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華老去展現的從容風采《楚漢紛爭(選段)》
3月
29
2021
楚漢紛爭(劉祐誠攝影、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7次瀏覽
劉祐誠(專案評論人)

此日新國聲歌劇團(下文以新國聲簡稱)於土城廣福宮推出的劇目是選段的劉邦、項羽相爭故事。首先,演出從韓信欲進京謀求職位、劉邦欲至楚國借兵和項羽為了求得范增的重用,拜范增為義父等多個敘事線開始鋪排劇情,這些敘事線的人物,由於都要至楚地謀事,於是敘事線逐漸統合。接著,劉邦和項羽兩人在楚王面前結為兄弟,並議定先進咸陽者為王。勢力單薄的劉邦,無法與守軍相抗衡,於是聽取張良建議後,不與守軍正面交戰,由小路進城便立刻佔地為王。氣不過的項羽設宴邀請劉邦,劉邦依約前來,項羽指責他的不是,兩人大吵後項羽便困劉邦於內室,最後不得項羽喜愛的韓信,暗地解救劉邦,此日下午的演出於焉結束。

外台歌仔戲的演出內容往往與史實不符,但是透過這些與歷史事件相左的演出,則能理解劇團刻劃角色人物的態度,與該角色和劇作的關係。楚漢相爭的史實中,項羽雖然不是權力爭奪的最後勝利者,但是許多戲曲劇作則喜歡從項羽的心境琢磨,尤其是去強調項羽與虞姬間的深厚情感,讓觀眾同情項羽的選擇。新國聲此日讓項羽在舞台上的功能主要是與劉備進行對照,從許多事件的發生過程,包含讓飾演項羽的演員表現項羽的易怒個性、識人不明(讓韓信成為擦拭其武器的隨從),其演出的口白也添加許多穢言。於是,便在演出過程中逐漸貶抑項羽,並逐步合理化劉備得天下的原因。

大部分戲曲劇種都由身材修長、扮相清秀的年輕人擔任生角,尤其在外台戲的生態中,該戲班能爭取到的戲路多寡,生角表演是請戲老闆們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是身為新國聲的台柱小生、同時又是此日演出飾演劉邦的吳桂玉,並非以外型出眾取勝。1945年生的吳桂玉除了先天上身高比一眾演員矮小外,生角出場時,時時需要維持挺立的上軀,也因為年紀的關係,明顯出現駝背的情形。縱使有這些明顯的視覺缺點,吳桂玉在舞台上的表演,有其精彩地方。雖已無法做出大段的武打做功,但在演出時,常會在該演出既定範圍,多增加表演細節,例如《楚漢紛爭》尾聲,張良與劉邦等人奔至船上準備逃跑,正當張良與項羽對話時,此時同在船上的吳桂玉雖然沒有戲份,他會比其他人多增加搖手動作,表達其內心的徬徨。

除此之外,該日的演出內容,偶爾在武打段落出現凌亂、演員在念白時也會出現些許停頓情形,筆者認為此日的演出應該是該劇團以做活戲的形式呈現。相較於其他年輕演員至不熟悉的劇團搭班演出,由於對演出台詞並不熟捻,往往在演出時口白會越講越快,甚至為了掩飾自己的緊張情緒,過大的音量也容易造成看戲時的不適。當日吳桂玉飾演劉邦時,其念白也會出現細微的落拍,在這種情形下,她反而會念得比平常更慢,等到她想到後續台詞,才再把講話速度提升。

青年演員可以憑藉自己良好的體魄,在演出中屢屢做出難度較高的動作,獲得觀眾掌聲。年紀稍長的演員,則能在唱腔上更為著墨或是透過其他的表演細節,讓觀眾注意到她在舞台上的表演魅力。部分觀眾喜愛做活戲的原因,是因為彼時的演出能凸顯演員的表演功底。吳桂玉的做活戲專長是能在短時間念出大量的四句聯。當日新國聲於扮仙搬演《大醉八仙》時,劇團特別請請主們到台前接受眾神仙的祝賀,吳桂玉便分別為三組請主說出近乎五分鐘的吉祥話,其表演能力依然精彩。

演藝生涯逾卅年以上的演員,不僅只有吳桂玉有這般能力,現在尚有持續演出的歌仔戲演員,諸如葉麗珠、王秀文、洪淑珠等人,都各自有做活戲的深厚能力,每個人的表演專長也不盡相同。筆者雖然沒有欣賞過這些演員們年華正盛的演出,但是藉由現下的演出內容,也能遙想他們當年演出獲得廣大觀眾喜愛的看家本事。但筆者更好奇的是,現在諸多與劇場技術相結合的歌仔戲作品,在劇本結構趨於縝密的創作發展下,創作者們還會使用「場上見」的做活戲嗎?回到外台戲的討論上,昔時眾多的戲班競演,演員們為了能在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於是造就這些年長藝人各自擁有自己的表演功底。現今做活戲這項技術應該不致消失,只是年輕演員們要像吳桂玉這代演員們,許多人各自有自己專擅的做活戲功底榮景,筆者認為應該還有段長足的發展空間。

《楚漢紛爭(選段)》

演出|新國聲歌劇團
時間|2021/03/15 15:40
地點|土城廣福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
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