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數觀點與節慶氛圍的技術化表現《內海城電波》
6月
28
2024
內海城電波(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4次瀏覽

文 吳岳霖(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內海城電波》是在「台南建城400年」的框架下進行創作。於是,與大型戶外歌仔音樂劇《1624》相仿的部分,如日本與荷蘭的相爭、鄭氏王朝的建立、西拉雅族人的現身等元素再次以「複數」的方式意圖體現史觀,【1】藉此認識我們身處的這塊土地。有趣的是,《內海城電波》直接「建城」,運用虛構的「內海城」容納所有歷史碎片,構成來自陸地的卡鮑與漂泊海洋的夏隆間、不被卡鮑族人祝福的愛情為主線的奇幻故事——無論是內海城、或分別代表陸地與海洋的卡鮑、夏隆,似乎也都與台南、乃至於台灣呼應。整體來看,曲折且高潮迭起的通俗情節、完滿而皆大歡喜的結局,讓《內海城電波》擁有眾人共賞的節慶氛圍,調節歷史詮釋可能產生的嚴肅。

故,《內海城電波》體現的是:在「混搭拼貼」與「指向內部」的技術下,表現出「複數觀點」與「節慶氛圍」的高度混合表現。

混搭拼貼:用基本設定的荒謬去指涉當下

坦白說,《內海城電波》與歷史間的關係非常薄弱,無論是前述提及的日本、荷蘭、明鄭等統治者角度,抑或是劇中出現的地方傳說、文化遺址、歷史事件與人物等都以「非線性」的狀態放入虛構的內海城裡。於是,內海城內所發生的種種雖都由歷史元素組成,卻缺少更精準的前因後果,以及有效的時序關係,僅是用於劇情發展的混搭拼貼。

所謂的「歷史劇」非得考證到鉅細靡遺,任何錯誤、或虛構也被允許,給予戲劇詮釋的空間(況且歷史的真實性本就可被懷疑);至於(絕非歷史劇的)《內海城電波》的處理方式明顯是「刻意」且「有技術」的將歷史「虛構化」,且製造出可被指認、卻又確認失效的詮釋位置。

這種混亂確實造成對焦歷史、追求邏輯過程中的痛苦。但,誇張化的表演、卡通化的表現(特別像是套著蕃薯布偶裝的角色出現)、RAP等音樂元素的加入後,多少稀釋掉了認真的必要,更融入全劇營造的荒謬裡。因此,若接受《內海城電波》「非邏輯」的架空史觀後,對我而言,就很能深刻感受其中的節慶狂歡。

這種荒謬性多少也折射出我們的現況。


內海城電波(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面對自身歷史,要不是遺漏、遺忘,更有可能是不曾出現在視野裡頭(不被收納於教科書、或是在單一史觀的框架中)。好不容易拾回的歷史與知識碎片,卻往往斷裂、並缺乏足夠寬廣的系統建構。只是,我們會感受到《內海城電波》的內海城是荒謬、是不合邏輯的,卻往往不會認知到自身對歷史的認識同樣也是荒誕且缺乏梳理的。

只是,《內海城電波》如此處理歷史,究竟會造成歷史建構的更為混亂、更加碎片化?還是會讓人在混亂裡頭,去追索所有歷史線索的線頭與線尾,更完整建構自身的觀點?不得而知。

比較大的問題可能是,混搭拼貼下的內海城本體,成為全劇的唯一重點,導致《內海城電波》有「主線情節工具化」的情況。也就是說,夏隆與卡鮑的愛情故事看似貫穿全劇,且啟動內海城情節,最終卻像服務內海城內所有事件的鑰匙,開啟、然後關閉,並無更深刻刻畫。更甚者,內海城內部情節多半有頭無尾,諸如雪子假死案、漢生醫院的火災事件等,每每攸關主角之一的卡鮑,卻仍缺少鋪陳與後續處置,導致全劇劇情亦呈現碎片化。

指向內部:屬於台南人的娛樂化設計

另一方面,《內海城電波》更充滿屬於台南人的「內梗」,將觀眾族群極度指向台南人,可視為該劇將「台南400」節慶化的表徵,亦是一種技術。

舉例來說,除將林投姐、運河奇案等台南民間故事「人物化」與「情節化」,串接劇中其他劇情,並構成至關重要的轉折;更多出現在充滿笑料的自白、對話、歌曲裡頭,像是眾所皆知的內梗「台南甜」。至於,更多更「內」的內梗的出現就可區隔「台南人」與「非台南人」的觀眾群體,接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與反應。

