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缺,愛缺,怎麼圓? 《明晚,空中見》
5月
10
2019
明晚,空中見(故事工廠提供/攝影柯曉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0次瀏覽
賴得睿(台藝大表演藝術研究所研究生)

此劇使筆者聯想到老黑膠裡,鄧麗君唱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明晚,空中見》節目單上提到「情感勒索」,指的是故事主軸─電台主持維娜與母親宜君的情感拉扯。第一幕,日常爭吵即在頂樓爆發開來,台詞諸如「我為了你犧牲了一切!」、「這是我的人生!」、「我是為你好!」,倏地砰一聲,母親墜樓。那聲響聽著是驚心,也能知道背後絕不是意外或躁鬱症等三言兩語就能帶過。

全劇脈絡大概是這樣的:透過母親(蔡燦得飾)的日記,發現自己與媽媽年輕時皆面臨未婚懷孕的維娜(房思瑜飾),搬回老家時,找到媽媽一直愛聽的古老收音機,同時,電台台長(劉珊珊飾)告知節目將停播,主持人能以想要的方式與聽眾告別,在特別節目接到一通call in,經比對發現與母親聲音吻合,而維娜察覺也許能透過call in來改變母親的命運。這時,她發現媽媽與錄音帶中的第一代主持田少青(林子恆飾)墜入愛河,而田也在當年死於墜樓,但父親(郭耀仁飾)卻與這場意外有關?!一次又一次,維娜嘗試與舊時的母親通話,才發現是因為超級月亮而讓時空有所連結,維娜和好友天天(林東緒飾)想著,也許再兩次的超級月亮就能改變過去。

由此能看見劇情架構的龐大。就觀眾而言,每個段落皆切得過於細小,例如段落間的情緒鋪墊,有時正在發酵,旋即被過於緊接的切換和轉場給硬生切斷,而過多的分幕和碎成片片的音樂設計,皆有呼吸急促之感,使人一再被抽離,不知是創作者意圖使然或是其它。但就各角色的象徵性來說,的確成功地各司其職,亦達到良好平衡,而角色的鏡像對比,也具有強烈的互文互辯效果:女性角色中,誠實面對自己並實踐自我認同的維娜,對比總是徵詢其他意見、需要「他人認同」的母親;對女主角人生產生不同影響的男性角色們也互為對照:與接受現況、積極面對的友人天天,相較不接受問題且強烈執著的父親。上述兩組鏡像,不僅讓人物的交織變得豐富,也同時使戲劇衝突水到渠成。有趣的是,劇中所有的角色都缺愛,因此在彼此的身上渴求,拿不到,再要得更多,逼得更緊,逐漸造成衝突與循環─索討的循環,一個拉著一個,一起痛苦。

關於其他的設計部門,若將別出心裁的舞台緊扣主題比喻成旋轉的月和圓,那基地台大概就像是唱盤的針頭,既帶出類東京鐵塔的現代感,也在時空轉換之時,展現良好效果,唯有一點很可惜,舞台轉場時的聲響偶有干擾情緒,讓人出戲的情形。如前述,過多的分幕,因此未能延續那些飽含生命的傾刻,也無法讓更多感受傳至心底。同時,也因為主人翁挖掘背後故事的敘事時間相當地長,更占了劇情很大部分,使人疲乏。值得思考的是,人物間如何能藉由插科打諢達到潤滑,同時不揭露太多訊息卻又能留給觀眾想像?以及,探討親情這龐雜的主題時該如何拿捏?其敘事節奏,實則是需要更精煉。

綜觀來看,本劇實屬直指人心之作,如同劇情的最末,唯有當角色內心覺醒,開始接納自我,為自己做決定——如同台長想要往前走而放手離別的那句:「我一直都知道你沒那麼愛我」——才能愛的恰如其分,蝴蝶,也才真能自由地在月光下振翅飛舞。

《明晚,空中見》

演出|故事工廠
時間|2019/04/20 14:30
地點|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