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終結與歸返《靈界少年偵察組特別篇─永不墜落的星辰》
7月
19
2019
靈界少年偵察組特別篇-永不墜落的星辰(財團法人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46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自2017年起為期三屆的「少年歌子培育展演計畫」,於今年完成首輪培訓。其以培養青年演員及樂師為主軸,結合青年演員之嶄新形象,透過「靈界少年」此一架空時空之命題,展現青春熱血的狂想。

今年推出的「特別篇」《永不墜落的星辰》一反過往兩年的情節設定,龍天佑(吳奕萱飾)與靖凌飛(孫凱琳飾)不再是青春熱血少年,時序以兩人步入中年為起首,原為搭檔組合之龍、靖二人反目成仇,龍天佑成為惡名昭彰的鬼巡佐,靖凌飛則是被龍天佑廢去一手後不再相信正邪之別。相較於前兩年畫割出的靈、人、魔三界時空,今年則淡去人界,靈、魔二界的分別亦顯模糊;於是,黑白分明的青春,似乎在時間的沖刷中漸漸混雜為灰色地帶,對人世失望、正邪不分的靖凌飛還存有靈氣嗎?而成為鬼巡佐的龍天佑,則在靈、魔二界遊走。看似加強了「靈╱魔」的設定,然而龍天佑的骷髏頭手杖以及靖凌飛的手槍,都不具有神奇魔力或靈氣,反倒隱隱透出迷途中年的人味。

如此,宣告了青春歲月的終結,亦是對人生迷途的回望。由於墨族少女墨千羽(梁瓊文飾)為營救被龍天佑/鬼巡佐所擄的親妹墨沐恩(簡慧嵐飾),祈求上神幫助。而墨千羽與火族戰士可耀(郭宗翰飾)一同回至三十年前,意圖阻止因龍天佑崩壞成為鬼巡佐、致使世界遭遇劫難的未來。不過,情節中並未交代龍天佑何以成為鬼巡佐,只表現出少年時的龍天佑不知自己的未來究竟遭遇了什麼、何以成為自己所討厭的那種大人,於是他擔憂著未來的自己終將步入迷途。墨千羽則以永不墜落的星辰指引初心為喻,期盼「初心不忘、星辰不墜」。於此,「回到過去」的穿越與歸返,如同舞台中心的同心圓,是回歸的意象,亦是「同心則圓滿」的情節呼應,眾人一同通過幻影試驗,改變了黑暗的未來;延伸至戲外的少年歌子培育展演計畫,則象徵著計畫的起始與完結,並暗喻勿忘初心。

此次舞台設計多以線條呈現視覺效果,除了前述之同心圓為虛實交錯之線條構成,同心圓兩側縱橫交錯之線狀構造設計,以及火族以三角形線條構築等,皆呼應著戲曲之虛實美感;又如龍天佑與靖凌飛接受幻影考驗時,舞台上方垂下之細長光束隨著情境鬆緊與人物心境變換光影,亦是透過線條外化心境。舞台設計方面未有太多更動,墨千羽穿越回三十年前時,同心圓上增添了垂墜綠草,暗喻著回到青春的一抹生機。

戲曲美感的「虛」不僅是舞台時空的虛擬,更指涉身段對日常動作的虛擬化。然而此劇淡化不少身段做工,除了跑圓場等基本身段外,基於打鬥情節的設定,多以武打做工為主,如龍天佑的手杖雜揉槍棍功、旋子及可耀的錘技等。以戲曲功法方面,則較多唱功呈現,劇中包含許多歌仔戲傳統曲調【江湖調】、【七字調】、【雜念調】、【都馬調】等,可知此傳習計畫相當著重於曲調之唱唸傳習,或許也對應著樂師的培訓之故。以舞台效果而言,文武場的表現也相當具有水準。

歌仔戲的唱唸,對「戲二代」或職業劇團青年演員們而言多能恰如其分地掌握曲調與氣口。吳奕萱與孫凱琳分別詮釋龍天佑與靖凌飛之中年與少年,於角色塑造方面得以突出性格轉變與年齡之別;而飾演墨族少女的梁瓊文,亦透過優美的唱腔呈現飽滿的情緒。只可惜少有個人大段唱段,每個演員似平均分配了一定唱段比例,或許也是為了平衡每個角色演出比重之故。另一方面,一般素人演員則偶有口齒不清或用氣不足等問題,以素人演員對比戲二代確實不太公平;但以目前素人演員參與程度來看,多為基本身段與走位,或以幕後合音為主,不知往後若傳習計畫得以延續,是否會再加強素人演員的唱唸展現?或是依循傳統仍以名角中心為主?

靈界少年的設定猶如外於人間的異域,往往令人好奇其模樣與故事發展,這一段青春狂想的完結在對正邪的迷惘之中重新啟動人生,通過幻影試驗對本心的歸返,也呼應著計畫的完結──星辰不墜、初心不忘,又隱隱扣合著學員的去來。本劇在看似奇幻熱血的情節設定之下,以一定比重呈現了歌仔曲調之傳習以及基本功法的學習,可以說「炫奇」是表象,內在功力才是成果展演的重點。如此,青春的完結始為試驗的開始。

《靈界少年偵察組特別篇─永不墜落的星辰》

演出|少年歌子培育展演計畫
時間|2019/07/14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