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戲曲,新味道《挑滑車》《活捉》《西廂記》
1月
04
2017
挑滑車(林榮錄 攝,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60次瀏覽
曾浩瑜(戲劇愛好者)

這次「承功 : 當上戲曲接班人」的主題顧名思義即是為新生代戲曲演員提供一個與觀眾對話的舞台,並希望透過充滿新意的詮釋以吸引年輕一代的觀眾。的確,身為一個二十出頭的毛小子,這次的演出實在令我大開眼界。這次的演出形式為在兩小時內,呈現三段不同風格 (客家戲、京劇、歌仔戲)的演出片段。

若由我為這次的三個劇碼做一個整體的定位,我會給予如「東方百老匯」的評價。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發現傳統戲曲與我所知道的百老匯都是非常重視戲劇與音樂與節奏間的化學反應。在哪個輕或重拍,演員如果搭配上適切的動作與肢體,就會有強或弱化的效果。舉例而言,像是本次演出裡,《挑滑車》裡的高寵 (徐國智飾演)完美運用音樂的重拍來做一些有力道的定格與亮相,或搭配音樂做一些華麗的身段,如劈腿、身體自轉、單腳平衡等,讓觀眾獲得完美的視聽饗宴。另外,在《活捉(三郎)》裡,當張文遠 (胡毓昇飾演)還不知道敲門女子其實就是因與他私通而喪命的閻惜姣 (劉姿吟 飾演) 時,他與之一猜一答的趣味過程,透過與音樂的配合,活潑趣味的氣氛被更立體地呈現出來。

在《活捉(三郎)》與《西廂記》裡的女主角不約而同地被刻劃成忠於愛情的性格。這不禁讓我提問,為什麼在這兩個戲曲片段中,這樣的刻畫是讓男性與女性的性格更加的壁壘分明,或者是實質上,為女性腳色帶來突破與解放 ? 再者,新版的《活捉(三郎)》與《西廂記》,透過新興年輕演員的詮釋,是否為傳統戲曲帶來新意 ?

先從《活捉(三郎)》的文本說起,在我所想像的傳統年代裡,與其他男人私通的人妻應該會被嚴重審判的。但在這齣劇中,找老王的惜姣雖因外遇而被丈夫宋江處死,但她不守婦道的罪刑卻沒有持續地被譴責到死後,反倒讓她有機會能把她所愛的老王外帶回地府。這是否意味著當時的道德觀沒那麼重? 或者,當時社會對於自由戀愛的微微肯定? 而紅杏出牆的惜姣也有成為被大眾憐憫的可能性 ?

論表演,與之前台北新劇團所詮釋的京劇版本的《活捉》比起,少了最後那段強勢索命的強烈高潮和一窺張文遠最後死期將近,面目全非的恐怖慘狀的機會,新版本所刻劃的閰惜姣反倒是以較為內斂的方式來新譯此角。這種演法非但沒有減損觀眾對於其對於張文遠深刻愛意的理解,這種不怨不恨的性格反倒更實踐出一種「現代新女性」對於愛情的執著與堅信。

另外,《西廂記》則批判了當時封建制度下的門當戶對,並以紅娘 (張名荏飾演) 一角成就了男女主角對於自由戀愛的嚮往。是否只要是女性就會互相支持對於自由戀愛的追求呢 ? 若是如此,《西廂記》裡的老夫人也就不會毀了女兒鶯鶯 (鄭芷芸飾演) 與意中人張君瑞的一樁婚事。因此,或許可以說,老夫人雖為女人,卻是父權社會的擁護者與執行者。眼看戀情即將告吹的鶯鶯與君瑞兩人手足無措,幸好有女婢紅娘活潑靈巧的腦袋與憐惜佳侶之心,他倆的愛情才得以延續。老夫人一角似乎象徵著舊時代的迂腐刻板,而從奴婢崛起的「新女英雄」則象徵著一個女性的感情不再只能任人安排,一個新愛情觀的時代來臨。

《挑滑車》

演出|台北新劇團、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唐美雲歌仔戲團閃耀青年團
時間|2016/12/18 14 :30
地點|台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