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說故事,也要說好故事《金龍》
12月
30
2014
金龍(熱鐵皮屋頂上的貓脖子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7次瀏覽
林子策(東華大學華文所碩三)

熱鐵皮屋頂上的貓脖子劇團(後簡稱熱貓劇團)選了一個好劇本,同時也是個難詮釋好的劇本。德國劇作家羅蘭.希梅芬妮所創作的《金龍》翻譯成中文並收錄在《個人之夢─當代德國劇作選》以後,台灣劇場對這部「新文本」劇作並不陌生。

此劇特色是由五個演員扮演十五個角色,全劇共四十八景。其中由年長的演員扮演年輕的角色、年輕的演老的、男的扮演女的、女的演男的…劇作家透過特屬於劇場的手法:敘述與扮演,轉化了看似片段、有時過於類型化的場景質地。[1]由此可見,此劇本有兩處最顯著的挑戰:一、對演員先決(生理年齡)與演技(敘述兼扮演)的挑戰;二、對導演執導新文本手法的挑戰。從熱貓劇團忠於《金龍》原著幾乎全文搬演可知,他們的野心並不在劇本文本而是表演文本上,或者說是更聚集在導演手法、演員、背景、道具等等形式上下功夫。然而,新文本雖然有「不界定語言」、「不界定角色」和「去空間化」的傾向,但這些譁眾取寵的非常做法,背後真正的用意是什麼?或是換個問句:熱貓劇團是否有效地借助這些形式上的努力,來表達、或試圖表現出劇本文本(或是劇團所關注的)原意?

熱貓劇團是由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學生所組成,因此要滿足《金龍》原設定上的「年逾六十的男人」和「年逾六十的女人」便有先決條件上的困難。因此五名年輕演員只能運用演技來完成「年輕的演老的」的單向表現。若從扮裝/妝來觀察,五位演員以類型化的方式亮相,例如老人妝加唐裝、波浪長髮旗袍裝、花襯衫長褲、牛仔褲白襯衫和短褲無袖來作基礎形象,隨著情節的推進再配上扮演對象的象徵配件,例如空姐的頸巾、女人紅色洋裝、雜貨店老闆的帽子、服務生的圍裙等等,在既定的角色形象上添加明晰可辨識的「身份象徵符號」來避免觀眾對「五個演員扮演十五個角色」所造成的混亂。再進一步地從舞台空間規劃來分析的話,在長型的舊式建築二樓(小雨的兒子服飾店面樓上)中,總共分割成左中右三塊,並在觀眾席中間隔出一條(只使用過一次的)讓演員通過的走道,透過明確空間劃分「左邊是公寓房間、中間是廚房、右邊是雜貨店」來給予觀眾充裕的提示和提醒,別因為搞混了角色、弄錯了場景而影響了對情節的理解。

從表演文本中,可以理解熱貓劇團對情節內容的精確追求,然而,這同時也是熱貓劇團「見樹不見林」的詮釋缺憾。

若回頭重新理解《金龍》作為新文本,之所以拋棄劇場過往好好說故事的表現方式,而以非常手法(不界定語言、角色和去空間化)來疏離觀眾,背後的用意是讓觀眾不因沉溺於戲中而忘了戲外的真實世界。一個關注亞裔移民議題的德國作家所創作的《金龍》,要求演員同時擔任敘述與扮演(不界定語言和角色)之餘,甚至將全劇切成四十八景、把劇情的連貫消融在快速換景之中(去空間化),主要的緣故是刺激觀者思考(而非全然地同理、移情或投射)如果換成是「我」會如何?反觀熱貓劇團詮釋《金龍》的方式,不但與新文本的原意背道而馳,又在忠於原著的情況下削足適履,顧此失彼。

值得一提的是,熱貓劇團《金龍》所演出的地點,是一棟由小雨的兒子服飾店老闆蔡志賢自掏腰包承租、修復改建而成的院子劇場。老闆希望藉由院子劇場,提供年輕劇場人或音樂家免費的創作空間,與老屋有所互動並創造出具有活力的作品。熱貓劇團並未為《金龍》架設任何布景,而是保留老舊建築的原本面貌。此外,他們打破一般劇場禁火的規則,善用點燃的杯燭讓演出更加豐富,甚至潑灑滾燙的蠟燭油來代替啤酒、點著與吹熄火苗的儀式性動作等等,無不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鬧中取靜的二樓空間,從玻璃窗外映入的澄黃街燈,以及偶爾傳來汽機車呼嘯而過的聲音,成為戲劇演出最自然也寫實的背景。

《金龍》是熱鐵皮屋頂上的貓脖子劇團的二號作品,現階段的戲劇作品依然帶有濃厚的學生習作的影子。如何走出特屬於劇團風格的道路,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註釋

1、節錄自《個人之夢─當代德國劇作選》頁21。

《金龍》

演出|熱鐵皮屋頂上的貓脖子劇團
時間|2014/12/18 19.30
地點|院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德國導演來台,花一段時間和演員們共同製作出一個以兩者間關係為題的戲——比起邀集世界劇團獻演,這樣的活動顯然「耗時耗力」,但除了激盪出新的實驗之外,我想,對台灣不大的劇場界,應會留下更長遠的影響——對演員、觀眾、場館、劇團,乃至整個產業的經營模式,都必產生交流。(黃心怡)
8月
29
2012
黃香  
小伙子被拔了蛀牙疼痛難當,一路哀號著環繞整個觀眾席跑了一圈,身體的痛和心裡的苦都凝結在他/她尖細的喊叫聲中,觀眾不見其人只聞其聲,吶喊由近而遠再由遠而近,讓人有些焦躁不安,而不安正是激發反思的良方。這是李劭婕所飾演的眾多角色之一,她的肢體收放自如,聲音變化層次微妙,是全劇表現最為突出的演員。(黃香)
8月
20
2012
雖然節目單、文宣中不斷出現本劇「全球化」重點字眼,但筆者有不同的意見,細看劇本中不斷出現「螞蟻與蟋蟀」寓言,恐怕才是其文本背後,關於「階級」問題的真實。(謝東寧)
8月
06
2012
為了描寫當代的全球化流徙現象,卻援用過時且片面的情境,西方觀眾或許無暇計較,但當這些亞洲人都是由東方演員扮演時,則真實感不足的罩門畢露,但整體而言,導演、設計、和演員的表現都有可觀之處。(鴻鴻)
8月
06
2012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