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自我的《2022承功—新秀舞臺》:《國士無雙》、《小霸王大戰太史慈》
12月
05
2022
《國士無雙》(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提供/攝影黃德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30次瀏覽

口傳心授的青春韓信

明華園天字戲劇團(以下簡稱天字團)在2022年「承功—新秀舞台」推出的戲碼《國士無雙》,是講述歷史人物韓信的故事,主推新秀是劇團新生代演員,也是當家小生陳昭香的女兒吳奕萱。

天字團的《國士無雙》於2014年在高雄春天藝術節首演,是由楊杏枝編劇、劉建幗執導的創作公演戲,當年由陳昭香主演韓信;2022年再推出傳承版,則由陳昭香與吳奕萱共演韓信一角。此回為了在「2022承功—新秀舞台」演出,需濃縮成約五十分鐘的版本,則再委由許栢昂剪裁編排後上演。為了將主戲集中在韓信的表現橋段,又要使觀眾能夠明白劇情,許栢昂保留了歌仔戲的幾段主戲,中間使用小兵以京劇道白的方式來串接劇情,也不失為一個完整好看的小戲。


《國士無雙》(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提供/攝影黃德豪)

回看吳奕萱的學戲歷程,雖是出身戲劇世家,但是在大學之後才接觸、習演歌仔戲,跟隨天字團在外臺與室內公演演出,身上累積的表演技藝是直面觀眾、在職業戲班的舞台上「湠(thuànn)出來」的。相較於在戲曲學院坐科的學生,吳奕萱吸納了職業戲班的生命力,在表演上更顯自由,也相對具備唱念與語言運用的優勢;不是科班生,自然在武戲的功底上較為缺乏,或許因為如此,特別選在「承功」這樣的場合,以小規模公演的方式,透過排練《國士無雙》來增加吳奕萱武戲的演出功力。吳奕萱的韓信表現頗為稱職,口條清晰、聲音飽滿,武戲表現也有法有度,穩穩地演繹了編導筆下的韓信故事。

天字團在推出「承功新秀—吳奕萱」時,主要宣告的內容當然是「承」陳昭香之「功」。吳奕萱長年跟著陳昭香共同演出,表演上具備陳昭香的風格已是必然,縱然韓信是陳昭香演過的角色,但排練過程更似與編導一起經歷再創作的歷程,這也不免使人反思,這是否是「承功」最好的模式?又,是否是最能彰顯吳奕萱個人特長的方式?


《國士無雙》(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提供/攝影黃德豪)

歌仔戲演員在「演員中心」的年代,身兼編導演,要能即興唱念道白、行腔做韻,隨著時代改變,雖然已逐漸編導演分工,但道白與做韻的能力,還是相當程度反映著演員的功底與實力。不可諱言這些能力正日漸凋零中,但因為語言及書寫上的諸多限制,其實演員對演員的口傳心授,才正是最佳的傳承方式。而很難得的,陳昭香、吳奕萱具備著這樣的機會,相較於挑選一個與當代編導共同創造的公演角色,是否可以思考用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執行「承功」,或許更能夠將陳昭香的「功」完整傳承,也更能彰顯吳奕萱這樣背景的新秀獨特的表演特質。


對打扎實的小霸王和太史慈,卻難顯游刃有餘

一心戲劇團(以下簡稱一心)在2022年「承功—新秀舞台」則推出《小霸王大戰太史慈》,由老團長孫榮輝口述、孫富叡執筆撰本,是委請京劇武生劉光桐編排的長靠武生戲。主推的新秀是畢業於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的一心戲劇團團員林冠妃(飾演小霸王孫策)、柯進龍(飾演太史慈)。


《小霸王力戰太史慈》(一心戲劇團提供)

林冠妃與柯進龍都是戲曲學院歌仔戲科的畢業生,與一心有長達十幾年的合作。雖然戲曲學院的課程中的確有身段坐科的訓練,但歌仔戲科並沒有特別分科訓練武生,二人在畢業後的演出生涯也非專攻武戲,演出《小霸王大戰太史慈》這樣的武戲顯非易事;不僅扎靠,尚須變換各種武器、打各種套路,除了換場時偶有其他小角色的串場戲,兩人幾乎打了整整五十分鐘,精神上值得先給予一個喝采與肯定。

林冠妃和柯進龍在一心其實都有過表現不錯的演出,在今年度甫演過的新編戲《是誰刣死馬文才》中,林冠妃演出梁山伯,唱念表現不俗,文戲的表演已然相當穩健。但在《小霸王大戰太史慈》整場戲中,除了出場自報家門以及少少幾首唱之外,全劇的重點都在「武打」,觀眾自然也只能將觀演聚焦在二人的武打上。雖說看得出一段一段都是編排扎實的武戲,二人也稱職地完成一段段不同武器的對打,但轉身翻身、提槍花等偶有小失誤,武打套路節奏平均,看起來較顯負擔,全場武戲的確較無游刃有餘感。


《小霸王力戰太史慈》(一心戲劇團提供)

歌仔戲曾流傳著「文戲金、武戲土」的諺語,這樣的說法並非要貶低武戲,而是要闡明「武戲」仍是「戲」,觀眾既然是看戲,那麼武打中能完成「戲」才是完整的武戲表現;同時也帶有「武戲的演出生命是很受局限的,就像運動員一樣,無法僅靠武打長久」的內在意涵。回過頭來思考這段「承功」的演出,京劇老師的認真編排或許會帶給演員成長,但演員的背景一非坐科武生、二非長年武打,恐怕也非可速成,在武戲尚無法輕鬆駕馭的階段,要掌握「戲」,卻又是談何容易呢?


第六回的「承功」之路

「承功—新秀舞台」核心的精神應該是期望「以戲帶功」,讓新秀演員們傳承師父之功,透過同台競演,表現各自的演出風采。藝師們的專長是演出並非教學,有時候會認為把學生交給專業的老師,學生能夠學到更多,反而忘記了思考凝鍊自身精華傳承的可行性;而怎麼樣的傳承結果對新秀來說最好?這個問題自然也是見仁見智,但既是一個傳承習藝的機會,又是一個宛如擂台賽的競演舞台,如何挑選劇目才能兼顧習與演,恐怕也是一門值得思考的藝術。

《國士無雙》

演出|明華園天字戲劇團
時間|2022/11/04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小霸王大戰太史慈》

演出|一心戲劇團
時間|2022/11/1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