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醉之後,難以醒明《醉後我要嫁給誰?》
12月
25
2012
醉後我要嫁給誰?(鄭嘉音 攝,仁信合作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77次瀏覽
王顥燁

任何藝術創作皆源自於對生活所思所想之所得。此次由年屆三十的臺大戲劇系校友所組成的仁信合作劇團,以美國外百老匯Adam Bock的劇本《醉後我要嫁給誰?》(英文劇名為The Drunken City),述說三十世代的人生焦慮。

超現實比例的城市斜坡,與超現實的燈光轉換,和一句又一句細碎台詞堆疊起來的超現實對白,整齣劇顯得如同杯中搖晃的調酒一般令人暈眩,神迷於演員之間的好默契和真摯演出,卻也昏睡於層次乏善的戲劇節奏。

宜君(林玟誼飾)收下了家輝的求婚戒,卻在與好姊妹艾純(劉伊倫飾)和慧琳(施宣卉飾)慶祝終結單身而酩酊大醉的夜晚,遇上了難忘情傷的承恩(王宏元飾)和他的同志好友兆欣(張家禎飾)。宜君和承恩不知因酒精還是賀爾蒙作祟,兩人竟開始接吻,一發不可收拾,走向真情吐露的結局。

製作團隊選擇都會愛情故事的題材和通俗的表演方式顯然討好了觀眾,一開場就用大膽的秀戒指手勢引發大笑,酒醉、邂逅、親吻加總在一起,似乎笑果十足。然而也因此在發展到核心衝突時,顯得力道不足。使用麥克風使演員的能量無法擴散,聲音透過音響傳遞到觀眾耳中,卻沒有感覺到相對應的身體動能,肢體為了表現酒醉而顯得凌亂,當然偶而有定睛之處,然而整場戲叨絮的語言和繁複的肢體動作累積下來很容易失去焦點。

演員的表現雖然出色,卻不見完整的角色刻畫,前後的轉折不見充分的動機和層次。王宏元和張家禎長久合作的好默契在兩人的開場戲中特別令人印象深刻,可見兩人從《K24》合作中延續下來的情誼。林玟誼在處理宜君面對婚姻的掙扎也在水準之上,施宣卉則精彩詮釋出慧琳對外在世界的玄妙觀點和古怪性格,劉伊倫在表現艾純的衝動和面對愛情的受挫也顯得真摯,除了許孟霖的演出,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彷彿只是在台上扮演自己,而非角色本身。然而可能因為演員們畢業後所接受的訓練各不相同,也可能是導演的選擇,畫面總時不時顯得無法協調,不知是否為了呈現城市與愛情的失衡,抑或是因無法掌控演出的精準度而使得畫面失衡。

就劇本而言,雖然分別談到了面對求婚的態度、城市的混亂和同志的愛情,看似議題多元,實則劇情和對白單薄,即使用了堆疊語句表現出劇場聲音的獨特性,然而對議題的深入性不夠,無論酒醉對宜君抉擇轉變的影響,抑或是兆欣和阿凱之間愛情的萌芽,或是慧琳對城市超現實的遐想,都彼此不大相容,切割了戲劇結構,尤其慧琳關於城市的歌曲顯得相當多餘,再加上導演選擇說故事的態度,仍受制於該劇濃厚的美式風格,產出了最終難以流暢的戲劇節奏,模糊如舞台上的巨型招牌,令人想看也看不清。

改編或搬演翻譯劇本一直是台灣劇場常採用的製作選擇,然而如何將外國劇本演繹出本土風格,並協調語言對白,將能量透射到觀眾,是一種挑戰。此次演出集結了優秀人才,卻在種種選擇上失去精準度,如同有著美麗外表的調酒,一開始吸引力十足,喝下口時感到興奮快樂,最終仍不免沉沉睡去,隔日帶著宿醉的頭痛醒來,過程中的種種美好時刻早已被拋諸腦後,實為可惜。

《醉後我要嫁給誰?》

演出|仁信合作劇團
時間|2012/12/20 19:30
地點|臺灣大學臺大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