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灘激情尖銳的鮮血《少數民族》
9月
12
2017
少數民族(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9次瀏覽
蔡茵茵(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生)

接近開演時分,前台催促觀眾入場,觀眾席雙號區一名身穿紅條紋短袖上衣的女子倏然站立,招呼他急忙趕來看戲的朋友。就如同台下坐得其餘這四、五百人那樣沒有面孔、沒有民族、沒有特定身份,穿著西方工業帶頭,Made in China,在全球創造那一套套相似的成衣,所有人都被和諧地糊掉了。

突然間,黑暗降臨,一聲長而詭譎的口哨,在開演前一直擺在觀眾前的那幅巨大投影圖,眼放紅光,用彷彿要鎮壓一切的惡魔面孔放聲唱起德國戰車樂團的搖滾樂〈天使〉,那幅原本像是歷史課本會出現跨頁標準和諧圖:「毛主席與各方各族和樂融融地微笑」,此刻不再平靜。剛剛隱入觀眾席的那位紅條紋短袖上衣女子再一次站立,與其他四位女子發瘋似地衝上舞台,極盡可能地舞動亂髮、破壞肢體,然後以一種雙拳緊握舉向天抗議般的姿勢嘎然而止,等待。等待第一個最擁有話語權的人開口。

由右舞台至左舞台分別是:「維吾爾族、青海藏族、漢族/澳門、朝鮮族、蒙古族」。整支舞碼也大致以這個順序和隊形自我介紹,展示刻板印象和傳統舞蹈,說出內心獨白。由於其中穿插用代表歌曲推動時代的演進、表演者能量極高的感情、動畫燈光的搭配,和編導富有技巧的場面調度,這樣的順序依次進行,不但不減觀眾期待,也不顯呆板,反而相當有結構感。

舞台以白膠地板隔出區域,但表演者時不時會踏出白膠以外,逼近離第一排觀眾兩個腳掌寬的距離跟觀眾說話,表演空間與觀眾相當近。白膠地板的盡頭是五具破舊人台穿著民族代表服飾,白膠地板的前緣則有五隻鮮紅色的立架式麥克風,五張椅背簍空挖出笑臉的小張紅色學生椅,和五個框住它們的紅色呼拉圈。在漢族代表鳴起火車笛帶領各族一齊同聲唱往毛澤東的韶山時,也只有她一人的麥克風有接上音箱,擁有聲音與話語權。其他各族「在歷史課裡,翻來覆去,卻找不著自己。」舞作用形象化的舞步譬喻,揉合生活化的動作語言,相當具有生命力跟穿透力。

維吾爾族自述從生下來就被貼上小偷的標籤,是只會說官方漢語卻不會維吾爾語的維吾爾族。藏族一人從邊陲來到中央,因為會說藏語會跳藏舞,做什麼都要被檢視你夠藏還是不夠藏。朝鮮族被官方描繪成喜歡微笑,喜歡穿素白的衣裳,但眼前這個活生生的個體在眼前用甜美的聲音告訴你,她最討厭穿素白的衣服。而被歸類在漢族的一個澳門個體,其實不知道自己的確切的根,不知道自己是漢族還是無民族,茫茫然被排除在知道自己血統的四位少數民族女子外,四位女孩像個大學生圍圈談笑,而她一人赤裸尷尬。誰是少數?誰是多數?然而這些紛紛攘攘,都在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的追求下被淡化了。

宣布北京要辦奧運那一年,瘋狂英語教師出現,在萬人英語集會上,身姿挺拔的教師拿著麥克風,像新一代的宗教教主對眾人信心喊話,眾人皆大喊回應:「我們要成功!」。他們鍛鍊,他們擁有一個夢。一個新的民族出現了,它統一五十六個星座,統一五十六只花,統一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錢!錢!錢!」這個共產國家的民族有了新的面孔,這共同流的新血液是資本主義,新的神話是共創繁榮。整支舞從眾人一字排開點題的〈火車向著韶山跑〉,和雙雙成對手貼手浪漫起舞,卻以暴力收尾的〈夜來香〉,到春晚必備曲〈我愛中華〉拉觀眾上台跳大會舞營造集體興奮麻醉般的國族意識,節奏明快,錯落有致,諷刺挑釁,十分痛快。

《少數民族》

演出|楊朕
時間|2017/08/25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作使用了許多淺顯但鮮明的象徵:代表少數民族的女性在台上一字排開,如選妃過程般的展開笑容,跳著家鄉的舞蹈,作為一個特定民族女性,像是被商品化、物化,公式似的表演。貫串整場的紅,與毛澤東的印象籠罩著整場演出。(范博淳)
8月
28
2017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