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自我的《2022承功—新秀舞臺》:《國士無雙》、《小霸王大戰太史慈》
12月
05
2022
《國士無雙》(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提供/攝影黃德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79次瀏覽

口傳心授的青春韓信

明華園天字戲劇團(以下簡稱天字團)在2022年「承功—新秀舞台」推出的戲碼《國士無雙》,是講述歷史人物韓信的故事,主推新秀是劇團新生代演員,也是當家小生陳昭香的女兒吳奕萱。

天字團的《國士無雙》於2014年在高雄春天藝術節首演,是由楊杏枝編劇、劉建幗執導的創作公演戲,當年由陳昭香主演韓信;2022年再推出傳承版,則由陳昭香與吳奕萱共演韓信一角。此回為了在「2022承功—新秀舞台」演出,需濃縮成約五十分鐘的版本,則再委由許栢昂剪裁編排後上演。為了將主戲集中在韓信的表現橋段,又要使觀眾能夠明白劇情,許栢昂保留了歌仔戲的幾段主戲,中間使用小兵以京劇道白的方式來串接劇情,也不失為一個完整好看的小戲。


《國士無雙》(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提供/攝影黃德豪)

回看吳奕萱的學戲歷程,雖是出身戲劇世家,但是在大學之後才接觸、習演歌仔戲,跟隨天字團在外臺與室內公演演出,身上累積的表演技藝是直面觀眾、在職業戲班的舞台上「湠(thuànn)出來」的。相較於在戲曲學院坐科的學生,吳奕萱吸納了職業戲班的生命力,在表演上更顯自由,也相對具備唱念與語言運用的優勢;不是科班生,自然在武戲的功底上較為缺乏,或許因為如此,特別選在「承功」這樣的場合,以小規模公演的方式,透過排練《國士無雙》來增加吳奕萱武戲的演出功力。吳奕萱的韓信表現頗為稱職,口條清晰、聲音飽滿,武戲表現也有法有度,穩穩地演繹了編導筆下的韓信故事。

天字團在推出「承功新秀—吳奕萱」時,主要宣告的內容當然是「承」陳昭香之「功」。吳奕萱長年跟著陳昭香共同演出,表演上具備陳昭香的風格已是必然,縱然韓信是陳昭香演過的角色,但排練過程更似與編導一起經歷再創作的歷程,這也不免使人反思,這是否是「承功」最好的模式?又,是否是最能彰顯吳奕萱個人特長的方式?


《國士無雙》(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提供/攝影黃德豪)

歌仔戲演員在「演員中心」的年代,身兼編導演,要能即興唱念道白、行腔做韻,隨著時代改變,雖然已逐漸編導演分工,但道白與做韻的能力,還是相當程度反映著演員的功底與實力。不可諱言這些能力正日漸凋零中,但因為語言及書寫上的諸多限制,其實演員對演員的口傳心授,才正是最佳的傳承方式。而很難得的,陳昭香、吳奕萱具備著這樣的機會,相較於挑選一個與當代編導共同創造的公演角色,是否可以思考用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執行「承功」,或許更能夠將陳昭香的「功」完整傳承,也更能彰顯吳奕萱這樣背景的新秀獨特的表演特質。


對打扎實的小霸王和太史慈,卻難顯游刃有餘

一心戲劇團(以下簡稱一心)在2022年「承功—新秀舞台」則推出《小霸王大戰太史慈》,由老團長孫榮輝口述、孫富叡執筆撰本,是委請京劇武生劉光桐編排的長靠武生戲。主推的新秀是畢業於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的一心戲劇團團員林冠妃(飾演小霸王孫策)、柯進龍(飾演太史慈)。


《小霸王力戰太史慈》(一心戲劇團提供)

林冠妃與柯進龍都是戲曲學院歌仔戲科的畢業生,與一心有長達十幾年的合作。雖然戲曲學院的課程中的確有身段坐科的訓練,但歌仔戲科並沒有特別分科訓練武生,二人在畢業後的演出生涯也非專攻武戲,演出《小霸王大戰太史慈》這樣的武戲顯非易事;不僅扎靠,尚須變換各種武器、打各種套路,除了換場時偶有其他小角色的串場戲,兩人幾乎打了整整五十分鐘,精神上值得先給予一個喝采與肯定。

林冠妃和柯進龍在一心其實都有過表現不錯的演出,在今年度甫演過的新編戲《是誰刣死馬文才》中,林冠妃演出梁山伯,唱念表現不俗,文戲的表演已然相當穩健。但在《小霸王大戰太史慈》整場戲中,除了出場自報家門以及少少幾首唱之外,全劇的重點都在「武打」,觀眾自然也只能將觀演聚焦在二人的武打上。雖說看得出一段一段都是編排扎實的武戲,二人也稱職地完成一段段不同武器的對打,但轉身翻身、提槍花等偶有小失誤,武打套路節奏平均,看起來較顯負擔,全場武戲的確較無游刃有餘感。


《小霸王力戰太史慈》(一心戲劇團提供)

歌仔戲曾流傳著「文戲金、武戲土」的諺語,這樣的說法並非要貶低武戲,而是要闡明「武戲」仍是「戲」,觀眾既然是看戲,那麼武打中能完成「戲」才是完整的武戲表現;同時也帶有「武戲的演出生命是很受局限的,就像運動員一樣,無法僅靠武打長久」的內在意涵。回過頭來思考這段「承功」的演出,京劇老師的認真編排或許會帶給演員成長,但演員的背景一非坐科武生、二非長年武打,恐怕也非可速成,在武戲尚無法輕鬆駕馭的階段,要掌握「戲」,卻又是談何容易呢?


第六回的「承功」之路

「承功—新秀舞台」核心的精神應該是期望「以戲帶功」,讓新秀演員們傳承師父之功,透過同台競演,表現各自的演出風采。藝師們的專長是演出並非教學,有時候會認為把學生交給專業的老師,學生能夠學到更多,反而忘記了思考凝鍊自身精華傳承的可行性;而怎麼樣的傳承結果對新秀來說最好?這個問題自然也是見仁見智,但既是一個傳承習藝的機會,又是一個宛如擂台賽的競演舞台,如何挑選劇目才能兼顧習與演,恐怕也是一門值得思考的藝術。

《小霸王大戰太史慈》

演出|一心戲劇團
時間|2022/11/1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國士無雙》

演出|明華園天字戲劇團
時間|2022/11/04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