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於形體之外的自由《Spur/溯形》
12月
04
2017
溯形/Spur(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9次瀏覽
石志如(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溯形/Spur》是我想要用音樂的質地和動作的質地來尋找一個新的舞蹈語言。...它的形貌可能是無語、寂靜又繁複,並釋出詩意般的精神。它像是一條錯綜複雜的細胞,不停地,因為形象的激發而重生。它是個多變的生命象徵,尋找流失的記憶。——孫尚綺

臺灣對於這位長年在歐洲發展的編舞家孫尚綺已不陌生,他在臺灣的最近一次演出,是今年八月在北美館《社交場》的《透明》。這場進駐美術館計畫,因提出對於人類傳遞訊息,與溝通之符號意義建構之叩問,從劇場意義走向展覽意義而引起大眾廣泛的關注。這次《Spur/溯形》孫尚綺又顛覆過去大家對他的作品印象,他拋去多媒體、物件、語言、敘事等媒介,與柏林新音樂室內樂團(KNM)合作,以當代作曲家貝艾特.福瑞(Beat Furrer)的兩首作品《大提琴獨奏曲》(1999)與《Phasma》(2002)作為他這次的創作主體。《Spur/溯形》將福瑞的兩首音樂結合成一個完整的舞蹈作品,孫尚綺僅利用四位舞者,一位大提琴家與一位鋼琴家,從舞蹈創作手法與表現形式來看,孫尚綺明顯導向在空的場域裡,展現他與樂音對話後的舞蹈哲思。

一開場台灣女舞者鄞延安在寂靜中,以乾淨利落的動作,緩慢凝聚來自身體的能量,左下舞台的大提琴家Riemke,以撥弦與彈弦的跳躍交錯方式,揭開《大提琴獨奏曲》,鄞延安配合音樂由緩至急,從局部關節啟動,末梢肢節牽引脊椎,再到頭部呈現反方向拉扯,同時透過音符的彈撥,順勢將動力向外釋放。此時Riemke時而滑弦劃破音聽的寂靜產生弓弦的緊張,時而撩撥拍打音箱產生趣味的跳脫節奏,其他三位舞者(Falcón、Pita與Sutherland)逐漸加入這充滿遊戲的空間。

孫尚綺透過倆倆對峙、嬉鬧,又或三人或四人的群舞,從空間畫面呈現凝聚、擴散,再從舞者間不時透露出趣味的眼神,在彼此放鬆的態度,讓肢體悠遊於充滿破碎的聲響。舞段片刻,Riemke開始加入短促或延長的氣聲,三者音色頓時在劇場產生各自表述,卻又相互依賴堆疊出相異的個性。福瑞的《大提琴獨奏曲》樂音本身少了旋律,卻多了撞擊,使其音樂充滿竄動的焦慮不安與獨特性格的多重性,在緊密編織、疊置而出的音律節奏下,孫尚綺巧妙地以看似即興,又讓動作緊密地接縫,串聯起肢體態度的關係、呼吸與力量張度。

做為觀者,在孫尚綺營造出視覺與聽覺逐漸飽滿之時,也逐漸體悟出樂舞在相互撞擊後,產生了如宇宙量子的不定性與未知關係。它們看似彼此共乘相互呼應,卻又看似彼此自由,在強調和諧的社會中反叛了規律,走向無限自由度可能。在過渡至《Phasma》的舞段中,舞者們收起收放自如的身體,四人帶著幽默的趣味,自創符號,開始玩起模仿的默契遊戲,一輪又一輪,直到鋼琴家Gutschmidt以強而力的方式反覆地壓彈鋼琴,重低音的沈重聲與偶然的高音,將舞者引入另一層的關係上。

《Phasma》音域廣泛,力度也驚人,它的生命力幾乎主導了下半場的氛圍,《Phasma》隨時打破自己營造的音律,同時也讓孫尚綺的舞蹈動作開始由遊戲序列中脫序。這段舞蹈,孫尚綺讓舞者們的動作開始加速,並且似乎帶點隱而不彰的情感在肢體快速移動與拼貼中,讓這種隱隱的溫度透過舞蹈意象擴散至劇場空間,同時銜接了上一段已鋪陳的自由度。《Spur/溯形》的主體,在一次次的重組、衍生、繁複、打破、重組、再打破的過程中,孫尚綺的舞蹈哲學也明朗而出。

文末,筆者觀察孫尚綺這幾年在台灣已發表的製作,從《屬輩》混雜搖滾與動物性之探索、到《早餐時刻》即時投影的真假劇場探索、至純舞蹈肢體探索的《浮動》,直至今年的《透明》對溝通符號的提問,以及這次透過與音樂對話的《Spur/溯形》找尋舞蹈身體的新可能等,孫尚綺的創作一直處於以多變的劇場形式探索舞蹈意義的本質。從這次的展演中,筆者看見孫尚綺的舞蹈企圖心,是建構在舞蹈自由度的可能性探索,相信在未來,他會一步步地揭示他心中的舞蹈輿圖。

《Spur/溯形》

演出|崎動力舞蹈劇場
時間|2017/11/26 14:30-15: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