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傳統的跨界禪風《情定化城寺》
2月
09
2017
情定化城寺(尚和歌仔戲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44次瀏覽
邱千溢(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生)

尚和歌仔戲劇團(以下簡稱尚和)成立至今已有二十年餘載,是高雄著名的歌仔戲團隊,近年作品數量驚人,風格橫跨傳統與創新。中型製作如《大願渡鍾馗》(2016)、《千波之神—媽祖傳》(2013)、《觀音老母》(2013)、《林投願》(2012)等,將傳統古路劇目進行舊戲新演;大型製作如《白香蘭》(2010)、《半人》(2012),則是有別傳統的表演形式以偏向音樂劇的手法演繹;而「禪風」題材如《玉琳國師》(2010)、《不負如來不負卿》(2013)、《伽藍雨綿綿》(2015)更是近幾年尚和主打的招牌特色劇目,備受矚目。

禪風末卷《情定化城寺》是尚和2016年7月於高雄首演的新製作,時隔半年,2017年新春期間於臺北城市舞臺再度演出。從開演前大廳滿滿人潮,就可以看出尚和在宣傳方面卯足全力,在新春期間賣出幾盡滿座的票房,是相當不容易的。開演前由劇團主要演員唐晟峰的幽默談話,來向觀眾介紹劇情,更強調「電影手法」的使用是本劇的一大特色,也是一齣有別於傳統製作的歌仔戲。

當序幕開啟時,飾演戲外清潔工(羅秋安)的梁越玲團長與飾演導演(彌勒導)的唐晟峰以時裝出場,帶出劇團主演臨時缺席,導演要羅秋安頂替角色飾演地藏王菩薩金喬覺,可看出本劇再度使用戲裡與戲外的切換手法,也許是編劇的偏好,尚和的劇本都會讓演員有多重角色的扮演。一連經過《牟尼之瞳》(2011)、《田都班的最後一齣戲》(2014)等多齣相同表現方式的洗禮,演員在拿捏「台上」、「台下」、「戲裡」、「戲外」的區隔,顯然更加得心應手。全劇皆是以「台下」作為切換場次的分場,透過戲外的角色對白來「過場」,是一種情緒的切換,也是劇情的註解,可以讓觀眾更加明瞭劇情,但也造成篇幅的冗長和過於直白,減少了讓觀眾意會的空間。

從2010年《白香蘭》開始,尚和與音樂家李哲藝跨界合作,此次邀請作曲家梁啟慧為本劇的主要唱段作曲與配樂,顯示尚和風格多變,不甘傳統的企圖。如劇中金喬覺與明香姬兩人深情對唱,使用重疊與交錯的演唱,透過如詩般的歌詞,考驗兩位演員演唱實力,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唱段。大量的新編唱曲,演唱難度很高,對歌仔戲演員來說是極大挑戰。唯一保留的傳統元素,只剩下周煌翔以傳統曲調為素材編腔的唱腔。

樂團編制採用中西合璧,拋下了歌仔戲文武場的原貌,使用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倍提琴、豎琴等西洋樂器,與笛、簫、二胡、琵琶、中阮等中國樂器,而西洋打擊樂器與中國大鼓、排鼓則取代了傳統武場,大量減少傳統樂師的即興空間,只聽見非歌仔戲樂師按部就班的演奏,明顯失去戲曲音樂的彈性。劇中使用了些許的鑼鼓經,如流水、馬腿、急急風等,但最後到了四擊頭給演員亮相,卻沒有將鑼鼓打在演員身上,顯示非戲曲音樂演奏家,無法精準掌握鑼鼓經的精隨。

編曲方面,跳脫傳統思維,大部分唱腔使用大量的彈撥與部分笛、簫取代「主胡」的職位,而武場也失去了「司鼓」的控場,對於習慣聽鼓點節奏的歌仔戲演員容易缺乏安全感,在情感上無法產生最佳詮釋。像是劇中飾演瞎子宏演唱【雜唸調】時,很明顯看出默契較為不佳的狀態。另外在【巫山風雲】曲調的編曲上,過於俏皮的木魚節奏,破壞此曲原有的樣貌,也讓情緒有所影響。在布袋和尚為金喬覺取名為「釋地藏」時,應是劇中的一大高潮,但此時演員情緒到位,音樂氛圍卻又缺少輔助,較為可惜。

整體來說,《情定化城寺》算是很成功跨界的劇目,不單單只有音樂有別於一般歌仔戲的呈現,戲劇手法更是結合舞台劇的方式,流動的舞臺、詩詞般的劇本、華麗的服裝、豐富的燈光與結合現代舞肢體的舞蹈設計,皆是跳脫傳統的表演內容,可見劇團的用心。期待揮別「禪風」作品的淬煉,尚和能夠開創製作出更高水準的劇目,使歌仔戲風格更多元豐富。

《情定化城寺》

演出|尚和歌仔戲劇團
時間|2017/02/04 19:1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