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世代的焦慮《XY事件簿》
3月
25
2019
XY事件簿(動件体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2次瀏覽
杜秀娟(專案評論人)

動見体劇團《XY事件簿》是編導王靖惇進駐臺中國家歌劇院期間的作品【1】,探討青春世代進入中年的存在焦慮。由學生上課場景開始,我們看到一個方程式:若X等於能力,Y等於努力,T等於時間,那麼(X+Y)x T似乎就是一個衡量個人達成目標與願望的工具。台下學生一個個舉手說出自己的夢想,有人要成為記者,有人要創業,有人要生一堆小孩等等。在變數是「這個世界得了癌症」的前提下,我們看到這群人為了夢想的經歷與付出的代價。

劇情環繞在一個想成為歌手的年輕人、一個努力工作的業務到計劃自行創業、一個研發虛擬遊戲的工程師、一個記者與出賣商業機密大老的身上。年輕歌手一路追夢,因走紅需要營造虛假形象,卻因作嘔於舞台,結束生涯;工程師因為家庭關係躲進虛擬世界,最終得於內心世界化解現實生活的創傷;專業的記者於夜間從事SM活動;退休大老為了孫輩的健康選擇公開事業的黑心手法,以爆料來換取SM的愉悅。這樣的組合提供了豐富的情節素材,尤其面對員工爭取權益的企業老闆,以多人操偶的手法處理,對於職場剝削文化作出強烈的批評。劇終,當生涯中輟的歌手登入虛擬遊戲,與欲創業的姊姊在無垠的空間中等待,眾人跳動,呈現出集體焦慮的景象。這個世代何去何從,並沒有答案(也不需要給出答案)。

導演運用肢體動作和音樂轉場,經常並置兩個場景,且互為滲透,這樣的手法使得舞台有著結構的完整性與流動性。音樂多取自西方古典樂,加上影像的精緻處理,有種菁英劇場的感覺。舞台設計也頗具特色,在傾斜的投影布幕下方,擺置著三個大小各異的三角椎體,切割出舞台調度的空間。幾何造型的錐體有著島的形象,呼應敘事線之一的海灘景;也似乎隱喻著「No man is an island」,也就是每個人都是整體的一部分,且互相牽連,這樣的詮釋也貼近本戲的主題。除了演員有一致的水準之外,在謝幕後另開一個結尾的橋段叫人眼睛一亮:在母親叨念家族關係時,眾人化身幽靈,年輕演員被眾人掛滿,具象了個體承擔的期盼與壓力。。

年輕人面對未來的焦慮是每個年代都會有的現象,而王靖惇以其細膩的想像描繪出所身處XY世代特有的風貌。因著諸多導演手法的設置,本作品結構完整,虛實交替,以美感來處理黑暗的議題,在詩意中不忘批評。因著四平八穩的結構看來,編導已具備充分的劇場素養【2】,也許再來可以冒險打破結構,或者跳脫結構進行更多的實驗。在這個作品中,我看到王靖惇的潛力與可能,他是個值得關注的新生代創作者。

註釋

1、關於創作過程,見〈王靖惇 從錯誤中淬煉出《XY事件簿》〉,見https://www.npac-ntt.org/nttPost?uid=125&pid=1343 (2019/3/20查詢)。

2、關於其劇場的專業訓練,見〈〈專訪〉王靖惇:「感覺」不是天賦,它是一種生命的累積〉,見https://vocus.cc/@antma/5aabe279fd89780001293503 (2019/3/19查詢)。

《XY事件簿》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9/03/16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XY事件簿》在議題設定上的深廣度已經出現了,而其所欲探索挖掘的問題與當下社會有迫切關係。我們期望主創團隊能夠在形式與結構上繼續調整,作品形式之強,以內容即是形式的方式說書,然而展演形式與內容議題之間如何表裡辯證,需要更多時間與思考繼續打磨。(許仁豪)
3月
25
2019
點眼藥水、抹綠油精製造眼淚的荒唐行徑,在觀眾看來笑點十足,卻從中刻劃了螢幕背後的辛酸,使得觀者反思:追求夢想的過程當中,真的能夠時保有純粹的意志嗎?(陳麗君)
12月
21
2018
更精確地說,是「無法成夢的世代」。《XY事件簿》再次點出了這個問題,隨著五月天的背景音樂作為主旋律下,即便社會是如此的險惡,逼著我們必須「無夢」,我們也不能放棄「造夢」的可能。(范綱塏)
12月
20
2018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