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對不可知的反抗,還是自嘲?——黃鼎云《操演瘋狂》
6月
03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4次瀏覽

王奕然(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


能否透過操演接近瘋狂?黃鼎云透過互動式劇場邀請觀眾集體經歷五階段的「練習」,以文本創作、冥想、表演練習、正式演出及審問模擬等形式,試著想像妄想經驗。在其中,個別觀眾的主體性(subjectivity)被輪番拋入劇場敘事內妄想者、被害者、審問者、以及敘事外審視者的座標之中,以這些角色為原點在妄想經驗這未知的地表上探索,逐而補滿知識空白,在集體行動的框架內各自完成私有的地圖。其中有誰的地圖正當表徵了妄想經驗嗎?又或者以黃鼎云的方式來問:「你,到了嗎?」、「你難道,不是在演嗎?」  

當代臨床上妄想的核心特徵為固著性(fixness):妄想者不易質疑自己的妄想,當遇見反證(counter-example)時,也會傾向於忽視或否定之(Bortolotti, 2009)【1】。精神醫學科學家與心智哲學家企圖解釋固著性時,普遍把問題的尺度限縮在個體之內,將妄想認定為個體感知(perception)與推論(reasoning)能力的缺陷(Bayne and Pacherie, 2004)【2】。但這奠基在一項假設之上:集體共識的基礎是客觀現實;是客觀現實把我們聚集在一起。我們透過各自正常運作的感知與推論系統接近客觀世界並相遇,成就集體共識。就像是多台完好的相機各自拍攝同一片星空後,經過處理就得到了近乎一致的相片一樣。在此,妄想者否定集體共識即是否定客觀現實。固著性被詮釋為妄想者與客觀世界之間的隔閡。

這項預設在觀眾與《操演瘋狂》的互動之中,不論是在形式或內容上皆顯露無疑。形式上,例如第一場練習中,觀眾群扮演妄想者阿傑,而演員(廖原慶)扮演被阿傑殺害的小陳,即興共構出貫穿演出的文本。此文本就好比是觀眾集體共識的客觀現實,在後續的劇場裡扮演背景。內容上,例如在冥想練習後黃鼎云詢問觀眾:「你到(妄想經驗)了嗎?」,觀眾們的回應。這是不曾有過妄想的觀眾能回答的問題嗎?能回答預設觀眾能將不久前的冥想經驗與某個基準相比,評估兩者差距。妄想作為妄想者的私有經驗,對於大多觀眾來說是不可知的。但與正常經驗距離越遠就越可能是瘋狂。若觀眾不具有妄想經驗作為基準,取而代之的是否是對正常經驗的集體認知呢?而集體認知為何夠格作為基準?難道不是因為它代表了客觀權威嗎?

若這樣理解妄想,《操演瘋狂》在嘗試的是甚麼?雖然我們沒有妄想經驗,但憑藉著共享的客觀現實作為原點、對妄想的集體理解作為目標,我們或能把自身的經驗歷史當作材料搭造出只屬於自己的想像路徑,逼近妄想狀態。《操演瘋狂》試圖反抗對他者私有經驗的不可知,邀請觀眾在模擬妄想時罷黜感知與推論系統的正常運作,有如以不使用雙手來理解截肢者一般,放縱想像瘋狂。

然而近一、兩年,上述假設深受挑戰。除了個體感知與推論系統外,某些哲學家認為妄想也和社會認知的失序有關(Bell et al., 2020)【3】。社會認知使我們認同群體,傾向共享信念,以相似的方式觀看世界。因此,集體共識的基礎也包含社會認知系統的運作。人們各自的感知與推論在社會認知的渲染下,詮釋出了極度相似的認知經驗。這些哲學家認為妄想者的社會認知停擺,無法將來自群體的訊息與自身認知整合。妄想是向著現實世界卻因與他者斷訊而沒能被社會集體緊繫住的視野。  

在《操演瘋狂》中,社會認知的元素以意想不到的姿態潛伏其中。觀眾在這場集體行動中,被迫使用社會認知來共構劇場。於是,觀眾對妄想的不可知是雙因的。觀眾無法理解妄想者的私有經驗,不但是因為自身相較健全的感知與推論系統,也更是因為自身正常的社會認知系統。而若是聚焦於後者,《操演瘋狂》不再僅是觀眾主動的反抗,也是觀眾被迫的自嘲。就算我們能暫時不理會感知與推論系統,僅依賴想像來接近瘋狂,社會認知卻始終參與其中,只因集體性是互動式劇場的本質。觀眾使用正常的社會認知模擬妄想有如使用雙手模擬截肢者的經驗,試想那畫面能有多滑稽。  

在最終的審訊練習上,被整體觀眾群選出的某位觀眾在審訊台上扮演阿傑,被台下扮演審訊者的其餘觀眾質問。「你為什麼要殺人?」「你不知道殺人是錯的嗎?」「再來一次的話,你仍會選擇殺他嗎?」那位觀眾浸於身為阿傑的想像之中,擺弄著拒絕世界的臉龐,沉著回應。台下的審訊者們與他隔絕,處於他的認同之外,社會認知正休憩著。直到黃鼎云突如其來一問:「你難道,不是在演嗎?」那觀眾眉頭上揚、嘴唇微張、而眼神直視著黃鼎云,他的臉龐迎向世界,他回到觀眾的群體之中,遲疑地回應:「......對。」  

此時,我在那困惑中看見自己與群體共享的拙劣,並淺淺一笑。


參考資料: 

1、Bortolotti, L. (2009). Delusion.

2、Bayne, T., & Pacherie, E. (2004). Bottom-up or Top-down: Campbell's Rationalist Account of Monothematic Delusions. Philosophy, Psychiatry, & Psychology, 11(1), 1-11.  

3、Bell, V., Raihani, N., & Wilkinson, S. (2020). Derationalizing Delusions.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9(1), 24-37.  


《操演瘋狂》

演出|黃鼎云
時間|2022/05/28 20:0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被想像、被操演出的「思覺失調」,呈現為一種充斥著暴力慾的狀態;與此同時,它卻又能夠神智清醒地相信著,生活中的憤懣與不滿可以藉由拍死那隻不幸的蚊子而一勞永逸。(鍾承恩)
6月
23
2022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