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成演歌劇的傳統——【2022 TSO年度歌劇】威爾第歌劇:奧泰羅
11月
13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8次瀏覽

威爾第的《奧泰羅》無論就音樂或是戲劇文本,皆是跨時代的傑作——不僅演出陣容浩大,對於選角也有相當高的要求。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以下簡稱「北市交」)將此歌劇作為疫情後的歌劇復出,有別於其他廳院購買國外現成製作或參與共同製作,北市交藉著過去數十年「自己來」的傳統,在今年新落成的北藝中心熱鬧上演。對於過去一年來看歌劇要南下的台北人而言,這絕對是相當值得期待的一件事情。

開場未能盡興,但音色卻令人印象深刻

歌劇開頭狂風暴雨的場景,應是幕啓即能吸睛的歌劇名片段。但合唱團與樂團皆顯得零散,音樂的集中度並不夠理想;摩爾人大將軍英姿煥發的出場,遺憾所拋出的高音也沒有成功達陣,使得整體序幕都讓筆者感到差強人意。就音色上,飾演奧泰羅的男高音布萊恩・利傑斯特,其個人音色讓筆者感到印象深刻——可以拋出明亮的高音,但中音域卻是不同質地的暗啞。個人認為利傑斯特的音色本身有些許類似馬爾他男高音卡耶拉的色彩,這樣的音色相對於筆者腦中的奧泰羅,無論是相比摩納科或是多明哥,都覺得小了一號,略抒情了一些。

第一幕結尾著名的男女主角二重唱,是威爾第複雜音樂之下,相對工整的篇章。女高音左涵瀛的弱音,比筆者上回聆聽華格納《魏森東克歌曲集》的經驗進步不少,但筆者也略感男、女高音二人的本身音色並非有很好的搭配與共鳴,而樂團在劇情進行愛情揮發的瞬間,也沒有起到化學變化,令筆者覺得甚為可惜。

從參差的段落呈現,感嘆演出的未竟之業

第二幕開頭,演唱亞果的萊斯特.林區用一曲〈信經〉展現了精湛的歌藝。豐富的音色與絕佳的立體感,讓人絲毫不認為他是臨時代打上陣,甚至可說是當晚表現最傑出的歌手——無論是演技或歌藝都相當精彩、自然,儘管他全場手持樂譜演出。林區有非常平均的音色,無論是大小聲皆有很好的表現力,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即是〈信經〉當中的兩句「然後呢?然後呢?」(E poi?)小小聲的兩句自問,卻吸引了全場觀眾的目光。緊接雅果煽動奧泰羅忌妒心的二重唱,很可惜音樂依舊無法展現出緊湊感,少了義大利音樂應有的果斷與朝氣,讓本應有的戲劇張力無法展現。接續的四重唱中,左涵瀛的演唱則又顯得過度省力,這個問題到了第三幕稍有改善,然而歌劇中的幾段大重唱,在音樂上皆未被整理清楚,而歌手的表現力也都趨於單一,少了幾分層次感。

第四幕的〈楊柳之歌〉對於左涵瀛是齣長達十多分鐘的獨角戲,當字幕機被故障的大幕遮蔽時,全場的目光即聚集在一句句獨白上。當歌詞與旋律多次重複時,考驗的就是表演者對整體大框架的構建與層次堆疊。但可惜的是,左涵瀛大部分將表現力以音為單位輸出,反而將架構由段落打散成句子、字、音節、單音,以致於整首曲子讓人感覺更為冗長,也幾乎沒有層次表現。而樂團在整場音樂會的表現其實也相當冰冷——指揮僅是準確地給予拍點,但並未在音樂上推波助瀾;多首重唱也並未梳理整齊,筆者認為是本次客席指揮的未竟之業。

未達完美,仍是值得反思的命題

導演王嘉明雖然將這次《奧泰羅》背景設定於俄烏戰爭的防空洞中,給予本製作一點新意,但除此之外,卻也難以看出其他的獨到見解。對於演出者的肢體呈現,也很可惜地未能將演員的演技加諸於聲樂家與合唱團之上。勤儉風的道具,反能看出幾分預算上的無奈(如紅色塑膠板凳)。作為首齣在北藝中心上演的西方傳統歌劇,這次演出沒有將新劇場與新設備技術使用得淋漓盡致,在整合上也有多處未能到位的遺憾。歌劇作為總體藝術卻未能全方位充分表現,令筆者覺得相當可惜。

歌劇製作與演出的複雜程度,恐怕是表演藝術領域中最困難的一項。台前、台後眾人齊心投入,雖做著一百件事,但其實也只是一件事,然而運轉的背後,每一個零件之間組裝的流暢、運轉的功率,直至最終呈現的美,需要無限的磨合與練習。台灣目前的表演藝術環境狀態對培養此類人才與團隊是不易的,一組曾共事的團隊,帶著與手上仍未達成完美的作品,能否有機會從拼裝車裡不斷修正再進化,或是尋找共同發揮新作的機會,或許才是國內對歌劇製作應反覆思考的命題。

《【2022 TSO年度歌劇】威爾第歌劇:奧泰羅》

演出|馬可・波米(指揮)、王嘉明(導演)、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時間|2022/10/21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