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傳統的跨界禪風《情定化城寺》
2月
09
2017
情定化城寺(尚和歌仔戲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54次瀏覽
邱千溢(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生)

尚和歌仔戲劇團(以下簡稱尚和)成立至今已有二十年餘載,是高雄著名的歌仔戲團隊,近年作品數量驚人,風格橫跨傳統與創新。中型製作如《大願渡鍾馗》(2016)、《千波之神—媽祖傳》(2013)、《觀音老母》(2013)、《林投願》(2012)等,將傳統古路劇目進行舊戲新演;大型製作如《白香蘭》(2010)、《半人》(2012),則是有別傳統的表演形式以偏向音樂劇的手法演繹;而「禪風」題材如《玉琳國師》(2010)、《不負如來不負卿》(2013)、《伽藍雨綿綿》(2015)更是近幾年尚和主打的招牌特色劇目,備受矚目。

禪風末卷《情定化城寺》是尚和2016年7月於高雄首演的新製作,時隔半年,2017年新春期間於臺北城市舞臺再度演出。從開演前大廳滿滿人潮,就可以看出尚和在宣傳方面卯足全力,在新春期間賣出幾盡滿座的票房,是相當不容易的。開演前由劇團主要演員唐晟峰的幽默談話,來向觀眾介紹劇情,更強調「電影手法」的使用是本劇的一大特色,也是一齣有別於傳統製作的歌仔戲。

當序幕開啟時,飾演戲外清潔工(羅秋安)的梁越玲團長與飾演導演(彌勒導)的唐晟峰以時裝出場,帶出劇團主演臨時缺席,導演要羅秋安頂替角色飾演地藏王菩薩金喬覺,可看出本劇再度使用戲裡與戲外的切換手法,也許是編劇的偏好,尚和的劇本都會讓演員有多重角色的扮演。一連經過《牟尼之瞳》(2011)、《田都班的最後一齣戲》(2014)等多齣相同表現方式的洗禮,演員在拿捏「台上」、「台下」、「戲裡」、「戲外」的區隔,顯然更加得心應手。全劇皆是以「台下」作為切換場次的分場,透過戲外的角色對白來「過場」,是一種情緒的切換,也是劇情的註解,可以讓觀眾更加明瞭劇情,但也造成篇幅的冗長和過於直白,減少了讓觀眾意會的空間。

從2010年《白香蘭》開始,尚和與音樂家李哲藝跨界合作,此次邀請作曲家梁啟慧為本劇的主要唱段作曲與配樂,顯示尚和風格多變,不甘傳統的企圖。如劇中金喬覺與明香姬兩人深情對唱,使用重疊與交錯的演唱,透過如詩般的歌詞,考驗兩位演員演唱實力,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唱段。大量的新編唱曲,演唱難度很高,對歌仔戲演員來說是極大挑戰。唯一保留的傳統元素,只剩下周煌翔以傳統曲調為素材編腔的唱腔。

樂團編制採用中西合璧,拋下了歌仔戲文武場的原貌,使用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倍提琴、豎琴等西洋樂器,與笛、簫、二胡、琵琶、中阮等中國樂器,而西洋打擊樂器與中國大鼓、排鼓則取代了傳統武場,大量減少傳統樂師的即興空間,只聽見非歌仔戲樂師按部就班的演奏,明顯失去戲曲音樂的彈性。劇中使用了些許的鑼鼓經,如流水、馬腿、急急風等,但最後到了四擊頭給演員亮相,卻沒有將鑼鼓打在演員身上,顯示非戲曲音樂演奏家,無法精準掌握鑼鼓經的精隨。

編曲方面,跳脫傳統思維,大部分唱腔使用大量的彈撥與部分笛、簫取代「主胡」的職位,而武場也失去了「司鼓」的控場,對於習慣聽鼓點節奏的歌仔戲演員容易缺乏安全感,在情感上無法產生最佳詮釋。像是劇中飾演瞎子宏演唱【雜唸調】時,很明顯看出默契較為不佳的狀態。另外在【巫山風雲】曲調的編曲上,過於俏皮的木魚節奏,破壞此曲原有的樣貌,也讓情緒有所影響。在布袋和尚為金喬覺取名為「釋地藏」時,應是劇中的一大高潮,但此時演員情緒到位,音樂氛圍卻又缺少輔助,較為可惜。

整體來說,《情定化城寺》算是很成功跨界的劇目,不單單只有音樂有別於一般歌仔戲的呈現,戲劇手法更是結合舞台劇的方式,流動的舞臺、詩詞般的劇本、華麗的服裝、豐富的燈光與結合現代舞肢體的舞蹈設計,皆是跳脫傳統的表演內容,可見劇團的用心。期待揮別「禪風」作品的淬煉,尚和能夠開創製作出更高水準的劇目,使歌仔戲風格更多元豐富。

《情定化城寺》

演出|尚和歌仔戲劇團
時間|2017/02/04 19:1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
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6月
12
2025
或許因為有《鏢客》珠玉在前,才顯得《錦衣》略為遜色。然而以豫劇團創團七十年的歷程而言,《錦衣》與《鏢客》開啟了文戲以外的另一條新路徑,以共同宇宙建構了架空的武俠世界,各式武器的運用也相當多樣化、別開生面。
6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