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的性別、真實的生命《槴子花》
5月
16
2012
梔子花(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3次瀏覽
陳雅萍

由比利時當代舞團(les ballets C de la B)製作,編舞家布拉德勒( Alain Platel)和導演范萊克(Frank Van Laecke)共同執導的《梔子花》(Gardenia),是一場關於性別與身體、虛擬與真實的多層次對話。靈感取自紀錄片《我就是這個樣子》(由Sonia Herman Dolz執導,紀錄巴塞隆納一家變裝夜總會歇業前夕的故事),並以七位在現實生活中為變性人或變裝者的男子扮演主要角色。劇中的話語、行動、甚至許多耳熟能詳的樂曲,都來自這群人的生活與記憶,一群臉上佈滿皺紋,皮膚鬆弛,多半身材已走樣的高齡變性/變裝者。

難得的是,《梔子花》不以言語的辯證或者催人熱淚的故事,來博取觀眾對變性/變裝者的同情,而是藉由細膩的劇場手法:服裝、燈光、場面調度,尤其是這些人在作品推進的過程中,以不同程度的女、男扮裝,或不同程度裸露的身體,一層又一層地塗抹上性別,同時也一層又一層地揭露這些不尋常的靈魂深處,關於孤寂以及渴望愛與希望的真實情感。

「身體」是布拉德勒和范萊克引領觀眾進入變性/變裝者內心世界的甬道,然而,《梔子花》裡所鋪陳的身體卻超越了一般人對於「身體=生理=自然=真實」的一連串推論與相信,它要觀眾重新思考何謂「身體」、「性別」的真實與虛假,以及其中所承載的生命內涵。舞劇開頭所有人西裝革履,變性人凡妮莎(Vanessa Van Durme)以秀場主持人的姿態,請觀眾們起立為已逝的變裝秀藝人們默哀一分鐘,接著「她」大開黃腔,一一介紹每位演員。嚴肅的氣氛緊接著誇大到荒誕的字句,讓觀眾一時難以拿捏演員們身分的真假尺度。接著,所有人退去男裝,露出底下各式碎花、不同色彩的裙裝,並以定格的方式擺出媒體影像中常見的女性撩人姿態,性別的虛擬性莫此為甚。

就在所有人穿回男裝退場,然後搬出一張大方桌,並推進一個活動式鐵架結構,置於舞台後方,舞劇的重要轉折就此展開。方桌上可見擺滿了女性假髮、化妝品等變裝工具,鐵架上則掛著各式華麗的女裝與女用提包。所有人輪流坐上方桌,開始扮裝:夢露型假髮、厚重的濃妝、亮片晚禮服、高跟鞋,這些表演意味十足的女性符碼開始和演員們身上原有的男裝,以各種方式的組合在每個人身上不斷組構、拆解、再組構,而「女」、「男」、「中性」、「雌雄同體」等性別的定義,也隨之被組構、拆解、再組構。

過程中,演員們不同程度裸露的身體,教我們看見眼花撩亂的扮裝底下佈滿歲月痕跡的血肉之軀,其中一位變性人甚至袒露著女性隆起的胸部。同時,一首首耳熟能詳的古典音樂和流行歌曲的旋律,牽引出演員們生命底層的記憶與傷痕。這一幕節奏緊湊、意象鮮明的性別展演(gender performance),超越了任何理論關於「性別流動性」的詮釋,而奇妙的是,隨著人為濃妝豔抹在「她」們身上不斷累積,這些變性/變裝者卻顯得愈發從容與自在,身體的存在與生命的熱度愈發耀眼。

舞台上,除了七位主要演員之外,還有一位「真正的女人」和一位「年輕男子」,她/他們不是這些變性/變裝者的對照組,而更像是彼此的一面鏡子,照見「性別」的虛擬如同一襲戲服,但戲服底下卻是不容錯認的熱騰騰情感與炙熱的生命。就在盛大的性別變裝之後,「年輕男子」獨舞出凡妮莎的一段獨白,激越的動作傳達出言語無法盡訴的孤寂與哀傷,彷彿台上所有人年輕時的身影。

舞劇結尾猶如一場變裝秀的尾聲高潮,所有的演員穿著自己最得意的女裝走上紅毯,主持人凡妮莎以一套赭紅色比基尼和一條同色系的羽毛圍巾,艷冠群芳。此時,《在彩虹之上》(Somewhere Out of the Rainbow)的歌聲悠然響起,演員們站回作品開頭時個人站立的位置,只是此刻「他們」已然變成了「她們」。觀眾的回憶被驟然勾起,原來開場時同樣的歌聲中,那些舞台上憂傷的靈魂所嚮往的「化外之境」,就存在這變裝舞台上婀娜多姿的女裝身體裡,在演員們與觀眾席之間流轉的思考、理解與情感裡。

《槴子花》

演出|比利時當代舞團
時間|2012/05/12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