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令人感慨的卡門《東區卡門》
4月
16
2012
東區卡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5次瀏覽
鍾惠斐

音樂時代劇場自從成功的製作了鄧雨賢的《四月望雨》,獲得極大的迴響後,便展開了一系列表現可圈可點的音樂劇作品。2012年的重點作品,則是改編自眾人甚為熟悉的《卡門》。《東區卡門》之編劇將時空背景拉到現代,場景則是發生在臺北繁華喧鬧的東區,傳統《卡》中的酒館,在《東》則以都會人經常光顧的夜店、KTV取而代之。

《東》的劇情架構,基本上和比才的歌劇情節雷同。雖然負責編劇的楊忠衡老師添加了新的元素,但整體而言仍不脫歌劇的情節架構,文本異動不大,主要是將人事時地物做了文化及時代的轉換,以符合東區及現代感。以現代思維、當代流行的勁歌熱舞去呈現卡門的故事,對音樂時代劇場是一個新的突破與嘗試,欣賞過後,也令筆者產生了諸多想法。

雖然國人對藝術的支持參與已經獲得相當的提昇,但對從事藝術展演的工作者,仍有許多困苦之處。許多團體若沒有政府、基金會等的資金補助,想要完成一部作品將是難如登天、處處受限。我們很慶幸楊忠衡老師一直堅持著,才有了《四月望雨》、《渭水春風》等扣人心弦的作品。也因此,看待《東》時,我們是抱持著更大的期待。

4月14日晚間的演出,一開場就令筆者有些詫然。很顯然的,背景音樂聲蓋過了演員的歌聲,若不是兩旁有字幕投影,真的聽不清唱詞為何。本以為是聲控調整的問題,但一直到演出卡門的高蕾雅出場後,才驚覺非音控的問題,而在於配角們的演唱功力不足。這問題在整場演出中不時出現,讓歌唱部份形成相當的懸殊,尤其是第四幕,卡門的新歡羅子豪演唱《閃亮的時刻》時,聽得叫人膽顫心驚。咬字、節拍幾乎快和音樂脫節,讓筆者不禁為其捏了把冷汗。

歌舞在《東》中占了極大的比重,可每一段歌舞場景總覺得少了點攝人心神之處。其因主要出於演員們的肢體並未展現出舞蹈該有的力與美,讓觀者領略不到足以和絢爛燈光抗衡的熱情與能量,或許,和音樂的設計有些關聯。如欲表現夜店中那種狂野動感的音樂,便不可為了藝術化而讓速度放慢,造成一種沈重、流於表面的動作展現。觀眾欣賞音樂劇的重心主要在於演員的唱功及音樂的欣賞,如果為了舞蹈而使演員的演唱受到影響,則有必要思考是要以何者為重?或是,能否找尋到更可勝任的演出人員。

此外,下半場艋舺幫的出現,及其與松青幫的談判,似乎顯得有些突兀多餘,尤其兩幫人馬談判後的鬥毆場面,拖住了整體劇情,且嬉鬧的表現手法反倒像是一場莫名所以的鬧劇。

總的而言,《東》雖然有許多可以更進步之處,但在音樂燈光等設計則頗為得宜,場面調度也甚順暢,稍微補足了其他的缺憾。但筆者也明白國內當前缺少能演能唱又能舞的演出人員,加上國內藝術工作環境的諸多瓶頸,能有團體願意提供這樣的舞台與機會栽培有志者,已是萬幸。雖然提出有些負面的評論,但身為藝術的愛好者自然愛之深責之切,批評在於支持,無非希望音樂時代劇場能夠持續創作出更亮眼出色的作品。

《東區卡門》

演出|音樂時代劇場
時間|2012/04/14 19:30
地點|台北市國父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東區卡門》顯然是以歌舞取勝,但值得檢討的是,演員唱功、詞曲編寫、音樂編曲、音響設備是否搭配得宜?這些必然是音樂劇特別重視的元素,但過於雜噪的音樂反倒常遮掩了演員的歌唱,而因為詞曲互相遷就的關係,咬字不清、節奏不準的情況時常有之。(黃佳文)
4月
23
2012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