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醉之後,難以醒明《醉後我要嫁給誰?》
12月
25
2012
醉後我要嫁給誰?(鄭嘉音 攝,仁信合作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8次瀏覽
王顥燁

任何藝術創作皆源自於對生活所思所想之所得。此次由年屆三十的臺大戲劇系校友所組成的仁信合作劇團,以美國外百老匯Adam Bock的劇本《醉後我要嫁給誰?》(英文劇名為The Drunken City),述說三十世代的人生焦慮。

超現實比例的城市斜坡,與超現實的燈光轉換,和一句又一句細碎台詞堆疊起來的超現實對白,整齣劇顯得如同杯中搖晃的調酒一般令人暈眩,神迷於演員之間的好默契和真摯演出,卻也昏睡於層次乏善的戲劇節奏。

宜君(林玟誼飾)收下了家輝的求婚戒,卻在與好姊妹艾純(劉伊倫飾)和慧琳(施宣卉飾)慶祝終結單身而酩酊大醉的夜晚,遇上了難忘情傷的承恩(王宏元飾)和他的同志好友兆欣(張家禎飾)。宜君和承恩不知因酒精還是賀爾蒙作祟,兩人竟開始接吻,一發不可收拾,走向真情吐露的結局。

製作團隊選擇都會愛情故事的題材和通俗的表演方式顯然討好了觀眾,一開場就用大膽的秀戒指手勢引發大笑,酒醉、邂逅、親吻加總在一起,似乎笑果十足。然而也因此在發展到核心衝突時,顯得力道不足。使用麥克風使演員的能量無法擴散,聲音透過音響傳遞到觀眾耳中,卻沒有感覺到相對應的身體動能,肢體為了表現酒醉而顯得凌亂,當然偶而有定睛之處,然而整場戲叨絮的語言和繁複的肢體動作累積下來很容易失去焦點。

演員的表現雖然出色,卻不見完整的角色刻畫,前後的轉折不見充分的動機和層次。王宏元和張家禎長久合作的好默契在兩人的開場戲中特別令人印象深刻,可見兩人從《K24》合作中延續下來的情誼。林玟誼在處理宜君面對婚姻的掙扎也在水準之上,施宣卉則精彩詮釋出慧琳對外在世界的玄妙觀點和古怪性格,劉伊倫在表現艾純的衝動和面對愛情的受挫也顯得真摯,除了許孟霖的演出,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彷彿只是在台上扮演自己,而非角色本身。然而可能因為演員們畢業後所接受的訓練各不相同,也可能是導演的選擇,畫面總時不時顯得無法協調,不知是否為了呈現城市與愛情的失衡,抑或是因無法掌控演出的精準度而使得畫面失衡。

就劇本而言,雖然分別談到了面對求婚的態度、城市的混亂和同志的愛情,看似議題多元,實則劇情和對白單薄,即使用了堆疊語句表現出劇場聲音的獨特性,然而對議題的深入性不夠,無論酒醉對宜君抉擇轉變的影響,抑或是兆欣和阿凱之間愛情的萌芽,或是慧琳對城市超現實的遐想,都彼此不大相容,切割了戲劇結構,尤其慧琳關於城市的歌曲顯得相當多餘,再加上導演選擇說故事的態度,仍受制於該劇濃厚的美式風格,產出了最終難以流暢的戲劇節奏,模糊如舞台上的巨型招牌,令人想看也看不清。

改編或搬演翻譯劇本一直是台灣劇場常採用的製作選擇,然而如何將外國劇本演繹出本土風格,並協調語言對白,將能量透射到觀眾,是一種挑戰。此次演出集結了優秀人才,卻在種種選擇上失去精準度,如同有著美麗外表的調酒,一開始吸引力十足,喝下口時感到興奮快樂,最終仍不免沉沉睡去,隔日帶著宿醉的頭痛醒來,過程中的種種美好時刻早已被拋諸腦後,實為可惜。

《醉後我要嫁給誰?》

演出|仁信合作劇團
時間|2012/12/20 19:30
地點|臺灣大學臺大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