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相映現的歡娛與荒謬《鏡╳樂》
5月
24
2013
鏡X樂(新舞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19次瀏覽
謝東寧(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藝術創作的構成,簡單來說是形式與內容,兩者相依為命無法分離,舞蹈也是如此,而舞蹈是以舞者的身體來表達,於是「動作」的形式,決定了作品之方向,結論是,一個舞蹈作品之「如何動?」(形式),必定緊緊呼應著「為何動?」(內容)(借用碧娜‧鮑許的說法)。從這個角度來看新舞風2013,日本編舞家勅使川原三郎所帶來的作品《鏡╳樂》,或許我們才能夠真正理解,為何當代舞蹈的編舞家們,需要不斷尋找新的身體動作(或者乾脆不動),來描述眼下當代世界的內容。

美術學校畢業的編舞家勅使川原三郎,其動作形式自創一格,決非西方舞蹈脈絡,他雙腳很少離地,重心維持在腹部,用大量的手臂、雙腳與身體關節之流動,並善用速度的調節,時而緩慢輕飄、時而快如閃電,用「站立最小的張力」及「延伸到極點」,構成了其所謂的「與空間對話,與空氣共舞」特色。如果光以動作來辨識,其動作形式與街舞(例如Strobing)相似,但舞者「不斷嘗試與身體追求合諧一致」之(身體與心靈)狀態,又接近日本舞踏的精神,也可以這麼說,其舞蹈動作本身只是美學構成的一部份(還要加上聲響及空間裝置),而一貫之動作特色所延伸出來的「思想」,才是編舞家真正的藝術(哲學層次)目標。

《鏡╳樂》一開場便是黑暗中隆隆的巨大電子聲響、與疾速的跑動閃光,閃光映照在舞台方框及舞者(穿著蓋頭布衣,死亡意象?)的身上,而此畫面重複許久,非得要讓我們進入了情境又離開,其刻意經營的舞台意象,在時間之外開始啟動思考(這種不斷重複的技法,也陸續出現在作品各處)。而接著與強烈刺激畫面相反的,是在空的舞台上,舞者在和諧巴洛克音樂聲中的奔跑、跳躍,以一個生者的姿態、以看似歡愉的動作不斷持續,甚至眼看舞者跨過那能量被大批消耗的喘氣與疲憊;而其中勅使川原三郎本人的一段獨舞,更是精彩細膩自由揮灑,一種人之生存(包括喜怒哀樂)的愉悅,表現在其身隨意走的舞蹈流動中。如此作品可以從音樂來區分,電子噪音與巴洛克室內樂,冷熱、亮暗、鬧靜、生死…交替變化。

編舞家在節目單的話,是一首感性的詩,理性來分析,鏡子和音樂原本空無一物,是身體(人們)的介入讓其反射「如夢幻泡影」之芸芸眾生相,而對於這幅圖像,編舞家切入的觀點,是貝克特式的荒謬疏離。我們冷眼看到電子聲光如何讓身體機械化,舞者身體不斷被(閃光)切割為暫時的存在,或者只有黑影投射牆上的掙扎,另外一邊,舞者固定的飛奔動作,長時間的維持其生之動能,於是生存成了荒謬,我們不只看到他們(舞者),更是冷眼看待當代的自身。直到舞作最後,生存只剩下一群頭的無聲吶喊(貝克特劇本《PLAY》的意象),於是生存的剎那通過鏡子與音樂(舞蹈作品)的折射,映照出舞台上具有表現力的荒謬永恆。

所以,如果勅使川原三郎創立的渡烏舞團之舞者們,無法領略編舞家哲學性的思維,是很難可以執行這些,看似重複不強調技巧性(勅使川原三郎本人除外)的舞蹈動作。所以還是老話一句,若無法明白「為何動」,那麼又怎麼執行「如何動」呢?而作品受到國際舞壇高度評價,四度來台發表作品的勅使川原三郎,他的鮮明範例,又究竟真的可否刺激國內編舞家及舞者們,去尋找屬於自身特色的「舞蹈」嗎?

《鏡╳樂》

演出|渡烏舞團
時間|2013/05/16 19:30
地點|台北市新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