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缺,愛缺,怎麼圓? 《明晚,空中見》
5月
10
2019
明晚,空中見(故事工廠提供/攝影柯曉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83次瀏覽
賴得睿(台藝大表演藝術研究所研究生)

此劇使筆者聯想到老黑膠裡,鄧麗君唱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明晚,空中見》節目單上提到「情感勒索」,指的是故事主軸─電台主持維娜與母親宜君的情感拉扯。第一幕,日常爭吵即在頂樓爆發開來,台詞諸如「我為了你犧牲了一切!」、「這是我的人生!」、「我是為你好!」,倏地砰一聲,母親墜樓。那聲響聽著是驚心,也能知道背後絕不是意外或躁鬱症等三言兩語就能帶過。

全劇脈絡大概是這樣的:透過母親(蔡燦得飾)的日記,發現自己與媽媽年輕時皆面臨未婚懷孕的維娜(房思瑜飾),搬回老家時,找到媽媽一直愛聽的古老收音機,同時,電台台長(劉珊珊飾)告知節目將停播,主持人能以想要的方式與聽眾告別,在特別節目接到一通call in,經比對發現與母親聲音吻合,而維娜察覺也許能透過call in來改變母親的命運。這時,她發現媽媽與錄音帶中的第一代主持田少青(林子恆飾)墜入愛河,而田也在當年死於墜樓,但父親(郭耀仁飾)卻與這場意外有關?!一次又一次,維娜嘗試與舊時的母親通話,才發現是因為超級月亮而讓時空有所連結,維娜和好友天天(林東緒飾)想著,也許再兩次的超級月亮就能改變過去。

由此能看見劇情架構的龐大。就觀眾而言,每個段落皆切得過於細小,例如段落間的情緒鋪墊,有時正在發酵,旋即被過於緊接的切換和轉場給硬生切斷,而過多的分幕和碎成片片的音樂設計,皆有呼吸急促之感,使人一再被抽離,不知是創作者意圖使然或是其它。但就各角色的象徵性來說,的確成功地各司其職,亦達到良好平衡,而角色的鏡像對比,也具有強烈的互文互辯效果:女性角色中,誠實面對自己並實踐自我認同的維娜,對比總是徵詢其他意見、需要「他人認同」的母親;對女主角人生產生不同影響的男性角色們也互為對照:與接受現況、積極面對的友人天天,相較不接受問題且強烈執著的父親。上述兩組鏡像,不僅讓人物的交織變得豐富,也同時使戲劇衝突水到渠成。有趣的是,劇中所有的角色都缺愛,因此在彼此的身上渴求,拿不到,再要得更多,逼得更緊,逐漸造成衝突與循環─索討的循環,一個拉著一個,一起痛苦。

關於其他的設計部門,若將別出心裁的舞台緊扣主題比喻成旋轉的月和圓,那基地台大概就像是唱盤的針頭,既帶出類東京鐵塔的現代感,也在時空轉換之時,展現良好效果,唯有一點很可惜,舞台轉場時的聲響偶有干擾情緒,讓人出戲的情形。如前述,過多的分幕,因此未能延續那些飽含生命的傾刻,也無法讓更多感受傳至心底。同時,也因為主人翁挖掘背後故事的敘事時間相當地長,更占了劇情很大部分,使人疲乏。值得思考的是,人物間如何能藉由插科打諢達到潤滑,同時不揭露太多訊息卻又能留給觀眾想像?以及,探討親情這龐雜的主題時該如何拿捏?其敘事節奏,實則是需要更精煉。

綜觀來看,本劇實屬直指人心之作,如同劇情的最末,唯有當角色內心覺醒,開始接納自我,為自己做決定——如同台長想要往前走而放手離別的那句:「我一直都知道你沒那麼愛我」——才能愛的恰如其分,蝴蝶,也才真能自由地在月光下振翅飛舞。

《明晚,空中見》

演出|故事工廠
時間|2019/04/20 14:30
地點|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