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醉之後,難以醒明《醉後我要嫁給誰?》
12月
25
2012
醉後我要嫁給誰?(鄭嘉音 攝,仁信合作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0次瀏覽
王顥燁

任何藝術創作皆源自於對生活所思所想之所得。此次由年屆三十的臺大戲劇系校友所組成的仁信合作劇團,以美國外百老匯Adam Bock的劇本《醉後我要嫁給誰?》(英文劇名為The Drunken City),述說三十世代的人生焦慮。

超現實比例的城市斜坡,與超現實的燈光轉換,和一句又一句細碎台詞堆疊起來的超現實對白,整齣劇顯得如同杯中搖晃的調酒一般令人暈眩,神迷於演員之間的好默契和真摯演出,卻也昏睡於層次乏善的戲劇節奏。

宜君(林玟誼飾)收下了家輝的求婚戒,卻在與好姊妹艾純(劉伊倫飾)和慧琳(施宣卉飾)慶祝終結單身而酩酊大醉的夜晚,遇上了難忘情傷的承恩(王宏元飾)和他的同志好友兆欣(張家禎飾)。宜君和承恩不知因酒精還是賀爾蒙作祟,兩人竟開始接吻,一發不可收拾,走向真情吐露的結局。

製作團隊選擇都會愛情故事的題材和通俗的表演方式顯然討好了觀眾,一開場就用大膽的秀戒指手勢引發大笑,酒醉、邂逅、親吻加總在一起,似乎笑果十足。然而也因此在發展到核心衝突時,顯得力道不足。使用麥克風使演員的能量無法擴散,聲音透過音響傳遞到觀眾耳中,卻沒有感覺到相對應的身體動能,肢體為了表現酒醉而顯得凌亂,當然偶而有定睛之處,然而整場戲叨絮的語言和繁複的肢體動作累積下來很容易失去焦點。

演員的表現雖然出色,卻不見完整的角色刻畫,前後的轉折不見充分的動機和層次。王宏元和張家禎長久合作的好默契在兩人的開場戲中特別令人印象深刻,可見兩人從《K24》合作中延續下來的情誼。林玟誼在處理宜君面對婚姻的掙扎也在水準之上,施宣卉則精彩詮釋出慧琳對外在世界的玄妙觀點和古怪性格,劉伊倫在表現艾純的衝動和面對愛情的受挫也顯得真摯,除了許孟霖的演出,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彷彿只是在台上扮演自己,而非角色本身。然而可能因為演員們畢業後所接受的訓練各不相同,也可能是導演的選擇,畫面總時不時顯得無法協調,不知是否為了呈現城市與愛情的失衡,抑或是因無法掌控演出的精準度而使得畫面失衡。

就劇本而言,雖然分別談到了面對求婚的態度、城市的混亂和同志的愛情,看似議題多元,實則劇情和對白單薄,即使用了堆疊語句表現出劇場聲音的獨特性,然而對議題的深入性不夠,無論酒醉對宜君抉擇轉變的影響,抑或是兆欣和阿凱之間愛情的萌芽,或是慧琳對城市超現實的遐想,都彼此不大相容,切割了戲劇結構,尤其慧琳關於城市的歌曲顯得相當多餘,再加上導演選擇說故事的態度,仍受制於該劇濃厚的美式風格,產出了最終難以流暢的戲劇節奏,模糊如舞台上的巨型招牌,令人想看也看不清。

改編或搬演翻譯劇本一直是台灣劇場常採用的製作選擇,然而如何將外國劇本演繹出本土風格,並協調語言對白,將能量透射到觀眾,是一種挑戰。此次演出集結了優秀人才,卻在種種選擇上失去精準度,如同有著美麗外表的調酒,一開始吸引力十足,喝下口時感到興奮快樂,最終仍不免沉沉睡去,隔日帶著宿醉的頭痛醒來,過程中的種種美好時刻早已被拋諸腦後,實為可惜。

《醉後我要嫁給誰?》

演出|仁信合作劇團
時間|2012/12/20 19:30
地點|臺灣大學臺大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