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聲音,玩科技《Gala Concert─遇見國際人聲樂團》
10月
29
2013
Gala Concert─遇見國際人聲樂團(台北合唱音樂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1次瀏覽
洪思行(特約評論)

今年台灣合唱音樂中心(Taiwan Choral Music Center, TCMC) 舉辦的台灣國際重唱藝術節,一如過往,除了有合唱比賽,還會邀請外國的阿卡貝拉組合來台灣表演,並先安排一場gala concert,讓他們一起跟樂迷見面,然後各自進行巡迴音樂會。

今年請來的外隊同是來自丹麥,分別是Basix和Postyr Project。這場於10月14日在中山堂舉行的gala concert,上半場出場的是全男班六人組合 Basix(他們還特意改了一個中文名:悲喜),他們在1995年成立,儘管組員不是全職演唱,但無礙他們的水準,摘下多個國際獎項。今年他們的演出有100場之多,其中三成是學校演出,可見他們非常活躍。

Basix的音樂類型多變,由流行、爵士、搖滾,到R & B和世界音樂,都難不倒他們。他們在台上活力十足,感染力非常強,甫一開始的”Australian Spring”已立刻帶起氣氛,令觀眾蠢蠢欲動。大概因為只有半場表演時間,到了第二首”Englishman in New York”,Basix便與觀眾玩互動(通常這環節會在後段出現),要求觀眾跟他們合唱。觀眾也很快進入狀態,反應非常快,沒有出現「台上給指示、台下無反應」的尷尬場面(大概是因為台灣觀眾熟悉阿卡貝拉音樂會)。

接著Basix帶給觀眾兩個驚喜,第一個是改編關漢卿的古詞《一枝花‧不伏老》,更用國語演唱。雖然身為老外,他們的發音還不錯,更難得是這首歌捕捉到詞中的神韻和中文的節奏,活用三連音句型,令歌曲琅琅上口。第二個驚喜是,除了古詞,他們還改編戴佩妮的〈勢在必行〉,並製作錄像放於網路上,據聞連原唱者都讚好。

他們的最後一首歌是Robbie Williams 的”Angels”,相對之前熱鬧、情緒高漲的選曲,這算是屬於靜的歌。話雖如此,這首歌的編曲設計極好,層層推進,慢慢地帶起氣氛,主音唱至激動處更跪下來。而一直在後方的男低音雙手各執一個咪高峰,分別用來唱低音和唱人聲敲擊,十分便捷。

中場過後本應是由此前比賽的優勝隊表演,但由於該隊有人病倒無法表演,所以由Tobias Hug取代。Tobias來頭不小,曾是The Swingle Singers的一員,現在到世界各地教學。他的一人表演,集合了Bobby McFerrin的”Thinkin’ about your body” 的片段、泛音、dubstep,又教觀眾用國語玩人聲敲擊,確是包羅萬有。

接著出場的Postyr Project,成立於2010年,雖然組隊時間不算長,但組員多來自同一隊合唱團Vocal Line,所以默契不成問題。Postyr Project的最大特色,是運用電腦製造不同的效果來配合演出。這樣大量運用科技來演唱,在阿卡貝拉界來說還算新鮮,就筆者所知,同類型的組合有美國的Arora(前Sonos) 和法國的Les Grandes Gueules。

Postyr Project的現場演唱可說是疑幻疑真,這不是指他們的曲風,而是利用電腦效果,他們能做出無窮的變化,例如製造不同的聲效、用 loop station去重覆自己的聲音,觀眾有時根本弄不清楚自己聽到的,是否就是台上正在演唱的聲音,也不知道聲音從哪裡來。

相比Basix,Postyr Project的舞台表現較輕鬆,他們甚至在台上放置兩張沙發,組員隨時都可以坐下。然而,從一日後的大師班得知,其實他們是忙得很,除了演唱,他們還要自行控制耳機的聲量,又要聆聽著其他聲部(包括現場的聲音和電子再製造出來的聲音)。

雖然是以玩科技聞名,但Postyr Project的表演曲目仍保留一般無電子效果的歌曲,其中包括改編歐陽修的《蝶戀花》,讓觀眾欣賞到他們扎實的唱功、緊密的和聲合唱、力度一致的歌唱,非常感人,亦說明他們不只是依靠科技表演,而是真材實料的。

能在一場音樂會中,欣賞到兩隊頂級而風格迥異的阿卡貝拉組合,絕對是樂迷之福。而且不只是台灣歌迷,一些來自新加坡和香港的阿卡人也慕名而來,可見Basix和Postyr Project的吸引力有多大。

《Gala Concert─遇見國際人聲樂團》

演出|Basix、Postyr Project(丹麥人聲樂團)
時間|2013/10/14 19:30
地點|台北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