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操控下的蜉蝣群相《金龍》
8月
06
2012
金龍(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33次瀏覽
謝東寧

臺北藝術節新任藝術總監耿一偉,初登場雄心大志,為觀眾端上十二道琳瑯滿目、風格多樣的「嘻笑」節目,為暑假的臺北,帶來一番熱鬧的表演藝術盛宴。日前於松山文創園區上演的《金龍》,是選用德國劇本、德國導演,但由台南人劇團製作的演出,這種台灣目前流行的跨國合作方式,也顯示臺灣表演藝術,極欲與國際接軌的企圖。

這個由德國中生代劇作家羅蘭‧希梅芬尼,於2009年首演的劇本,充分展現了歐陸,正方興未艾的「新文本」浪潮,書寫方式不但遠遠脫離寫實主義脈絡,拋開布雷希特「疏離劇場」的束縛,進而採取更激進的「反再現」姿態,根本否定了「我看到的,即是真實」此一日常通則。特別是書寫的方式更是貫徹「總體劇場」的概念,撕裂了傳統文字語言線性脈絡,(本劇)並將社會議題及演員的表演,作為展現文本的重要符碼。

不過這種用超現實手法、裝載高密度劇場元素的《金龍》,卻是一個「導演」的劇場,導演只要稍微不甚,文本詮釋可能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所以儘管可以看出整體舞台視覺效果,乾淨俐落有創意,水準整齊的演員,在舞台上卯盡了全力,必定是經過了不少時間的排練,可是整體來說,演出還是太長、太悶,並且花招盡出後,並沒有結下意義的果實,問題可能就出在導演的詮釋。

劇本特別標示由五個演員(三男兩女,兩老、兩少、一男人)扮演主要發生在德國某中式/泰式/越南餐廳,其狹小擁擠廚房的故事,而從這個擠滿非法亞洲移民黑工的廚房出發,相互穿插糾纏餐廳內外的八條故事線,一共有48個場景、17 個角色。劇本安排了由這五個年齡層標示清楚的演員,一人多角快速跳躍式的扮演,並且還刻意男人扮女人、老人扮年輕人,完全顛覆了所謂「身體」的既定符號,這種手法同時也將本劇之焦點,集中在演員(人)的身上,也就是說,劇作家刻意將這種快速、混亂的「扮演」暴露,身體性地挖掘人們(身體)更內在的「共同情感」。

很可惜演員是五位年輕演員,文本中身體的差異性失效(只有陳彥斌部份得分),雖然導演在刻意放大的廚房意象舞台,讓演員快速奔跑、長距離走位來放大生物性能量,可是這種同質性太高的身體,展現不出角色質感的層次差異,並且這種稍嫌單調的手法,同樣出現在表演的方法上面。導演從戲的開始,就徹底執行劇本的「錯誤」搬演指令,此時演員必須展現的,不是進入劇本中相反的角色,而是要扮演的同時,表現對其角色的「態度」(這方面各個演員表現參差不齊,越是有寫實表演舞台腔的,表現越糟糕),有了這個態度,才能展現文本想要命中的核心。

但這方面導演並無力掌控,只有費心安排了大量的精巧走位,但卻任由演員機械性的執行單調的「錯誤」扮演指令,也看不出這種刻意重複背後,欲堆疊凸顯的意義。同時更令人不解地,劇末年輕男孩(角色)敘述其屍體飄回中國的長段獨白,竟然採取的是「進入」角色的方式,完全瓦解了之前的用力鋪陳的觀點及手法。

這齣戲背後的意義(文本想要命中的核心),恐怕才是這一切怪異劇場手法服務的對象。雖然節目單、文宣中不斷出現本劇「全球化」重點字眼,但筆者有不同的意見,細看劇本中不斷出現「螞蟻與蟋蟀」寓言,恐怕才是其文本背後,關於「階級」問題的真實。

這些非法移民偷渡到海外,窩在「金龍餐廳」的狹小廚房,這種開在廉價郊區的便宜餐館,這些人和他們的鄰居、顧客,構成了相沫以儒的一群人,特別是吃到死亡年輕男孩蛀牙之空姐,這一支線故事,藉由空間的任意移動(自由?)和動彈不得(不自由?)之對比,但最終他們還是脫離不了社會(勞動)階級的掌控,與其他眾多角色一樣,終究困在慾望的無法抵達。但是導演並沒有對此有任何詮釋,最後反而掉入對所謂中國海外非法勞工,刻板式的廉價同情,特別是這齣戲又是由華人演給華人看,其中尷尬更不在話下。

《金龍》可說是歐陸相當新潮的劇場文本,展現相當前衛的總體劇場觀念,藉由這個跨國合作,相信必然對於臺灣的劇場界(特別是非常努力的台南人劇團),帶來許多新觀念的衝擊。

《金龍》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2/08/04 19:30
地點|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熱貓劇團忠於《金龍》原著幾乎全文搬演可知,他們的野心並不在劇本文本而是表演文本上,或者說是更聚集在導演手法、演員、背景、道具等等形式上下功夫。(林子策)
12月
30
2014
德國導演來台,花一段時間和演員們共同製作出一個以兩者間關係為題的戲——比起邀集世界劇團獻演,這樣的活動顯然「耗時耗力」,但除了激盪出新的實驗之外,我想,對台灣不大的劇場界,應會留下更長遠的影響——對演員、觀眾、場館、劇團,乃至整個產業的經營模式,都必產生交流。(黃心怡)
8月
29
2012
黃香  
小伙子被拔了蛀牙疼痛難當,一路哀號著環繞整個觀眾席跑了一圈,身體的痛和心裡的苦都凝結在他/她尖細的喊叫聲中,觀眾不見其人只聞其聲,吶喊由近而遠再由遠而近,讓人有些焦躁不安,而不安正是激發反思的良方。這是李劭婕所飾演的眾多角色之一,她的肢體收放自如,聲音變化層次微妙,是全劇表現最為突出的演員。(黃香)
8月
20
2012
為了描寫當代的全球化流徙現象,卻援用過時且片面的情境,西方觀眾或許無暇計較,但當這些亞洲人都是由東方演員扮演時,則真實感不足的罩門畢露,但整體而言,導演、設計、和演員的表現都有可觀之處。(鴻鴻)
8月
06
2012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