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世代的焦慮《XY事件簿》
3月
25
2019
XY事件簿(動件体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4次瀏覽
杜秀娟(專案評論人)

動見体劇團《XY事件簿》是編導王靖惇進駐臺中國家歌劇院期間的作品【1】,探討青春世代進入中年的存在焦慮。由學生上課場景開始,我們看到一個方程式:若X等於能力,Y等於努力,T等於時間,那麼(X+Y)x T似乎就是一個衡量個人達成目標與願望的工具。台下學生一個個舉手說出自己的夢想,有人要成為記者,有人要創業,有人要生一堆小孩等等。在變數是「這個世界得了癌症」的前提下,我們看到這群人為了夢想的經歷與付出的代價。

劇情環繞在一個想成為歌手的年輕人、一個努力工作的業務到計劃自行創業、一個研發虛擬遊戲的工程師、一個記者與出賣商業機密大老的身上。年輕歌手一路追夢,因走紅需要營造虛假形象,卻因作嘔於舞台,結束生涯;工程師因為家庭關係躲進虛擬世界,最終得於內心世界化解現實生活的創傷;專業的記者於夜間從事SM活動;退休大老為了孫輩的健康選擇公開事業的黑心手法,以爆料來換取SM的愉悅。這樣的組合提供了豐富的情節素材,尤其面對員工爭取權益的企業老闆,以多人操偶的手法處理,對於職場剝削文化作出強烈的批評。劇終,當生涯中輟的歌手登入虛擬遊戲,與欲創業的姊姊在無垠的空間中等待,眾人跳動,呈現出集體焦慮的景象。這個世代何去何從,並沒有答案(也不需要給出答案)。

導演運用肢體動作和音樂轉場,經常並置兩個場景,且互為滲透,這樣的手法使得舞台有著結構的完整性與流動性。音樂多取自西方古典樂,加上影像的精緻處理,有種菁英劇場的感覺。舞台設計也頗具特色,在傾斜的投影布幕下方,擺置著三個大小各異的三角椎體,切割出舞台調度的空間。幾何造型的錐體有著島的形象,呼應敘事線之一的海灘景;也似乎隱喻著「No man is an island」,也就是每個人都是整體的一部分,且互相牽連,這樣的詮釋也貼近本戲的主題。除了演員有一致的水準之外,在謝幕後另開一個結尾的橋段叫人眼睛一亮:在母親叨念家族關係時,眾人化身幽靈,年輕演員被眾人掛滿,具象了個體承擔的期盼與壓力。。

年輕人面對未來的焦慮是每個年代都會有的現象,而王靖惇以其細膩的想像描繪出所身處XY世代特有的風貌。因著諸多導演手法的設置,本作品結構完整,虛實交替,以美感來處理黑暗的議題,在詩意中不忘批評。因著四平八穩的結構看來,編導已具備充分的劇場素養【2】,也許再來可以冒險打破結構,或者跳脫結構進行更多的實驗。在這個作品中,我看到王靖惇的潛力與可能,他是個值得關注的新生代創作者。

註釋

1、關於創作過程,見〈王靖惇 從錯誤中淬煉出《XY事件簿》〉,見https://www.npac-ntt.org/nttPost?uid=125&pid=1343 (2019/3/20查詢)。

2、關於其劇場的專業訓練,見〈〈專訪〉王靖惇:「感覺」不是天賦,它是一種生命的累積〉,見https://vocus.cc/@antma/5aabe279fd89780001293503 (2019/3/19查詢)。

《XY事件簿》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9/03/16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XY事件簿》在議題設定上的深廣度已經出現了,而其所欲探索挖掘的問題與當下社會有迫切關係。我們期望主創團隊能夠在形式與結構上繼續調整,作品形式之強,以內容即是形式的方式說書,然而展演形式與內容議題之間如何表裡辯證,需要更多時間與思考繼續打磨。(許仁豪)
3月
25
2019
點眼藥水、抹綠油精製造眼淚的荒唐行徑,在觀眾看來笑點十足,卻從中刻劃了螢幕背後的辛酸,使得觀者反思:追求夢想的過程當中,真的能夠時保有純粹的意志嗎?(陳麗君)
12月
21
2018
更精確地說,是「無法成夢的世代」。《XY事件簿》再次點出了這個問題,隨著五月天的背景音樂作為主旋律下,即便社會是如此的險惡,逼著我們必須「無夢」,我們也不能放棄「造夢」的可能。(范綱塏)
12月
20
2018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