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詩話──台法舞者共譜舞作《如果我不會回來》
1月
25
2021
如果我不會回來(嵬舞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1次瀏覽

李紹庭(台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這是筆者第一次觀賞嵬舞劇場的演出,先前並無任何預設。從宣傳文中直覺擷取到的資訊,就是這群法國舞者因疫情而滯留台灣,並與台灣舞者譜出了一段異域對話的舞曲,且不論筆者不太喜愛平面設計,此主題倒是頗為入時又易生共鳴。

表演總長近七十分鐘,由一段段獨舞或合舞所組成,中間由說書人(郝偉凱)進行串接與獨白,一肩扛下了中、法雙語的誦念與對白,偶爾還與舞者產生肢體互動。這樣的形式是有趣的,將背後影像的畫面與奔流的詩文,與舞者、說書人的表演相互結合,輔以地方性強大的音樂,給了筆者一種豐富的感官體驗(儘管有點無法忍受影像上的詩文字體,與偶爾缺失的標點符號)。

演出始於說書人於舞台一隅的登場,接近頂光的傳統燈讓他看起來有點陰森,光的強度疑似太亮,正如之後的某些畫面,稍嫌過於晃眼。再加上未能和觀眾產生強烈連結,說書人的能量基本上是有點消沉的。接著,是舞者黃程尉的第一段獨舞,戴著圓眼鏡詮釋徐志摩經典的《再別康橋》,還真有一點味道,可就是稍嫌老派,讓筆者止不住想笑。第二段來到了馬賽,這回的意象是維克多.雨果,舞者們先是在舞台上優雅地曬著日光浴,接著便慢慢揚動了起來,在台上一邊飛舞一邊呼喊者Adele──雨果二女兒的名字。之後有些驚喜的是,當最後只剩一個台灣女舞者時,說書人也加入了與其的肢體互動,看得出來編舞者(Claude Aymom、黃程尉)對於編排、串接一切劇場元素用了心思。

歷經了上一個有點流離失所氛圍的片段,Claude Aymom稍稍亮相了一下,又跑回後台。這部分可能有幽默成分,但整個演出的幽默感,筆者總是無法掌握:一段燈光下了一個有點過於強悍的大紅色,影像毫不遮掩地亮出了九一一事件的畫面,讓筆者有點難以消受。明喻並非絕不可行,但隨著舞者的激烈群舞,不知為何實在難以融入其中,更遑論當年筆者正好就在紐約現場。這也許可以說明,對於悲劇的歌頌,往往應該發於幽微之處,而非單刀直入。緊接著來到了整個演出的宣傳主軸──明信片,舞者的肢體搭配說書人的唸白,鮮活地展現了在世界動亂之際,人們對遠方親友的掛懷與眷戀。但這樣的表演形式也讓筆者不得不思考,將話說白了的舞蹈,是否神秘依舊。


如果我不會回來(嵬舞劇場提供)

下一段是一台一法兩位女性的合舞,陰性的柔軟與美麗讓人目不轉睛。用手耙梳長髮的畫面不知為何一直刻在筆者心裡。後面粉紅長髮的舞者Anais Bainier,一段獨舞十分柔順自然,讓人忘卻一切,不去審視背後的訊息與結構。獨舞之後,便來到了筆者整場最為不喜的片段,即觀眾席大亮的說書人獨白。那時舞者都已坐在觀眾席,台上淨空,所有人都專注地看著稍嫌詭異、單獨照映的那一顆頂光下的說書人,他不是特別富含感情地唸完一長串由Claude Aymom所寫的信件內文。筆者認為表演者並非不專業,文字也並非不美,而是這樣的選擇與設計,難以讓觀眾投入,尤其筆者發現前排的觀眾一看燈亮,便自動拿出手機回Line。興許場上全黑也是另一種可能,這構思值得再議。

尾聲,是一大段合舞,台、法兩種身體相互交映穿插,實在是頗為有趣的畫面,值得不斷觀察與細細品味,筆者認為,整體上所有的合舞片段都比獨舞更加吸睛。最後的謝幕也可愛,六位表演者以輕鬆舞蹈的方式輪番謝幕,襯底的亞洲音樂也有趣,氣氛打破了剛開場的尷尬。後來看了節目單才知道,原來很多音樂都是Claude Aymom的原創,影像裡的不少畫面也都是台灣的土地,只可惜筆者觀賞時並未去刻意連結或思考,而是一直將目光投射在舞者的身體與說書人的念白上。

整體而言,此次演出傳遞著誠意,但總感覺少了一份細緻,風格上又有點老派,年輕觀眾不一定會受吸引。筆者其實非常欣賞跨國合作,首先光是語言障礙與文化隔閡,就十分不簡單,再加上要遠距離開會與編排,在舞蹈這樣一個特別需要實體接觸的藝術項目上,的確特別有挑戰性。至於音樂的部分,風格時而西方,時而東方,整體聽起來倒是毫不違和,也正如演後座談所述,編舞上許多對拍的細節都瑣碎到分毫不差,這方面值得敬佩。純論肢體的話,台灣舞者普遍比較僵硬,或可曰「學院派」,而法國舞者則相對自然,更擅長呼吸,尤其肩頸部分更能流轉。興許這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值得所有台灣舞者反思。

最後,出於觀察,筆者認為無論是台灣嵬舞劇場或法國c2a舞團,看似都是由兩位男編舞家掌握了話語權,可以大致想見他們的編創過程大概是什麼樣子,只覺得稍嫌可惜。若是能讓整體更加有機,或創造更多「對話」,也許便會更加符合本次演出的主題。

《如果我不會回來》

演出|台灣嵬舞劇場、法國c2a舞團
時間|2021/01/17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