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不對話《沙龍與即興的鋼琴對話》
10月
07
2014
Nils Frahm(une 攝,P Festival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3次瀏覽
白斐嵐(專案評論人)

2014/10/04 20:00

很少會對音樂會中演奏者在曲目間所說的話留下什麼印象。當然,這絕對不是因為他們不太會說話(有些人故事說得可精采了,例如前陣子剛來台的爵士音樂家約翰.皮薩瑞里John Pizzarelli)。不過,10月4日晚上在華山Legacy由小白兔唱片主辦的【2014 P FESTIVAL鋼琴音樂節】之開幕節目《沙龍與即興的鋼琴對話》,聽到鋼琴家盧易之分享著:「小時候,總是很喜歡在鋼琴上亂彈別的東西,就是那些老師沒要你彈的其他東西;長大後,隨著技巧越來越好,能夠亂彈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了。」這段話,倒是在我腦海揮之不去。

印象中,小時候在「跨界」一詞尚未成為文化潮流席捲全世界時(也許當時也還沒那個見識去體會所謂的「文化潮流」),「亂彈一些別的東西」應該是學音樂(古典樂)的小孩對於「跨界」最早的認知。不過,雖然長大後能亂彈的東西更多了,機會卻也越來越少了。走出了自己的專業舞台,往往面臨著以下的煩惱:你的技巧不用太好,因為我們不需要;你的觸鍵不用太好,因為我們的電子琴沒有很好;你的音色不用太講究,因為接上音響之後差不了多少。在這些時刻,「將就」彷彿成了跨界的代名詞──特別是對於鋼琴這麼一個精密複雜的龐然大物而言。於是,打著跨界為號召的【P FESTIVAL鋼琴音樂節】,還未證明其實質意義,就已確立其象徵意義。

在真正回到這場演出本身之前,還是得先提出「跨界」一詞之界定究竟是什麼?很難想像當藝術、文化、音樂本身既已仰賴與「不一樣的新東西」不斷激盪交流已延續生命,如今竟然會以「跨界」一詞來指涉特定的作品類型。對我而言,我更寧願將其視為「建立在自身經驗之上,卻超越過去經驗的新嘗試」(很饒口,難怪會出現「跨界」一詞之盛行)。舉例來說:像是在現已成為演唱會場地的古蹟廢墟演奏古典或爵士鋼琴、各式曲風之混搭改編、或是鋼琴與電音之合奏等。過去從未經驗的,如今卻在眼前真實上演。至少,這是我當下對於「跨界」一詞的感受。

主辦單位為開幕場次所下的演出標題為《沙龍與即興的鋼琴對話》,在看似保守且中規中矩的名稱背後,真正的重點大概是如何結合古典與電音這兩種看似毫不相干的音樂類型。遠渡來台的德國當代鋼琴家Nils Frahm很自在地在演出中做自己(畢竟融合鋼琴、電鋼琴、合成器本來就是他的所擅長的老本行),所有為「古典與電音」之跨界鋪陳的工作,則交由古典鋼琴家盧易之負責。盧易之先以自身專業領域的古典曲目李斯特《大半音階加洛普舞曲》(Liszt Grand Galop Chroatique)作為開場曲,讓我們耳朵與插了電的古典鋼琴音色培養好感情;接下來更讓我們聽見涵蓋各種音樂類型、多元曲風、豐富聲響的不同可能性,如台灣民謠改編、蕭邦夜曲、以及顧爾達(Friedrich Gulda)以搖滾曲目改編的爵士變奏曲《Light my fire Variations》,以華麗古典、抒情古典、爵士、民謠與自己的創作為聽眾拉開聽覺上的廣度。其中最令人驚豔的是盧易之本人為幾首台灣民謠所做的改編,雖然開頭《望春風》之編曲頗有早期交響樂團故作親民、以激昂旋律與華麗和弦琶音討好聽眾的老派風格(似乎也吻合盧易之所說,過去在維也納留學時常得奉命「演奏台灣通俗歌曲娛樂僑胞或來訪官員」),但後續幾首曲目編曲越見新穎大膽,特別是最後以巴哈般的賦格曲是改編《天黑黑》,嚴謹對位結構卻讓主體延伸之旋律顯得更為自由,轉譯地恰到好處。

此外,主辦單位在音控部分則下了一番功夫(畢竟,音控絕對負擔了一場音樂演出成敗之關鍵),在各種聲音上的細膩掌握顯得駕輕就熟,令人難以相信其實台灣很少有機會在非正式演出場地(如並非根據音響效果所設計的廢墟空間)舉辦一場曲目同時涵蓋古典、爵士、電音,並且同時有一台電鋼琴、平台鋼琴、直立鋼琴、與合成器一起出現在台上的音樂演出。以上半場曲目為例,大部分時候插了電的鋼琴,依然未犧牲其豐富的音色變化,特別是爵士變奏《Light my fire Variations》,更突顯此曲寬廣之音域表現與高音和弦之張力。唯一稍顯可惜的是,從擴大機傳出的鋼琴音色雖明亮清脆,卻略帶金屬味,反而讓蕭邦之詩意夜曲少了些溫暖。

對於音效之講究,在下半場Nils Frahm的演出更加顯露無遺。如前段所述,Nils Frahm在台上擺出了兩台鋼琴、電鋼琴、與合成器,一人穿梭於不同的鍵盤間,製造各種聲音效果,有時甚至還拿起軟毛刷敲擊琴弦與麥克風。反覆持續的節奏音型,優雅地遊走於低音域與高音域之和弦轉位,上下起伏著,在泛音與實音之共振間反而突顯不同音層聲部之層次變化。幾次當他在鋼琴上彈奏單音,藉由麥克風收音與觸鍵強弱,營造了忽遠忽近之空間感;又或者有時合成器所發出之低頻與廢墟空間某處鋼琴產生共振,由遠而近,誤差以秒而計的聲音波動傳遞,彷彿讓整個空間都成了一個大樂器。NiLS Frahm藉由聽覺所呈現之迷幻空間感,帶來了親臨現場才能見證的環繞音場體驗。

不過,若說是跨界,這場音樂會究竟又跨了些什麼?撇開上下半場兩場精彩的演出不提(是的,對我來說這就像是兩場演出一樣),《沙龍與即興的鋼琴對話》不免有種誤導人的廣告不實之嫌。鏗鏘有力的「對話」二字,到了現場卻更像是各說各話,就好像live house由兩個樂團湊時數與票房的上下半場(甚至,live house通常都還會在最後一首或是安可曲來個大合奏)。在沙龍與即興之間,既已提出了對話的想像,無論是好是壞,就讓我們嚐個鮮,聽聽兩位鋼琴家一起亂彈些「沒打算會聽到的『別的東西』」也好!

《沙龍與即興的鋼琴對話》

演出|盧易之、Nils Frahm
時間|
地點|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Legacy 傳音樂展演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