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瘋狂」是崇拜方法——《操演瘋狂》
6月
23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88次瀏覽

鍾承恩(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黃鼎云於兩廳院2022新點子實驗場演出的《操演瘋狂》,使用了大量的觀眾參與演出,試圖以「操演」來接近、理解「瘋狂」,「瘋狂」在這裡則特定地指向了,被關聯於殺人行為的乩身與思覺失調狀態。然而所謂的「接近」或「理解」,卻在整套操演方法已將瘋狂預設定完成的誘導前提下,成為了遮掩「方法」正慾望著自我肯認的偽裝。

《操演瘋狂》的設定框架為:乩童阿傑在一天深夜到訪友人小陳家中,最終殺死了他。演前的互動遊戲事先要求觀眾以第一人稱扮演阿傑,面對來自檢調、心理醫生、律師的一連串詢問;而演出現場的任務設定則為,還原那一夜的殺人動機與心理狀態。

「操演」的有效性

如果將《操演瘋狂》視為一個實驗來提問,那麼很容易便會進入到爭辯何為「瘋狂」本質的大哉問之中,從而忽略甚至默許了「操演」作為實驗方法的有效性。在直接進入「操演」出的到底是否足夠「瘋狂」之前,我們應該先問一問乩身與思覺失調、神靈與殺人之間的可比性是如何建立?更應該注意到這一整套將各種經驗材料丟進劇場機器後,經過某種特定的操演方法,猶如函數般產製出「瘋狂」的合理化公式是如何建置起來的?

最初演員與觀眾的即興對答奠定了此後的表演內容,而這內容卻已經被寫定為一場無效的溝通。在整個對話的過程中,觀眾的行動要不是遵從劇場空間所佈建好的經驗材料,如「喝酒喝酒」、「繼續喝,還喝不夠」;就是跟著演員的情緒起伏給予抽象化的語言反應,如「我不知道」、「我愛你」,甚至原本尷尬的「好...好」也被直接地加上「(哽咽)」來強行情緒化,而無論對話的內容如何,觀眾都一定會在最後殺人。

而恰恰就是一個這樣預先決定的填充物,構成了整齣戲還原殺人狀態與理解瘋狂的方法論。接著我們看見一個專業演員依循著觀眾的「指導」,去演出這一想像的「瘋狂」形象。然後在高頻的聲光效果與語言描繪下,暗示著思覺失調、神靈、慾望之間的串接關係。這一連串火焰、體腔、巨人、光影的心理暗示,不僅將思覺失調再一次地推往神秘而令人敬而遠之的位置,更為後續的操演定調了一個理想的操演樣板,亦即充斥著情緒反應、表演慾與寫實主義身體的操演結果。

那麼,「操演」在整個演出裡,從來就不是逼近瘋狂的方法,而是作為速成「瘋狂」的條件。這不是一場未知的實驗,而是有著明確工具與預期的劇場實踐。當種種條件:身體、舞台、聲光誘導與指令集成之時,瘋狂便以完全可想像的結果現身。這個被想像、被操演出的「思覺失調」,呈現為一種充斥著暴力慾的狀態;與此同時,它卻又能夠神智清醒地相信著,生活中的憤懣與不滿可以藉由拍死那隻不幸的蚊子而一勞永逸。

自我肯認的慾望

這樣的雙重性也許能夠從誘導的佈建中瞥見端倪,在整齣表演的過程中,一個超自然的存在被作為基本前提而反覆強調,無論被理解成「師傅」、神鬼或思覺失調,在強化理性與瘋狂、自我與他者的這種區分之下,這種瘋狂的設定都提供了一個可供自我分裂的條件。在這樣的條件下,只要觀眾願意的話,他盡可以保持著安全距離,卻一邊享用著獵奇景觀(甚至是以自我觀賞的形式);可以透過劇場表演方法的中介,而對自己充分賦權審判的能力(投票決定生死的理由、死亡的場景好壞);他甚至可以含情脈脈地去「接近」著這個由自己所一手操演出的「瘋狂」,卻相信著那便是真實的他者。如果所謂的「操演」實際上是先製作出了各式各樣的慾望——需要被聆聽的認同、需要被釋放的暴力——再假托於「他者」,從而確認方法的有效性。那麼「自我接近他者」的運動,也就很可能至始至終不過是掩蓋在由資源所堆疊出的,從劇場技術得到自滿的原地踏步而已。

於是,當自我肯定的慾望如此這般地偽裝成了「接近他者」的慾望時,即使《操演瘋狂》在最後狀似謙卑地給出「終將無法成為他者」的結語,卻難以掩蓋這套「操演」方法,與其說是慾望著理解他者,不如說是慾望著自我肯認。在表演的刷洗下,相對於瘋狂在最後的所剩無幾,無論是在理解瘋狂的意義推進上,還是在觀眾演出時依然冷靜地勉力為自己的殺人動機合理化上;抑或劇場的捉襟見肘,體現在漸趨冷卻的觀演關係,乃至最終茫然無措的觀眾提問上。最後只剩下一套亮晃晃地慾望著證明自己有能力將各色各樣的個體操演成瘋狂,卻又不得不尷尬地披上一層透明罩紗的工具方法。

最終,這個慾望與其所仰賴的方法,就幾乎無關乎它所宣稱的,思覺失調的理解或司法鑑定的討論,而只是回應了自己對於操演方法的絕對自信。而憑著這股自信,它似乎依然甚至更加堅定地在辨別著:誰其情可憫,誰又罪該萬死。那麼在這九十分鐘的演出之後,也許唯一令人隱隱不安的「瘋狂」便是,幾乎沒有人在意那顆被壓爛獻祭的火龍果罷。

《操演瘋狂》

演出|黃鼎云
時間|2022/05/29 16: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直到黃鼎云突如其來一問:「你難道,不是在演嗎?」那觀眾眉頭上揚、嘴唇微張、而眼神直視著黃鼎云,他的臉龐迎向世界,他回到觀眾的群體之中,遲疑地回應:「...對。」  (王奕然)
6月
03
2022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