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黯淡,沒有黑夜《Taipei by Night》
10月
12
2011
Taipei by Night (台原偶戲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2次瀏覽
謝東寧

專注於劇場美學的探索,是台原偶戲團的一大特色,以「偶」為基礎的表演,延伸的觸角卻無所不包,不分是傳統或現代,無論是光影、肢體、音樂或戲劇,大膽的嘗試,往往為觀眾帶來新體驗。而這種多元混雜的跨界融合形式,也相當能夠反應出屬於台灣的當代文化特色。

此次的新製作《Taipei by Night》,用說書人、杖頭偶、操偶演員、影像及音樂、光影的繁複技法,在一個不斷旋轉的立體箱子舞台上,上演一個發生於台北的黑色偵探故事。有趣的是,本戲的編劇是熱愛台灣文化的荷蘭博士羅斌,導演由伍姍姍和美國副教授克林頓共同擔任,這組大部份是外國人編導的故事架構,原本可以像好萊塢黑色電影Film noir,或者冷硬派Hard-boiled推理小說的冷嘲熱諷、淋漓暢快,可惜其對於台北城市欲言(寓言)又止的退縮,反而造成整體演出的有氣無力。

故事是關於一個在台北開夜班計程車的司機,某日捲入一起酒女乘客之死的意外,無端闖入了由黑道份子、政客、電視台、警探、女記者交織,一個在城市暗處角力的真實世界。這種再通俗不過的故事,在刻意從頭到尾的輕鬆爵士背景音樂中,導演顯然也不想觀眾過於投入故事,而目標應該指向故事之外,關於我們身處的真實台北之反思。

問題是故事內的問題一切輕易圓滿解決,小人物救回被綁架的女兒、政客繼續當選立委、女記者和警探成為情侶、黑道只是被揍了一頓,尾聲說書人回到開場,繼續喜愛這個生氣蓬勃的城市,如此這般的快樂結局,跟毫無力道的批判,等於反將了自己一軍,是不是反而誤說成,黑道、不肖政客、狗仔媒體,也間接提供了這個城市的活力?

所以起碼在劇本上,不敢深入核心的避重就輕,反而讓外國編導想(可以)提出的問題,給輕易逃走。

然後在形式上也有過於紛亂雜踏之嫌,譬如缺乏適當的場景剪裁(及善用每一次的場景空間),造成過多的轉場(轉動箱子舞台),讓故事的流動經常中斷,人物情緒無法連貫。更大的問題是,操偶人和杖頭偶之間,還沒找到妥善的形式連結,譬如有限的臉部表情,未能適當結合更有利發揮的肢體表情;同時操偶人和舞台空間的關係,也還有可加強之處。不過扮演說書人的陳家逵,一人配音所有角色(傳統布袋戲形式),並且隨時進出說書人與劇中角色的演出,穩健且相當精采。

原本《Taipei by Night》中的Night,在光影人偶及偵探情節的演出中,有著可以延伸關於形式的黑夜台北故事、黑色電影情節、黑白光影、黑色幽默,及文本指向的人性、城市、社會黑暗面之隱喻,可惜就是少了深入核心的力道,與更精確熟練的編排,讓這些好素材,頓時也黯淡了起來。

《Taipei by Night》

演出|台原偶戲團
時間|2011/10/09 19:30
地點|台北市電影主題公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