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如現實般荒謬《請聽我說40》
10月
23
2017
請聽我說40版(陳又維 攝,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4次瀏覽
蔡家偉(科技業工程師)

《請聽我說》自2002年首演至今已過了十五年,今年首次將20、30、40三個世代演員飾演的三個版本一同接續上演,而筆者觀賞的場次則是由元老演員徐華謙、Fa、梅若穎演出的40版本。

作為一個談論「愛情」這個古老命題的眾多戲劇之一,導演王嘉明選擇使用戲謔誇張的喜劇形式,讓觀眾一次又一次從那些押韻的台詞裡聽演員說,說他們的「愛」是什麼。而整個舞台僅僅只有一片大型景片,在初始的燈光運作下是一面扭曲的大鏡,倒映出觀眾席一個個扭曲難辨的臉孔,三位演員僅著肉胎內衣掛著各式不同的大片紙娃娃外衣貫穿全場。

劇本形式極其濫情簡單,即便套用在今時今日的本土劇裡仍舊俗套地自然,兩個大學好友Fa和徐華謙同時愛上了梅若穎,梅若穎和Fa在一起後走過多年論及婚嫁,卻在一次出遊裡與徐擦槍走火,一次爭吵後梅出了意外成了植物人,Fa萬念俱灰舉槍自盡,而徐則在床邊親手結束了梅無止盡的痛苦,獨自的面對仍然得繼續的生活。

如果要說是演員不時打破第四面牆與觀眾對話,不如說從看見大型景片裡自己倒映的扭曲面孔開始,觀眾自始至終便被安排在劇中的場域內,成為這所有荒謬情節的一份子。演員在掛上紙娃娃服裝時動作僵硬,甚至連台詞的聲線也被機械化;蒼白的舞台妝、長睫毛,活在這肥皂情節裡的便是三個人肉紙娃娃,故事進行,紙娃娃說話、跳舞、歌唱,而舞台底側的景片卻也倒映出演員們無所遮掩的肉色背影。

奇特的是,中段安排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劇中劇裡徐與梅子反串男女主角時穿著真實的戲服而非紙娃娃服裝,其時演員動作及聲線反倒與常人無異,似乎是嘲諷般地正對觀眾說著,「看啊,在戲裡的才像是真的。」其後著戲服的羅密歐與茱麗葉聽聞Fa傳來喬治死亡訊息的身影,也尖銳地與劇末紙娃娃梅子在病床上走向生命終點的一景相互映照。

而為什麼我們總被要求著聽你說、聽你說?愛情既平凡也特殊,如同人的一生,用時間的每個片段堆疊,在虛無的大堂裡築起一座無以名之的高聳物事;我們越是看得仔細、聽得入神,便越無法給它個名字或形容;我見Fa與梅子挽手起舞,在心聲裡共享秘密,也聽Fa罵著婊子婊子婊子,在心靈相通的頻道裡交換比愛更濃烈的恨;見梅子的愛被時間侵蝕、被生活消磨,以為彼此瞭解的越多,話便說得越少,愛不再是擁抱,而是僅剩承諾的枷鎖;也見徐從最初便用完全不同的概念理解他愛著的梅子,甚至一樣的去理解他的好友、以及他好友的愛情,如同這世界再無人理解自己一般;一再一再地聽著那些為了押韻甚至不計語意連貫的詞句,於是我便難以責備梅子的出軌、Fa的疏離,以及徐那甚至能稱作溫柔的自作多情。

接近終場時燈光轉換,原是鏡面的景片成為一片透明薄膜,在那片薄膜之後梅子獨自一人著普通服裝坐在似曾相似的觀眾席上,而薄膜上隱約投影的則是《請聽我說》的片段,她和我一樣看戲,肢體不再僵硬,抹去的眼淚彷若有聲,我雖仍坐在這側的觀眾席,但某個部分好像也隨著對側的梅子收起眼淚,拉著行李箱離去。

劇本內的時間從大學時代開始約略跨越了二十年,而三個版本的演員也涵蓋相類的年齡長度,對「問世間情為何物」這個命題而言,就如同生命一般在各個階段發出各色不同的音響,也許聽見的是演唱會上披頭四的年輕歌聲,也或許是心靈相通那相愛的每一天;也可能,像我一樣視線停格在深夜的七十九樓落地窗前,夾在都市的狹縫裡的,Fa那個面無表情的臉。本劇難得的在華麗堆疊的押韻台詞底下,卻反而憑藉各種常見的符號或形式在台詞以外的某個層面觸及不同觀眾的感受,在與鏡後彷若自身倒影的演員對視的那瞬如長浪般襲來,劇情荒謬但卻難以言喻地與這世界正發生的所有一樣寫實。

愛其實正如現實般荒謬。

《請聽我說40》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7/10/15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