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四百,浮光掠影《內海城電波》
6月
28
2024
內海城電波(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0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那一年,我考上成大,結束成功嶺暑訓之後南下,搬進光復校區的嶄新宿舍,買了一輛二手腳踏車,開始大學生活。半年之後,我收拾行李北上返家,結束了短暫的台南生活,只留下零星模糊的一些印象:宿舍裡據傳是以流體力學實驗器材名義購置的洗衣機,已被拆除的民族路夜市和遠東百貨,撐著陽傘、優雅地騎著腳踏車穿梭於校區之間的女大學生。或許因為我無意久待,所以從來不曾用心探索古城風貌,反而是經常坐著夜車往返南北,只為了到電影圖書館位在中華路的放映室看場電影。

我與台南的淵源,很早,但也很淡薄,因此,仍然是要以一個外地人的眼光,看臺南人劇團與影響・新劇場共創/製的《內海城電波》。

《內海城電波》以一對戀人的奇幻旅程,講述內海城(台南城的虛擬化身)的前世今生。卡鮑與夏隆兩人的戀情,無法得到族人祝福,因此決定行舟私奔,不意墜入時空轉換之流,來到繁榮富庶的內海城,走失的兩人各自經歷、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與現實,最終沿著神秘溪流逆水而上,重逢於停舟之處,一起奔赴心之所向——成為新故鄉內海城的城民。


內海城電波(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編導將卡鮑與夏隆設定為陸地與海洋的代表,明白呼應台南的原住民族群和地理景觀特色,以特色剪影拼貼的手法,將在地的知名人物(巨人少棒、傳教士馬雅各、葉石濤)、城市景觀(寶美樓、林百貨、蝸牛巷、普羅民遮城、南北雙溪)、民間傳說(林投姐、運河自殺命案)、和歷史場景(荷日競逐、白色恐怖、競馬賽事、漢生病),完成一幅古今並呈、繽紛多彩的城市圖像,再加上適切的當代意識——運河殉情命案的真相,竟是女性追求獨立自由的秘密行動,林投姐的悲劇生命故事,被轉化爲地方創生、文化創意產業的典範,遺跡訪查、歷史書寫、美食網評,都是確認城市自我認同的努力。整部作品以虛擬的內海城指涉現實的台南城,雖無重現城市歷史的企圖,但,確有鞏固強化在地意識的意旨。

作為「台南四百」系列活動之一,《內海城電波》是一個典型的「命題作文」之作,在活動主軸脈絡中,創作者即使無法面面俱到,但還是要勉力嘗試,盡量貼近各方期待,因此,借綺思幻想之名,以容納更多在地典故意象,似乎理所當然,但,也不免有取巧之嫌:我們透過卡鮑與夏隆在內海城中的見識經歷,無論是市井傳說、特色飲食、城市景觀、或歷史人物故事,多半如「浮光掠影」一般點到為止,而無深刻的刻畫感受,與戲劇動作(卡夏兩人的旅程)的關係,也有點勉強(如夏隆在無意之間幫助破解了運河奇案,卡鮑則成為解救林投姐和漢生病患的天使),即使有奇幻之名,和歌舞添色(以台語rap唱出台南區域名稱),也無法構成一個合乎情理的敘事,就如同舞台上的許多物件裝置一樣,有府城意象,但稍嫌混亂,難以完整描繪台南印象,卡夏兩人的故事、內海城的故事,原來應有的深刻情感內涵,也因此而有許多待填補的缺憾。

此外,台南開城四百年,累積了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如果要說一則台南的故事,「時間」應該是最為重要的創作元素—人物、事件、景觀,如何在時間的脈絡中演變(傳教士與在地社群的關係、藝旦文化的興衰、城市發展對街區建築的影響),但,即使有歌曲對話的補充說明,我在劇中的場景變換裡,卻看不到「時間」的痕跡,內海城,真的更像是一座存在於歷史真空之中,「時間」已被掏空的虛擬城市。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內海城電波(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對台南在地觀眾來說,劇中的人事場景,應是世代相傳的日常,或許無需更多的交代或補充,舞台上的畫面,像是打開心門的開關,召喚每個人各自的生命經驗(今昔並呈的城市景觀、巨人少棒旋風、市場美食),填補集體記憶中的空白(競馬賽事、漢生病、傳教士與現代醫術),在音樂歌舞的熱鬧氣氛中,共同創造出集體的抒情感受(台南小吃的『甜』不是『甜』,是『甘』),接連海陸、「戀愛、結婚、工課、眠夢,攏總適合來到遮」的新故鄉,也因此是理所當然的共同想像。

但,對我而言,《內海城電波》比較像是一趟走馬看花的三天兩夜行程,所留下的行旅印象——古趣的林百貨電梯,清幽的蝸牛巷,確實偏甜的碗粿和魚羹湯,香煙繚繞中的古廟牌匾,或者,未來規劃旅程的參考座標—運河夕照、水仙宮走踏、寶美樓尋幽,大約達到了地方政府與製作團隊所期待的城市行銷(交陪)成效,但,是否足以構成一部可以讓人重新認識台南的城市史詩,則有待商榷。

可以清楚感受到台南在地劇團邀請外地觀眾,做陣交陪的好意,但也因為如此,我期待更深入的探索和體驗——讓年歲漸長的我更深刻體會台南的風采,一解年少時對古城匆匆一瞥的遺憾。

《內海城電波》

演出|台南人劇團、影響・新劇場
時間|2024/06/02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