬空隙,四戶人家隔窗對話並丟菜的市井喜劇;和狹窄的樓梯過道,四、五人爭相擠過的肢體默劇;最能彰顯寶藏巖這種緊挨密貼著的空間戲劇性。但相望又與相忘並存:一扇窗默默流洩燈光,窗裡有人就像在演皮影戲;只露出下半身的女人;始終背對我們與門內對話的演員;皆暗示更多的戲劇發生在看不見的地方,聲息相關的另一種則是置若罔聞的自在。屋邊斜道殺出一群只盯智慧型手機的潮舞年輕人,揭示新世代對距離的詮釋。

陳雪甄本身是擁有形體表演技巧的單人表演編導,《關於分享的各式距離》也有類似的特色,對話不是重點,情節若有若無,但有豐富的肢體表情和戲劇情境。四十分鐘走走停停上上下下的路程是恰到好處,最後坐在河邊階梯看月光和夜鷺在河面上跳躍,月色與路燈照耀下,對岸草坪上冒出成雙成對跳舞的人,為演出畫下愉快的句點,也把最大的位置讓給環境本身,並由大自然來謝幕。

此番演繹距離的方式是親切平易近人的。在離公館夜市只有幾百公尺的河濱畸零地,在暫時離開現代化規制的特殊聚落,彷彿有一種意外言外的渴望,重拾人與人之間更溫情的距離。

《舞上癮—關於分享的各式距離》

演出|陳雪甄
時間|2012/08/25 20:30
地點|台北市寶藏巖藝術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