前述拼貼出來的狂歡感,也在此脈絡下更顯合理化。倘若《內海城電波》本就是將「台南400」視為一種慶典,而非史觀詮釋、知識建構等面向的強化,那麼偏心於台南人,慶祝屬於台南人的台南400也無不可,藉此構成《內海城電波》自我定位的觀演供給。不過,指向台南人的同時,《內海城電波》仍有全面建構知識化的想像,最明顯的是可被視為主題曲的〈內海城之歌〉,將台南所有行政區編織入歌詞裡,由MC JJ演唱。這些詞彙的不易演唱,確實造成該段落亦不易聽懂,反倒是作品企圖相對明白。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內海城電波(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當然,還是得說一句:一部戲要不要承擔這種重責?

《內海城電波》雖企圖高度技術化「複數論述」,來混合「節慶氛圍」的娛樂效果,達到另一種說故事的模式,但也因技術操作而凸顯技術本身的無能為力,顯露任何命題作文都可以出現的矛盾與難處。

娛樂,還是重要的。

如果還糾結於《內海城電波》所涉及的邏輯、指涉等問題,娛樂本身還是會被作品在操作範圍內的「不可得」與「不可能」糾纏,無法獲得足夠愉快的觀戲體驗。我認為,屬於台南人的快樂,還是最重要的吧!


注解

1、關於《1624》的「複數」呈現可參考吳岳霖:〈意圖強調的複數,難以安撫的不安《1624》〉,表演藝術評論台。

《內海城電波》

演出|台南人劇團、影響.新劇場
時間|2024/06/02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
最終,《暗房筆記》曝光了當代以「我」為核心價值的焦慮,其真身的顯影,從來不是那個只屬於「我」的暗房,而是使眾人得以對話的「劇場」。
6月
27
2024
若將重點放在舞台的布景、演員的表演形式如何渲染台詞,以達到戲劇中最大化的張力,矛盾與衝突帶給我們的訊息便顯而易見──既覺得聽覺被轟炸,又覺得多層次的音調引人傾聽;既覺得視覺被五顏六色的衣服與誇大化的肢體動作塞滿,又覺得舞蹈與特技備感有趣。
6月
26
2024
《押解》透過扒手被押解的劇情,探討了時代的告解,包括人權議題、失智議題、公權力與人情味等多個層面。九年後再次搬上舞台,新增了一些新的處理手法,觀者也在不同年代經歷的淬鍊中重新理解該劇。除了感受小說或戲劇的隱含思想,我們要不斷自問的是:現在的社會還跟九年前一樣嗎?
6月
26
2024
若實體劇場或展演的特性是一種「當下的交集」,一群人一同經歷這段故事,這段共同的經驗能將個人的故事轉化爲集體的記憶,尤其是本劇中舞台上的演出並不是希望去「留住」事件,而是成為「喚起」記憶的角色,因此,觀眾在當下能不能產生「共鳴」就相當重要。
6月
25
2024
若《強迫意念》有什麼深意,甚至是近乎奧義的,那應是與神同行的性戲耍,而不是性論(sexuality)或性意識的流動與多元性,因為那種設定過於簡單,也是當代社會日趨常規的議程,就像酷兒與性多元的社會議題是日益被接納,即使有淪為主流社會的窺奇之虞,也無礙於它被肯認的生命價值。
6月
20
2024
感受是濃烈的、先行的、帶有詭譎恐怖氛圍的,沈浸式的形式是成立的,而且因為劇院的大空間與神秘感,較真正的沈浸式演出距離上更為舒適,如果說劇名所呈現的概念是此次創作的核心,那這齣戲可以說是面面俱到的貼合主軸,唯有結尾若沒有一個真正的結束或謝幕,我方能更加舒暢的說出我剛剛在劇院中經歷了《幹!卡在中間》。
6月
20
2024
《乩身》故事內容企圖討論宮廟與乩童的碰撞、傳統民間信仰與媒體科技的火花,並將民間信仰在後疫情時代線上化、科技化所帶來的轉變以戲劇的方式呈現,也希望可以帶著觀眾一起思考存在網路上的信仰與地域性守護的辯證關係。全劇強調「過去的神在天上,現在的神在手上」的思維,但不應忽略臺灣宮廟信仰長久盛行其背後隱含的意涵。
6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