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自我的傳承之路《流星》
9月
28
2015
流星(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13次瀏覽
王妍方(社會人士)

明華園在經歷了八十五年的長期營運後,近年來積極佈局新生代擔綱大樑,今年新作《流星》便以青年演員為主要演出角色。

《流星》劇情並不繁雜,從小在金釵門長大的孤兒兵家瑜(陳昭婷飾)在掌門人之爭中得到勝利,並且在前掌門人師母的交代下,護送三隻玉參到揚州轉運使洛德手上,但交付鏢物時,玉參卻憑空失蹤,兵家瑜認定是三虎會孫小小(陳昭賢飾)所偷,在提刑司洛貞亨(李郁真飾)的協助下,後續所引發的一連串事件。

本劇分為兩幕,上半場以<玉參>為主,下半場以<匕首>為本,宣傳文稿主打以女性角色(旦角)為主視線敘事,搭配雙小生組合,企使打造出偶像劇風格的歌仔戲。

繼《么囉正傳》首部曲後,在劇情編設上,編劇捨棄了過往慣用的多枝節敘事,用江湖人物為敘事主角,以流星每一次的出現,與兵家瑜所經歷的江湖風波與感情事件產生連結,做為《流星》的演出軸心,保留了長期慣用的四句聯式台詞與換景不落幕等固定作法,運用多媒體部份投影削減了繁複的舞美背景,以純粹半空台的方式將主舞台讓予三位青年演員全力發揮,角色個性設定單一鮮明,不算出挑的劇情架構,雖然安全許多,卻少了令人驚喜的感受。

更深入地來說,《流星》主要演出角色群皆為明華園極力栽培的新生代青年演員,雖然皆有經年累月的舞台演出經驗,卻是在每位老師的帶領下一點一滴進入已有制式化形象的角色當中,從零開始塑造人物個性的經驗與機會都不算太多。人物在個性的形塑上是本次演出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從基底打造出屬於自我與角色融合,飽實豐滿的角色個性,除卻唱腔與肢體語言需要再下更多功夫不斷打拋砥磨外,心態上的調整與同化亦十分重要。尤以陳昭婷與陳昭賢兩位演員,在唱腔與韻白對應上,仍可窺見帶有模彷孫翠鳳與鄭雅升經典生旦組合的影子,音域寬廣度也不算太夠;李郁真本次挑戰反派角色,與父親洛德間的先厭後親,設定上未見情感轉折落差,外在表現明顯產生斷裂感;唱腔部份雖壓低聲嗓,卻尚未抓到個人特色,聲線顯得較為粗礫且不自然,也不甚厚實;武戲部分融入舞蹈動作,三人武戲雖輕逸且有行雲流水之姿,卻缺少武戲用勁對打的外在展現。在為專屬三人而設立的舞台上,不論是人物塑造、唱腔、武戲及情感轉折等細微處,仍有許多可再砥礪修磨的改善空間。

編導讓當家小生孫翠鳳飾演神祕的趕路書生,做為上下半場最後的亮點人物。泰半不帶音樂,多以吟詩調清唱方式呈現屬於當家小生的明星亮點,將主力皆放在青年演員身上,不至於分化觀戲焦點,演員既可上台過足戲癮,亦能勾起長期觀賞明華園演出,忠實觀眾的興奮之情,亦不奪主角群的光彩,產生畫龍點睛之效,是甚為妥適的安排。

近年來,許多歌仔戲團也多面臨人才與技藝傳承的斷層與困難,尤以歌仔戲團泰半是家族企業,接手劇團的下一代往往都幾乎因上一代的光環或血緣關係而承受外界更大的壓力與期望,本次《流星》的搬演,對於這些準備承接重擔的青年演員來說,才是真正站上開創自我舞台的開始,日後的路仍然長遠,他們的未來與傳承,傳統戲曲在創新與固本上的發展變化,仍值得期待與關注。

《流星》

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
時間|2015/9/5 PM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