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於形體之外的自由《Spur/溯形》
12月
04
2017
溯形/Spur(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7次瀏覽
石志如(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溯形/Spur》是我想要用音樂的質地和動作的質地來尋找一個新的舞蹈語言。...它的形貌可能是無語、寂靜又繁複,並釋出詩意般的精神。它像是一條錯綜複雜的細胞,不停地,因為形象的激發而重生。它是個多變的生命象徵,尋找流失的記憶。——孫尚綺

臺灣對於這位長年在歐洲發展的編舞家孫尚綺已不陌生,他在臺灣的最近一次演出,是今年八月在北美館《社交場》的《透明》。這場進駐美術館計畫,因提出對於人類傳遞訊息,與溝通之符號意義建構之叩問,從劇場意義走向展覽意義而引起大眾廣泛的關注。這次《Spur/溯形》孫尚綺又顛覆過去大家對他的作品印象,他拋去多媒體、物件、語言、敘事等媒介,與柏林新音樂室內樂團(KNM)合作,以當代作曲家貝艾特.福瑞(Beat Furrer)的兩首作品《大提琴獨奏曲》(1999)與《Phasma》(2002)作為他這次的創作主體。《Spur/溯形》將福瑞的兩首音樂結合成一個完整的舞蹈作品,孫尚綺僅利用四位舞者,一位大提琴家與一位鋼琴家,從舞蹈創作手法與表現形式來看,孫尚綺明顯導向在空的場域裡,展現他與樂音對話後的舞蹈哲思。

一開場台灣女舞者鄞延安在寂靜中,以乾淨利落的動作,緩慢凝聚來自身體的能量,左下舞台的大提琴家Riemke,以撥弦與彈弦的跳躍交錯方式,揭開《大提琴獨奏曲》,鄞延安配合音樂由緩至急,從局部關節啟動,末梢肢節牽引脊椎,再到頭部呈現反方向拉扯,同時透過音符的彈撥,順勢將動力向外釋放。此時Riemke時而滑弦劃破音聽的寂靜產生弓弦的緊張,時而撩撥拍打音箱產生趣味的跳脫節奏,其他三位舞者(Falcón、Pita與Sutherland)逐漸加入這充滿遊戲的空間。

孫尚綺透過倆倆對峙、嬉鬧,又或三人或四人的群舞,從空間畫面呈現凝聚、擴散,再從舞者間不時透露出趣味的眼神,在彼此放鬆的態度,讓肢體悠遊於充滿破碎的聲響。舞段片刻,Riemke開始加入短促或延長的氣聲,三者音色頓時在劇場產生各自表述,卻又相互依賴堆疊出相異的個性。福瑞的《大提琴獨奏曲》樂音本身少了旋律,卻多了撞擊,使其音樂充滿竄動的焦慮不安與獨特性格的多重性,在緊密編織、疊置而出的音律節奏下,孫尚綺巧妙地以看似即興,又讓動作緊密地接縫,串聯起肢體態度的關係、呼吸與力量張度。

做為觀者,在孫尚綺營造出視覺與聽覺逐漸飽滿之時,也逐漸體悟出樂舞在相互撞擊後,產生了如宇宙量子的不定性與未知關係。它們看似彼此共乘相互呼應,卻又看似彼此自由,在強調和諧的社會中反叛了規律,走向無限自由度可能。在過渡至《Phasma》的舞段中,舞者們收起收放自如的身體,四人帶著幽默的趣味,自創符號,開始玩起模仿的默契遊戲,一輪又一輪,直到鋼琴家Gutschmidt以強而力的方式反覆地壓彈鋼琴,重低音的沈重聲與偶然的高音,將舞者引入另一層的關係上。

《Phasma》音域廣泛,力度也驚人,它的生命力幾乎主導了下半場的氛圍,《Phasma》隨時打破自己營造的音律,同時也讓孫尚綺的舞蹈動作開始由遊戲序列中脫序。這段舞蹈,孫尚綺讓舞者們的動作開始加速,並且似乎帶點隱而不彰的情感在肢體快速移動與拼貼中,讓這種隱隱的溫度透過舞蹈意象擴散至劇場空間,同時銜接了上一段已鋪陳的自由度。《Spur/溯形》的主體,在一次次的重組、衍生、繁複、打破、重組、再打破的過程中,孫尚綺的舞蹈哲學也明朗而出。

文末,筆者觀察孫尚綺這幾年在台灣已發表的製作,從《屬輩》混雜搖滾與動物性之探索、到《早餐時刻》即時投影的真假劇場探索、至純舞蹈肢體探索的《浮動》,直至今年的《透明》對溝通符號的提問,以及這次透過與音樂對話的《Spur/溯形》找尋舞蹈身體的新可能等,孫尚綺的創作一直處於以多變的劇場形式探索舞蹈意義的本質。從這次的展演中,筆者看見孫尚綺的舞蹈企圖心,是建構在舞蹈自由度的可能性探索,相信在未來,他會一步步地揭示他心中的舞蹈輿圖。

《Spur/溯形》

演出|崎動力舞蹈劇場
時間|2017/11/26 14:30-15: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