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邊界之上的狂放之舞《界》
3月
11
2024
界(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 Ros Kavanagh)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96次瀏覽

文 陳珮寧(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碩士班學生)

《界》的開場是一個身穿白衣的女孩安靜躺在舞台的長桌上,長桌後方羊首的男人注視著女孩,手上的手風琴在揚聲之後拉開表演的序幕。不同於過往在表演中較常出現的獻祭儀式,《界》是發生在儀式之後的故事。傳統的祭祀儀式進行過程全程都是充滿感官刺激的,首先是在公眾場合進行殘忍的殺害,血液怵目驚心的噴濺、觀者的嚎叫與祭品的尖叫聲充斥、肉體的氣味與血腥味瀰漫在空氣之中,儀式完成之後則是一場狂歡的盛宴,人們載歌歡舞,分享美食,成為凝聚眾人的社交場。

由愛爾蘭編舞家麥可・基根-多藍(Michael Keegan-Dolan)與舞蹈之家舞團,以及愛爾蘭知名六角手風琴家科爾馬克・貝格利(Cormac Begley)合作的作品《界》訴說的故事是在儀式之後的社交場,透過身著正裝的十二位舞者演繹出一場社交舞。在作品的開始,十二名舞者頭戴面具,正坐在椅子上,他們整齊劃一的扭頭看向左方又看向右方,小心地確認自己與他者之間的距離,摸索著在這個場合中有誰存在,誰又在和自己進行一樣的動作、和自己有一樣的心思。當確認在場的眾人皆為儀式的參與人,人們放心的拿下頭套,開始了一場肢體試探與交心的社交場。

隨著手風琴音樂的響起,眾人隨之起舞,混搭著民謠與爵士的音樂節奏輕快,如同魔咒一般,引領舞者們的動作。舞者們身著正裝,令筆者聯想到社會上的芸芸眾生,在正裝下的人們心裡藏有不同的念頭,衣服是掩飾自己最好的裝飾,如同面具之下每一個人小心翼翼的扮成社會期望的樣子,舞者在開場時脫下頭套彷如扯下面具,在這個民謠與藍調音樂歡悅的場合中,他們無所顧忌的表現出自己最真實的樣子。舞者們的動作大而無畏,群舞中他們的步調整齊劃一,在進退之間彷如將舞台變成一個小型社會的縮影,他們受限於框架,卻仍然用力在每一個伸張與收縮之中展現不一樣的自己;獨舞時則展現了人們彼此之間的試探、摸索、親暱、珍惜等不同的情緒,這些情緒或情感或許不為社會所接受、或許尚未確定、或許會遭到拒絕,舞者在舞台上用肢體去接觸對方,同時也尋求著他人的回應與認同,從獨舞到雙人舞,在身體的碰觸之下,人們在他人身上找到最真摯的歸屬。此刻,不再需要言語,跟隨音樂而起的肢體動作,表達了真實的情感,遠比語言來得更為直接。

基根-多藍以自己的故鄉,位於愛爾蘭最西南邊尖端的丁格爾半島(Corca Dhuibhne),作為創作的發想【1】,在這個山多而細長的半島,每一處蜿蜒路徑的盡頭都是一個未知的所在。回應著《界》當中,舞者們每一個用盡全力與無所顧忌的舞步,彷彿將內心的壓抑一次爆發,他們在舞台中穿梭,在彼此中摸索,想在與他人不遠不近的關係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沒有一段關係是穩定的,他們只能用身體的極限表達情感,至少在這個當下,激昂的情緒是證明自身存在的證據。

編舞家基根-多藍擅長使用敘事性舞蹈的形式融入表演,展現於《界》中,在舞台初始時觀眾的視野即因儀式而被帶向兩個不同的世界:白衣女孩所在的死亡與神的境地,以及眾生所在的人間,兩者之間以女孩的犧牲成為接觸的起點。女孩觀看著眾位舞者的癲狂、同時也在舞者之間穿梭,並與他們互動,她的行動讓生死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人們在邊界之上起舞,永遠不會知道機會和命運會不會給自己機會,可能在下一個瞬間無預警地進入她所在的一方。女孩用童貞的眼光打量世界,在死亡的一方看著交關於生死的眾生,她看見眾人拉扯在未知的隘口,這場儀式後的狂歡似是解放情感與自身的乞求。當人們感到迷惘的時候,往往渴望一個堅定的力量指引迷津,這是屬於現代社會的儀式,回應著人們在儀式之後渴望尋獲心靈滿足,在現實社會中獲得一個新生初啼的機會。


注解

1、林農,〈從愛爾蘭丁格爾半島自然而然地長出來:基根-多藍《界》 創造讓音樂和舞蹈自由的世界〉,《Par表演藝術》,最後更新2024年2月7日,查詢日期2024年2月28日。

林農,〈從愛爾蘭丁格爾半島自然而然地長出來:基根-多藍《界》 創造讓音樂和舞蹈自由的世界〉,《Par表演藝術》,最後更新2024年2月7日,查詢日期2024年2月28日,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GT46JVT7WW。

《界》

演出|麥可・基根-多藍✕舞蹈之家
時間|2024/2/25 14:0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