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孤獨的靈魂派對《地獄一季—我羨慕動物的狂喜》
11月
04
2024
地獄一季—我羨慕動物的狂喜(人力飛行劇團提供/攝影顏涵正)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5次瀏覽

文 周依彣(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地獄一季—我羨慕動物的狂喜》一劇延續了人力飛行劇團一貫的實驗性風格,以獨腳戲的方式詮釋法國詩人韓波(Arthur Rimbaud)的作品《地獄一季》(Une Saison en Enfer),展現出在現實與虛妄中生命的狂喜與悲涼、扭曲陰暗和曖昧混沌。

孤單的靈魂 狂妄的派對

看完戲劇過後,疑惑不斷遊蕩在腦海中,過去的五十分鐘發生了什麼?肢體探索、行為藝術、喧囂狂鬧,在肆意的宣洩後能代表的意義為何?而這場看似狂歡的派對最後又該如何結束?

《地獄一季—我羨慕動物的狂喜》唯一的人物是一名保全,在節目介紹裡稱他為「臥底保全」,他是資本社會裡最底層的存在,卻不斷穿梭在富麗的大樓中,渴望逃離去夢想裡的烏托邦,卻又深陷在了「這裡」,他將這裡視作了「奪回生命主導權」的領地。

地獄一季—我羨慕動物的狂喜(人力飛行劇團提供/攝影顏涵正)

烏托邦的可能性在哪?這是在戲劇中意象的問題,資本結構中底層的人對於權力的追求、對於物質慾望的渴望,都在獨腳戲中被以一種狂歡的精神困境給展演出來。在人類被社會規範和精神理性掙扎束縛的同時,本能地追求著自由與快樂的純粹,是在這個夢幻卻又地獄之地的共存。

「讓想像力奪權」(L'imagination au pouvoir)是這部作品的核心理念【1】,因此戲劇的氛圍十分晦暗,觀眾圍繞在舞台,看著保全(楊奇殷飾)說著詭異的台詞、肆意的舞蹈、肢體、搭配著紅色噴漆的寫下注音版的「讓想像力奪權」在透明塑膠布幕上,與之互動產生窒息感,如同對這個世界無聲的抵抗,又彷彿對自我內心最深沉的吶喊。

這場個人的派對,亦是一場對自我的對話。多次對著不存在的韓波進行對話,以小名似的方式喊著「波波」,這令人無法看懂的困惑圖像,令觀者感到了不安與懸浮感,似乎也象徵著生活中無意義、缺乏秩序的狀態。而喊著波波的同時,那種無力之感,強調了個體在無序世界中的掙扎求存,是強烈的孤立與疏離。

然而在觀眾試著沉浸在表演的氛圍時,劇中卻有一段非常影響觀賞的中斷,當楊奇殷一個人在狂歡時,為了讓噴漆的味道消散,工作人員將門給打開。從筆者的角度完全可以看到路上的行人在往內看,尤其此場是非常喧囂的一幕,極度影響觀感,也無法專心在這幕的進行。

地獄一季—我羨慕動物的狂喜(人力飛行劇團提供/攝影顏涵正)

同時可惜的是,這齣戲的銜接與轉場相當不明顯,不清楚他的每一次切換意義是什麼。甚至在劇末的時候重複多次開門跑出去,又從後面的門跑回來,似乎是要表達穿梭的意味,但看起來有些荒誕滑稽。

解離的文字 虛妄的意義

「我剛才說了什麼?」

劇中多次重複這個問句,但說了什麼,似乎沒有人記得。劇中的文字並不是詩意般的被述說,更像是被解構、又重組的接字遊戲,很難找到一個絕對的邏輯跟意義。意義似乎是虛妄的,文字語言也不是世界中最重要的存在,生存才是。因此「生活」在這個扭曲的空間中,苦難般的磨難象徵著「地獄」的存在,而「一季」彷若是一段短暫卻極為強烈的時期,在人類歷史中是一個細微的片段與插曲。

韓波在經歷了感情的極大創傷後,寫下了《地獄一季》這部著名的詩集,他的文字充滿了冷峻而憂鬱的氛圍,進行了自我和靈魂折磨的寫照,更展示了他在面對信仰、愛情、藝術追求和自我身分認同等方面的激烈掙扎。

地獄一季—我羨慕動物的狂喜(人力飛行劇團提供/攝影許斌)

他以詩歌的方式表達了對生活的幻滅,更通過了象徵意義的語言揭示了對人類存在的質疑。《地獄一季—我羨慕動物的狂喜》便奠基在韓波的語言結構上,用拼貼、取樣的方式來創作,自己便是一個觀察者,與這個現實深度的連結。

對於這短暫的五十分鐘演出,可以有各種符碼意義的詮釋與解讀。無論是小人物對社會結構的自我重塑,亦或是對生命循環與時間的流連與徘徊,都是這場單人表演藉由「想像力」對現實的批判,更是對自我的吶喊。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可以理解他想創作出來的時空處境,也能夠為文本脈絡進行梳理與分析,但卻不禁思索小劇場藝術的展演,時常令觀眾有大量困惑與疑慮的結果,是否是從事表演藝術所希望帶來的結果與成效。

在周六的這場舞台氛圍的渲染中,經歷的這一個短暫的午後,彷彿去到了所謂的地獄,共感了一遭在虛妄世界的紛擾與寂靜。


注解

1、參見《地獄一季—我羨慕動物的狂喜》的節目介紹。

《地獄一季—我羨慕動物的狂喜》

演出|人力飛行劇團
時間|2024/10/19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