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帶點隱而不彰的情感在肢體快速移動與拼貼中,透過舞蹈意象擴散至劇場空間,同時銜接了上一段已鋪陳的自由度。在一次次的重組、衍生、繁複、打破、重組、再打破的過程中,孫尚綺的舞蹈哲學也明朗而出。(石志如)
12月
04
2017
《透明》呈現出「表述」是一種洗滌過程。身體的語言性也是一樣。最末段表演者集體脫去外衣之橋段,或許可以象徵褪去多餘的社會包裝,將所有隱晦的訊息減到最低,直搗皮膚接收溫度、重量、信任等形式,宣示身體的純淨與真實。(石志如)
8月
24
2017
拓樸學關注著連續性,同時其中得以展開的異質空間。引人注意的因此更是《浮.動》的作品表面如何在從中切割「破壞」的裂口上,拉出另一意識或其慾望的環帶。(李時雍)
3月
15
2013
聲音與燈光兩者以正交的方式分別在聽覺與視覺上創造了慾望與世界,所以讓觀眾在安排舞者行動序列的意義時,既不缺乏動機上的能量來源,也不怕沒有來自(作為視域界限的)世界的持續性與穩定性。(王柏偉)
3月
13
2013
從清晨甦醒到早餐開始,在餐桌上展露情慾。一開始三人臉部接觸,更進一步身體觸碰,最後的三人交疊。舞作多運用手部、臉部、肢體集中在上半身,全都在餐桌上展露無疑。沒有艱深的舞蹈技巧,卻能靠著每個細胞、肌肉,在狹隘的鏡頭裡呈現最精確的理念。(黃宛茹)
9月
10
2012
《早》情節建構的方法是以日常生活行為,演變成誇張變形肢體,過程中不時顯露出暗示性的象徵動作,而舞者與舞者肢體的纏繞、拉扯、抬舉,形同對話般的交流關係,再配合即時影像的切換形成了完整的敘事,創造出如:依附、吞噬、操控、占有等意圖。(孫元城)
8月
20
2012
《早餐時刻》採用現場即演、即拍、即播的新型演出形式,編作者稱之為「舞蹈電影劇場」。它與一般「舞蹈/影像跨界合作」作品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並不是為了舞蹈的需要而加入影像,而是反客為主,整個舞蹈的編作,是為了服務影像而存在。(陳品秀)
8月
14
2012
這支「舞蹈」作品早已脫離欣賞舞技的範疇,而在解讀概念如何在肢體、空間、影像等綜合形式中被運用呈顯。舞台走位與鏡位執掌之間的流暢切換,以及光與現場提琴手細膩的節奏和鳴,呈現出一股不俗的詩意;毫無疑問地,這支作品提出的「觀看」並非陳腔濫調及模組化的觀看,而是一種獨特而主觀的觀看方式。(林乃文)
8月
14
2012
編舞家理所當然地將「影像」納入現場舞蹈的延續,而忽略了現場影像拍攝並同步投射,所延伸的種種型式上的可能碰撞,譬如拍攝者與被拍攝者(觀看/被觀看),現場與影像(真實/虛擬),舞者、影像與現場觀眾(真實/再製/目睹真實的再製),符號的繁衍與變異等等。(謝東寧)
8月
13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