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在壁上的花》 是壓不扁的玫瑰
9月
25
2023
開在壁上的花(海島演劇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63次瀏覽

文 鄭心怡(中正大學中文系在學生)

海島演劇推出「人權遊台灣計畫」,透過演出人權議題戲劇,將被過去政府刻意壓制的話題、人們漸漸淡忘的過往,用戲齣紀錄。利用「二年計畫」型式,第一年到各縣市巡演,以完全免費的方式 ,只要對議題有關心或感興趣者都能報名入場觀戲,第二年進入校園,以學生為主要受眾,讓學生能接觸課本外的歷史,透過看戲跟曾真實發生在此片土地上的事件對話。期待能開拓觀眾群,突破以往以同溫層觀眾為主的現象,讓臺灣人能開始關注自身所在島嶼的話題。

《開在壁上的花》主要圍繞在當時政治受難者簡國賢、林秋祥、楊國宇及其家屬們。開場透過重現簡國賢編導的舞台劇《壁》,兩戶人家隔著一道牆,壁兩旁的貧窮、富裕、自由與剝削僅在一壁之隔。《壁》直入當時貧富差異的社會氛圍,以此開始串聯戲外簡國賢等人的人生經歷,講述他們遭到政治壓迫卻仍奮鬥到底的人生,以及在他們背後,奮力抵抗社會不公、為家人奔波操勞的親屬。結尾再以舞台劇《壁》作結,像開場《壁》中搬離隔在兩家之間的牆壁一樣,簡國賢等人力圖傾倒聳立在社會中的「壁」,而最後開在壁上的花,猶如楊逵詩作篇名〈壓不扁的玫瑰花〉般,展現了劇中人物強大的意志力,繼續為推倒社會不公不義盡心盡力。

《開在壁上的花》劇情步調緊湊,演完戲中戲《壁》後,輪番上演簡國賢、林秋祥、楊國宇等人的人生經歷。劇中僅以八名演員,一人分飾多角,演出多達二十多位角色,透過衣物飾品的佩戴、穿脫切換角色,在緊湊的劇情下難免令人眼花撩亂,但演員的表演絲毫不遜色,仍深刻表現出角色細膩的情感。整齣劇劇情張力極強,尤以獄中景象令人驚心動魄,每個家庭遭政治迫害撕裂的瞬間更叫人心頭一緊,一幕幕的結束往往伴隨著觀眾席內傳來的吸鼻、哽咽,不論男女老少均深陷其中。

海島演劇此次和國家人權博物館合作,目的是希望藉由戲劇演出降低觀眾與此類議題距離、以視覺呈現減少閱覽困難,提高大眾對人權議題的關注,讓人們不再對該議題陌生。演後座談也有觀眾提及在此之前似乎都未曾聽聞有相關活動,質疑這樣的議題似乎逐漸被漠視、遺忘。然而,其實類似的推廣活動從未停止,只是製作方與閱覽方似乎彼此都成為了孤島,即便現今網路資訊流通發達,仍無法輕易接觸對方所在的領域,造成議題宣導的效力大減,製作方達不到目標、閱覽方遇不到消息,在這個方面,或許海島演劇以及觀眾都必須再加把勁,才能破除彼此的孤島處境,觸及彼此。

海島演劇2023人權遊台灣《開在壁上的花》

演出|國家人權博物館、海島演劇主辦
時間|2023/08/20 14:30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黑盒子劇場(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