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醉之後,難以醒明《醉後我要嫁給誰?》
12月
25
2012
醉後我要嫁給誰?(鄭嘉音 攝,仁信合作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1次瀏覽
王顥燁

任何藝術創作皆源自於對生活所思所想之所得。此次由年屆三十的臺大戲劇系校友所組成的仁信合作劇團,以美國外百老匯Adam Bock的劇本《醉後我要嫁給誰?》(英文劇名為The Drunken City),述說三十世代的人生焦慮。

超現實比例的城市斜坡,與超現實的燈光轉換,和一句又一句細碎台詞堆疊起來的超現實對白,整齣劇顯得如同杯中搖晃的調酒一般令人暈眩,神迷於演員之間的好默契和真摯演出,卻也昏睡於層次乏善的戲劇節奏。

宜君(林玟誼飾)收下了家輝的求婚戒,卻在與好姊妹艾純(劉伊倫飾)和慧琳(施宣卉飾)慶祝終結單身而酩酊大醉的夜晚,遇上了難忘情傷的承恩(王宏元飾)和他的同志好友兆欣(張家禎飾)。宜君和承恩不知因酒精還是賀爾蒙作祟,兩人竟開始接吻,一發不可收拾,走向真情吐露的結局。

製作團隊選擇都會愛情故事的題材和通俗的表演方式顯然討好了觀眾,一開場就用大膽的秀戒指手勢引發大笑,酒醉、邂逅、親吻加總在一起,似乎笑果十足。然而也因此在發展到核心衝突時,顯得力道不足。使用麥克風使演員的能量無法擴散,聲音透過音響傳遞到觀眾耳中,卻沒有感覺到相對應的身體動能,肢體為了表現酒醉而顯得凌亂,當然偶而有定睛之處,然而整場戲叨絮的語言和繁複的肢體動作累積下來很容易失去焦點。

演員的表現雖然出色,卻不見完整的角色刻畫,前後的轉折不見充分的動機和層次。王宏元和張家禎長久合作的好默契在兩人的開場戲中特別令人印象深刻,可見兩人從《K24》合作中延續下來的情誼。林玟誼在處理宜君面對婚姻的掙扎也在水準之上,施宣卉則精彩詮釋出慧琳對外在世界的玄妙觀點和古怪性格,劉伊倫在表現艾純的衝動和面對愛情的受挫也顯得真摯,除了許孟霖的演出,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彷彿只是在台上扮演自己,而非角色本身。然而可能因為演員們畢業後所接受的訓練各不相同,也可能是導演的選擇,畫面總時不時顯得無法協調,不知是否為了呈現城市與愛情的失衡,抑或是因無法掌控演出的精準度而使得畫面失衡。

就劇本而言,雖然分別談到了面對求婚的態度、城市的混亂和同志的愛情,看似議題多元,實則劇情和對白單薄,即使用了堆疊語句表現出劇場聲音的獨特性,然而對議題的深入性不夠,無論酒醉對宜君抉擇轉變的影響,抑或是兆欣和阿凱之間愛情的萌芽,或是慧琳對城市超現實的遐想,都彼此不大相容,切割了戲劇結構,尤其慧琳關於城市的歌曲顯得相當多餘,再加上導演選擇說故事的態度,仍受制於該劇濃厚的美式風格,產出了最終難以流暢的戲劇節奏,模糊如舞台上的巨型招牌,令人想看也看不清。

改編或搬演翻譯劇本一直是台灣劇場常採用的製作選擇,然而如何將外國劇本演繹出本土風格,並協調語言對白,將能量透射到觀眾,是一種挑戰。此次演出集結了優秀人才,卻在種種選擇上失去精準度,如同有著美麗外表的調酒,一開始吸引力十足,喝下口時感到興奮快樂,最終仍不免沉沉睡去,隔日帶著宿醉的頭痛醒來,過程中的種種美好時刻早已被拋諸腦後,實為可惜。

《醉後我要嫁給誰?》

演出|仁信合作劇團
時間|2012/12/20 19:30
地點|臺灣大學臺大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