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已成往事《戀愛的犀牛》
12月
09
2015
戀愛的犀牛(時藝多媒體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74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戀愛的犀牛》是中國先鋒派導演孟京輝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從1999年至今加演不斷,陸續推出了許多不同版本、卡司。然而,這一齣曾經被奉為中國劇場的現代愛情經典,移至十五年過後的今日來看,愛情的課題是否歷久彌新,先鋒的精神是否仍然前衛?

舞台分作不同區塊,一區是床被,另一區是圍有欄杆的輸送帶平台,上方深處則是一大片半透明的塑膠布幕,整體看來,並未清楚指示時空背景。序幕,一位名叫明明的女人被綁在椅子上,被布條矇著眼,而一位名叫馬路的男人在一旁呼告對於明明的愛意,以及自已深陷苦戀而無可自拔的處境,因此在一開場即以清楚的意象,揭示了馬路的困境,亦揭示了愛情制約的本質。當外在時空因素降到了最低,兩人彷彿困鎖在同個中空的世界裡,全然繞著愛情打轉。

馬路單方求愛而得不到愛,明明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兩人分合不斷,關係始終單向女強男弱。過程中,馬路頌揚愛情的掙扎,歌詠愛情的寂寞,卻不見擺脫愛情負累的企圖,以致劇情發展下來,對於愛情的偏執已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甚像沈醉於此般痛苦中,甘之如飴。兩人生活著愛情,更像被愛情生活著。

全劇語言詩化,詩化了寂寞,詩化了哀傷,也詩化了苦痛。內容充滿自我表述,表述的不只對於愛情的憧憬,還有對於愛情的立場、渴望、感知,比重幾乎大過於兩人實質的愛情互動,漸漸地,當「談情」與「說愛」變成了全戲主軸,一切流於論述闡釋,句句辭溢乎情,字字長吁短嘆,宛若一封開展不完的情書,在華美辭藻的包裝下,濃情蜜意、海誓山盟如同宣傳標語,表面悅耳動聽,實則空言空語。由此可說,語言不只宰制了行動,更是完全取代了行動。

詩意瀰漫,虛無飄渺,視覺上流於符號的象徵語法,幾乎把戲給說死了。例如,藉由明明被布條矇起雙眼的綁架意象,直白地表示愛情的禁錮與盲目。相形之下,來往串場的歌隊,顯得活潑許多,身份多重,時或友人,時或愛情訓練所的成員,時或合唱之眾,說學逗唱,跌宕有致,載歌載舞,場景流動,與馬路、明明兩人黏膩的悲情拉開了對比。然而,全戲發展下來,形式逐漸主導,乍看視聽豐富多元,實則風格混雜,不僅顯得突兀,而且斷裂情境,不時出現潛意識般的具象。在寫實語境裏,人物寫實對話交談,但下一秒,如表現主義畫作般,將強烈情緒訴諸肢體動作,不斷起身、撲倒、起身又撲倒,或情感掙扎時,人物無來由地碰撞、拍打背景的半透明塑膠幕,又或馬路、明明兩人不停地奔跑在前幾場被當作桌球桌、跑步機的輸送帶平台上,搭配情感熾烈的背景音樂,看似雨中浪漫追逐,實際上鑿痕清楚,顯得刻意。當苦痛也成為一種展演,本質便不復存在,徒留視聽堆砌出來的形式效果。劇末,歌隊一排斜站,以悲壯的旋律,詠嘆兩人幾無層次的愛情,微風陣陣吹拂,背幕悠悠揚動,此般看來淒美無比的景象,因形式與內容之間的強度落差,而顯得尷尬且俗套。

《戀愛的犀牛》所刻劃的愛情悲劇,並非時代體制壓榨的產物,亦非兩性權力消長之糾葛,而是自始至終的自憐自悲。在虛飾情感、特重效果之下,愛情本身遂成了一種消費行為,諷刺,也貼合了,當今這個快速化、物質化、通眾化、資本化的年代,以戲裡世界呼應了戲外世界,彰顯了劇作時代精神。此劇的前衛,或許某種程度上,可見於實驗劇場與世俗課題的融合。然而,在收編世俗的同時,也被世俗收編;在形式與內容都皆成消費的同時,過去先鋒痕跡也漸被消磨。於是,這則愛情詩篇,如其所書寫的癡戀舊夢般,不過成了此般盛大饗宴中的一劑調味。

《戀愛的犀牛》

演出|中國國家話劇院
時間|2015/11/29 14:30
地點|華山文創園區Legacy傳音樂展演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2015年的演出版本,抽離出文本以及人與人的關係,一切並沒有因為圖拉死去的「血腥」而充滿熱血,而是從孟京輝有意的冷眼旁觀中,迷失了對於愛情的信仰,殘酷卻又有幾分真實。(林立雄)
12月
02
2015
在馬路和明明身上,我們始終看不到「妥協」的蛛絲馬跡。或許整齣戲所傳達的,這樣滿溢的固執和奮不顧身的愛就是最讓觀眾最牽掛的地方吧。 (陳怡君)
12月
02
201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