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煉時間的結晶《鹽》
8月
21
2019
鹽(台北藝術節提供/攝影林軒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3次瀏覽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繼2017年來臺於「新點子舞展」演出的《哭泣的賈伊洛洛》(Cry Jailolo, 2014)與《Balabala》(2016)後,作為「賈伊洛洛(Jailolo)三部曲」海洋文化最終章的《鹽》(Salt, 2017)則以獨舞的形式於臺北藝術節上演。

偌大且漆黑的空間裡,台口一排亮銀色的地墊,在燈光照射下彷彿是銀白色的沙灘。一名大提琴手在左舞台演奏,經過擴音、回聲(echo)處理的琴聲,呈現出一種變形、具金屬質地的聲響,創造出一個熟悉卻陌生的空間。在幽暗的燈光裡艾可(Eko)自右舞台隱隱地現身,背部全裸,在肩膀、背部肌理、手部姿勢為主的緩慢動作裡,海洋深處那幽微的光芒,溫柔的海潮水流似乎就在眼前流動著。

隨著音樂從現場演奏轉換成錄音撥放(演奏家自舞台退場),在主題動機(leitmotif)不斷地重覆/變奏下,陸續添入各式不同音色的打擊樂器,原先神秘安靜的空間起了變化。此時的艾可亦換穿白色紗裙,明亮燈束下,白色紗裙不斷地翻飛,白色粉末則在腳步中飛揚。過程中,艾可拾起粉末放入口中咀嚼,配以扭曲的臉部表情與吐舌的動作。隨著粉末四散各處,燈光開始一點一點地打開舞台上每一個先前隱藏在黑暗中的角落、景深,似在探索未知的領域。如果說白色象徵陸地,黑色象徵海洋,那麼對於佔據地球70%水域的海洋,我們的理解是否過於侷限與蒼白?是否尚有許多的未知等待著我們去一一打開?而那沾滿白粉的雙腳與踏步的律動,還有那帶點柔美、媚惑的手勢,不禁令人聯想起在《哭泣的賈伊洛洛》裡,模仿魚群的男舞者們塗白的雙掌與身體動作的質地。

缷下白紗裙的艾可,在現場大提琴手的演奏中再次回到舞台,相較於白紗裙的柔美,身穿深色褲子的艾可,以陽剛具有力量且帶有頓點的肢體動作為主,配以少量柔軟的手勢和規律的踩踏,此時的樂聲轉而疊加進人聲與電子聲響,節奏也更為強烈,亦使人想起在《Balabala》裡那緩慢卻充滿力量的女性戰舞。從艾可的身體動作裡,可以清晰地看見不同文化與舞蹈傳統的融合,精準、乾淨、不衝突,與堅定、從容不迫的神情。當白色粉末痕跡在踩踏的韻律中逐漸滿佈舞台時,終於明瞭鹽不只作為海水的產物;那是一種潛入海洋的痕跡,是艾可長年在賈伊洛洛(哈馬黑拉島)蹲點研究的痕跡,更是一種以時間積累/提煉而出的痕跡,至此,何以海洋最終章以《鹽》為題已不言而喻。

當代社會的流動速度已發展至前所未有,高速鐵路、飛機等交通工具使得空間、距離不再具備隔離作用,人們對於時間流逝的感受亦逐漸同質化,旅行的啟程與抵達幾乎趨於一致,空間、資訊與資本的齊一化,使得「四海一家」的似曾相識無所不在。在觀光與生態的需求中,當艾可‧蘇部利陽托從印尼賈伊洛洛的海洋文化/生活、傳統舞蹈/武術中挖掘和發展出其獨特的當代舞蹈語彙,並以此回應地方社區發展時,或許我們亦可反思,臺灣,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海洋文化/生活與我們日常的關聯性與餵哺。

《鹽》

演出|印尼艾可舞團(Ekosdance Company)
時間|2019/08/13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賈伊洛洛三部曲」整合艾可的身體訓練、人文思考與海洋情結。從傳統提煉當代性,必須經歷時間的打磨,甚至經歷自我否定、自我拆解再重新建構自我。對此,艾可向觀眾做出絕佳的示範。(陳祈知)
9月
09
2019
如果說,「去除場域的框架」是藝術行動的目的之一,艾可透過對於海洋場域的剖析,以及反重力的身體經驗,探索場域的複雜性。也因他相信「跳舞是遊歷、是旅行」,《鹽》的行程,潛入深處,朝向異境。(謝淳清)
8月
16
2019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