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四百,浮光掠影《內海城電波》
6月
28
2024
內海城電波(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66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那一年,我考上成大,結束成功嶺暑訓之後南下,搬進光復校區的嶄新宿舍,買了一輛二手腳踏車,開始大學生活。半年之後,我收拾行李北上返家,結束了短暫的台南生活,只留下零星模糊的一些印象:宿舍裡據傳是以流體力學實驗器材名義購置的洗衣機,已被拆除的民族路夜市和遠東百貨,撐著陽傘、優雅地騎著腳踏車穿梭於校區之間的女大學生。或許因為我無意久待,所以從來不曾用心探索古城風貌,反而是經常坐著夜車往返南北,只為了到電影圖書館位在中華路的放映室看場電影。

我與台南的淵源,很早,但也很淡薄,因此,仍然是要以一個外地人的眼光,看臺南人劇團與影響・新劇場共創/製的《內海城電波》。

《內海城電波》以一對戀人的奇幻旅程,講述內海城(台南城的虛擬化身)的前世今生。卡鮑與夏隆兩人的戀情,無法得到族人祝福,因此決定行舟私奔,不意墜入時空轉換之流,來到繁榮富庶的內海城,走失的兩人各自經歷、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與現實,最終沿著神秘溪流逆水而上,重逢於停舟之處,一起奔赴心之所向——成為新故鄉內海城的城民。


內海城電波(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編導將卡鮑與夏隆設定為陸地與海洋的代表,明白呼應台南的原住民族群和地理景觀特色,以特色剪影拼貼的手法,將在地的知名人物(巨人少棒、傳教士馬雅各、葉石濤)、城市景觀(寶美樓、林百貨、蝸牛巷、普羅民遮城、南北雙溪)、民間傳說(林投姐、運河自殺命案)、和歷史場景(荷日競逐、白色恐怖、競馬賽事、漢生病),完成一幅古今並呈、繽紛多彩的城市圖像,再加上適切的當代意識——運河殉情命案的真相,竟是女性追求獨立自由的秘密行動,林投姐的悲劇生命故事,被轉化爲地方創生、文化創意產業的典範,遺跡訪查、歷史書寫、美食網評,都是確認城市自我認同的努力。整部作品以虛擬的內海城指涉現實的台南城,雖無重現城市歷史的企圖,但,確有鞏固強化在地意識的意旨。

作為「台南四百」系列活動之一,《內海城電波》是一個典型的「命題作文」之作,在活動主軸脈絡中,創作者即使無法面面俱到,但還是要勉力嘗試,盡量貼近各方期待,因此,借綺思幻想之名,以容納更多在地典故意象,似乎理所當然,但,也不免有取巧之嫌:我們透過卡鮑與夏隆在內海城中的見識經歷,無論是市井傳說、特色飲食、城市景觀、或歷史人物故事,多半如「浮光掠影」一般點到為止,而無深刻的刻畫感受,與戲劇動作(卡夏兩人的旅程)的關係,也有點勉強(如夏隆在無意之間幫助破解了運河奇案,卡鮑則成為解救林投姐和漢生病患的天使),即使有奇幻之名,和歌舞添色(以台語rap唱出台南區域名稱),也無法構成一個合乎情理的敘事,就如同舞台上的許多物件裝置一樣,有府城意象,但稍嫌混亂,難以完整描繪台南印象,卡夏兩人的故事、內海城的故事,原來應有的深刻情感內涵,也因此而有許多待填補的缺憾。

此外,台南開城四百年,累積了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如果要說一則台南的故事,「時間」應該是最為重要的創作元素—人物、事件、景觀,如何在時間的脈絡中演變(傳教士與在地社群的關係、藝旦文化的興衰、城市發展對街區建築的影響),但,即使有歌曲對話的補充說明,我在劇中的場景變換裡,卻看不到「時間」的痕跡,內海城,真的更像是一座存在於歷史真空之中,「時間」已被掏空的虛擬城市。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內海城電波(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對台南在地觀眾來說,劇中的人事場景,應是世代相傳的日常,或許無需更多的交代或補充,舞台上的畫面,像是打開心門的開關,召喚每個人各自的生命經驗(今昔並呈的城市景觀、巨人少棒旋風、市場美食),填補集體記憶中的空白(競馬賽事、漢生病、傳教士與現代醫術),在音樂歌舞的熱鬧氣氛中,共同創造出集體的抒情感受(台南小吃的『甜』不是『甜』,是『甘』),接連海陸、「戀愛、結婚、工課、眠夢,攏總適合來到遮」的新故鄉,也因此是理所當然的共同想像。

但,對我而言,《內海城電波》比較像是一趟走馬看花的三天兩夜行程,所留下的行旅印象——古趣的林百貨電梯,清幽的蝸牛巷,確實偏甜的碗粿和魚羹湯,香煙繚繞中的古廟牌匾,或者,未來規劃旅程的參考座標—運河夕照、水仙宮走踏、寶美樓尋幽,大約達到了地方政府與製作團隊所期待的城市行銷(交陪)成效,但,是否足以構成一部可以讓人重新認識台南的城市史詩,則有待商榷。

可以清楚感受到台南在地劇團邀請外地觀眾,做陣交陪的好意,但也因為如此,我期待更深入的探索和體驗——讓年歲漸長的我更深刻體會台南的風采,一解年少時對古城匆匆一瞥的遺憾。

《內海城電波》

演出|台南人劇團、影響・新劇場
時間|2024/06/02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