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不帶猶豫地追求《戀愛的犀牛》
12月
02
2015
戀愛的犀牛(時藝多媒體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4次瀏覽
陳怡君(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

「愛情」是長久不衰的主題,因為它比任何其他感覺都還要掙扎而且善變,因為它可以使人墮落也可以使人積極,因為愛情,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也最脆弱的東西。孟京輝導演《戀愛的犀牛》首度來台,此劇在中國被譽為「年輕一代的愛情聖經」,可以想見的是其自1999年首演以來的受歡迎的程度,我自己也被貫徹整齣戲的陰鬱、紅色、盲目、固執與配樂「氧氣」強烈感染,久久依然迴盪不已。

極富文學性的大段台詞,透過男主角馬路(劉暢飾)沙啞的聲音娓娓道來,已在一開始就為整齣戲染上了一層神秘和溫柔,而女主角明明(毛雪雯飾)則是以一襲飄逸的白衫出場,舉手投足是嫵媚,但說起話來卻是堅強而偏執的,劇中「我愛你,你愛他」這樣的衝突一直變本加厲,直到最後馬路綁架了明明都不能解決,兩人以白布蒙著眼,象徵愛的盲目,並且交錯地傾訴:「也有很多次我想放棄了,但是它在我身體的某個地方留下了疼痛的感覺,一想到它會永遠在那隱隱作痛,一想到以後我看待一切的目光都會因那一點疼痛而變得了無生氣,我就怕了。愛他,是我做過最好的選擇。」除了宣告他們依然愛不到想愛的人,同時,也宣告了他們不打算放棄追求,在馬路和明明身上,我們始終看不到「妥協」的蛛絲馬跡。或許整齣戲所傳達的,這樣滿溢的固執和奮不顧身的愛就是最讓觀眾最牽掛的地方吧。因為我們都只是一般人,會在現實中苟且安樂、並且在失去愛的時候選擇忘記,但馬路選擇了我們不敢作的選擇──繼續痛苦下去……,他更像是一個我們所羨慕的影子,一個我們只敢羨慕而不敢成為的影子。

在主線之中穿插的是歌隊,帶出日常生活的種種荒謬,也中和了原本過多的情緒渲染,有牙刷推銷、戀愛訓練課、買彩券、大頭鬼夢境、評選給馬路治病的候選人,其中「世紀大鐘的建造和完工」是廖一梅編劇原著中小有份量,但在這次演出中被抽掉的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導演選擇微觀的聚焦在人們日常的荒謬現象,以肢體和畫面意象地表達許多庸庸碌碌的正常生活,擷取了日常的某些現象放大、展示在舞台上,在令觀眾發笑的背後,是我們清楚看見了所謂的「正常」其實是多麼的荒腔走板。

《戀愛的犀牛》定調為一齣悲劇,可是我們卻看到希望,我想沒有什麼比黑暗更能凸顯出光的溫度和明亮,就像沒有什麼比絕望和痛苦更能表達出愛情的美好。每個人都有明明的偏執,也有馬路的堅持,更有對於美好的嚮往以及奮不顧身的力量,只是我們冷靜太久了,犀牛徒拉最終還是沒有走進裝滿水果的籠子裡,去那個更舒適的動物園場館,到底是死亡比較好還是繼續待在那個離非洲草原很遠的地方比較好呢?我想,觀眾們肯定都有各自的答案了。

《戀愛的犀牛》

演出|中國國家話劇院
時間|2015/11/29 14:30
地點|華山文創園區Legacy傳音樂展演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談情」與「說愛」變成了全戲主軸,一切流於論述闡釋,宛若一封開展不完的情書,在華美辭藻的包裝下,表面悅耳動聽,實則空言空語。由此可說,語言不只宰制了行動,更是完全取代了行動。(吳政翰)
12月
09
2015
2015年的演出版本,抽離出文本以及人與人的關係,一切並沒有因為圖拉死去的「血腥」而充滿熱血,而是從孟京輝有意的冷眼旁觀中,迷失了對於愛情的信仰,殘酷卻又有幾分真實。(林立雄)
12月
02
201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