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灌育之於國境之南《2014 身體密碼 II 跨域舞展─ 行動數據 》
8月
29
2014
2014身體密碼(屏東縣文化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4次瀏覽
戴君安(特約評論人)

「2014 身體密碼Ⅱ‧跨域舞展─行動數據」是屏東縣政府主辦的新銳編創工作坊的成果展,這個活動自2013年起跑,強調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概念,以多媒體影像配合舞蹈創作的演出。今年「身體密碼」邁入第二屆,由種子舞團執行製作業務,於屏東縣藝術館舉行最後的完整呈現。

在標榜在地精神的指標下,四位編舞者中,張忠安、黃佩菁及黃文人是屏東子弟,美籍編舞者Tiffanie Carson 是種子舞團今年的特邀編舞者,順勢加入此次「身體密碼」的編舞者行列。

25位舞者則是挑選自設籍屏東、具舞蹈基礎的國、高中與大專學生,在七月初甄選通過後,經過一個多月的技巧訓練與密集編排行程,在這個暑氣旺盛的假期中,共同燃燒肢體探索的能量。

這樣的計劃在屏東縣執行或許不算創舉,但也可算是步險棋。首先從參演的舞者以學生為主來看,編舞者在接案之前,必須有相當程度的認知,以學生為班底的舞者們,雖有既定的舞蹈基礎,但身體經驗仍然有限,編舞者可以用的身體不會是成熟的專業舞者(看舞人也應先做好同樣的心理準備)。

再者,參演成員的家長必須願意調整時間,配合接送孩子們的暑期排練。同時,科技應用在舞蹈展演雖也不是新玩意,但是大量使用就會有一定程度的挑戰,甚至令人疑惑影像是否真有必要介入舞蹈中,尤其當螢幕畫面與舞蹈無法產生呼應時,就頗令觀舞的情緒分心。

最後,售票演出在南部各地雖已推動了一段時日,屏東的鄉親們似乎還在適應階段,推票的任務顯得相當困難,即使在座位席次不多的屏東縣藝術館,仍然難以讓票房交出漂亮的成績單。雖然如此,還是可以感受到觀眾的消費行為的改變,假以時日應該可以讓買票看演出成為生活常態。

四位編舞者都有自己的表達風格,但他們這場演出的作品顯然不全是為參演的舞者量身打造,或是與他們共同創作,因此在多數段落中,頗有小孩穿大人衣褲的感受。但從舞者們青春略帶稚嫩的揮灑過程,瞥見幾株可成大材的苗兒,倒也是件可喜的事。

張忠安的《A Walk of Life》將舞者們圍在一個類似玻璃屋的框架中,在光影投射下,他們的影像猶如在水缸中活動空間有限的魚群。接著,舞者們一一走出框架中,以規律一致的動作集體進行橫向或斜線的游移,偶而會有人突破團體的制式動作,但終歸還是回到眾人一致的集體動作模式,彷彿回到一成不變的生活或工作定律。他們的動作與隊形,在舞台上的交織,既有對稱的和諧感也時有尖銳的對比。但這些美好的畫面,在舞者們開始以童稚的嗓音,訴說職場的無奈與心酸時隨即幻滅。最後,他們又回到框架中,回到初始的光影幻象中。事實上,除了舞者們的年齡和閱歷稍淺外,編舞的內涵和舞者們的表現還是相當出色,或許等他們再增長一些年歲後,就能貼切的傳達較為深層的意境。

黃佩菁的《Durch den Prozess》 (Through the Process)從舞者們的身影接觸中起始,最後也是回到類似的畫面收場。這個作品中的影像,投射了黯淡的天空與臺灣各地的景象,和舞蹈的內涵幾乎毫無干係,宛如勉強湊在一起的兩塊拼圖。就舞者們的身體能力而言,顯然不夠純熟以進行接觸互動,使得開場與結束時的意象顯得生澀且有點凌亂。舞句中,部分銜接的段落過於唐突,因而產生語焉不詳的斷句,而其中一段的女舞者突然迸發的笑聲和穿越舞台而過的女裝男孩,都令人有不知所云之感。顯然這是個實驗性意味濃厚的作品,或許再次整理後,會有更佳的表現。

在《La Vogue de la Jupe》 (The Vogue of Skirt) 中, Tiffanie Carson以女人的裙子為題,探索穿上裙裝後的行為變化。舞作一開始,台上有3位女舞者,身著馬甲,悠然的走在地上的裙子四周。他們隨後將裙子套上,來到左舞台邊緣,其他的女舞者們陸續加入並排成一列。從此開始,他們以撩裙、撥裙及各種拉放裙子的動作,展現撫媚、華貴與富麗之姿。這個作品巧妙的安排了各種錯位、走步以及間距的變化,呈現女孩們爭奇鬥艷的意象,這也是唯一沒有使用多媒體影像設計的作品,使得舞蹈的表現更為顯明。但是在舞作開始前的影片介入則顯得牽強,且娛樂性高於藝術性,嚴重破壞舞蹈作品的質感。這段影片和演出結束後的花絮內容有許多重疊之處,應可以放在最後再一起播放。

《What a Good Question》是黃文人2014年新作的縮影,從《甜蜜的家庭》樂聲中,舞者們手持新娘捧花,舞出女追男、男追女、女女戀及男男戀的各種隱喻。影像的介入雖然還算適當,但是為了避開受訪者的臉部,而將鏡頭投射在胸部的畫面,顯得相當突兀,這一段的舞蹈設計和影像之間,則沒有交集的各說各話。然而,本以為又是一齣超齡的演出,但是舞者們卻能夠「稱職」的將青少年在性別認同上的徬徨,投射在講述多元家庭議題的作品中,他們異於成人的衝撞,倒也呈現出另一番精彩。這個作品雖然仍有些許青澀,雖然又再一次呈現結束畫面回到起始畫面的設計,卻是個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

以上四個作品雖然在編排和表演的功力上參差互見,但是都可以看到再提升的潛力。諸如此類的活動在官方的推動下,讓年輕的在地藝術家得以試展手腳,也使得屏東縣的表演文化在近幾年不斷精進,雖然離精緻仍有一段路,卻已能讓人看到正面發展的「大躍進」。這是官民合作的果實,需要遠見、魄力、耐心與對藝術無盡的愛,才能熬得過寂寞的植栽過程。期許這一片果園持續獲得澆灌與照顧,來日當可預見屏東的舞蹈人,在南臺灣的舞蹈場域豎起一桿大旗。

《2014 身體密碼 II 跨域舞展─ 行動數據 》

演出|2014跨域舞蹈新銳編創工作坊
時間|2014/08/24 19:30
地點|屏東藝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