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與他的太太的婚姻故事《登陸月球前的24個小時》
12月
21
2021
登陸月球前的24個小時(鄧凱綸提供/攝影蔡耀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6次瀏覽

吳依屏(專案評論人)


麥克阿瑟曾在演說中引用西點軍校的校歌歌詞,使之廣為人知,「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這句話清楚表達了老兵英雄遲暮的無奈與歲月的無情流逝,但卻從未有人提過老兵的太太。如果老兵有老婆呢?他們會怎麼相處?老兵跟他的妻子又會如何度過他們漫長的婚姻?我想《登陸月球前的24小時》提供了一個中國古代神話版的例子。

這齣戲改編自魯迅小說《故事新篇》裡的〈奔月〉,「以京劇表演為主要呈現方式,展現最直接的夫妻日常。」(節目單)。劇情簡介直白地說出后羿陷入中年危機,和嫦娥的婚姻烏煙瘴氣,而嫦娥只想逃走獲得自由。其實整部戲的劇情非常簡單,並沒有太多的細節與進展,集中呈現角色人物的心理狀態與個人選擇。所以觀眾只能看到一對生活追求不同的夫妻互不理解,陷於怨懟重複的生命困境。文本本身的簡單,使得觀眾極為容易從這對神話夫妻的身上,看到自己跟伴侶的模樣,那些日常瑣事的口角吵架,夫妻碎語的抱怨爭執,從古至今皆相同,輕易喚起觀眾的共鳴與心有戚戚焉。

其實,此劇極為精彩的部分存在於靈活運用京劇的武打調度,使得原本稍顯蒼白貧瘠的劇情生動靈活了起來。不論是嫦娥后羿夫妻你跑我追的互動設計,又或者是后羿師徒兩人的武打對決等,都讓觀眾沈浸於欣賞傳統京劇的技藝之美中。另外,此劇中人物各自有著耍帕舞旗的精彩戲耍,例如家僕的俏皮耍帕,嫦娥的踩蹺舞旗,都牢牢地吸引觀眾為之屏氣凝神,鼓掌叫好。舞台也使用傳統京劇的一桌二椅,保持絕對的留白。可以說,《登陸月球前的24小時》力求化用京劇演員的精湛技藝與京劇的傳統美學設計,來說一場古早夫妻的二三事。


登陸月球前的24個小時(鄧凱綸提供/攝影蔡耀徵)

而不得不說,此劇中最為出彩的亮點當屬逄蒙。逄蒙的人物塑造及表演方式十分有趣,從頭到尾混雜著一種傳統與現代融合、東方與西方合併、陰性與陽性交織的矛盾感。他自述喜歡粉紅色,覺得自己很美,但同時喜歡武術,想留著自己最美的一刻,所以想奪取金丹。他手拿麥克風,大唱rap及流行歌,扭腰擺臀;卻可以緊接著與后羿對打衝突。可以說,逄蒙作為一種突破陰陽兩分的灰色代表,也成功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中跨界實驗,大膽創新。而逄蒙與后羿的衝突與其說是爭奪長生不老的丹藥,倒不如說是固守傳統/男子氣概(masculinity)的遲暮英雄與力求創新/中性的現代弄潮兒無可避免的一場戰役。更有趣的是,后羿不斷地表達他對逄蒙不陰不陽的厭惡之情,可以往深層發想,是否暗喻了后羿的直男恐同傾向,只能藉由一再強調對陰陽不分的厭惡,來確認自身的陽剛威武。

拉回來說后羿與他的妻子嫦娥的故事,在劇中的回憶片段中,觀眾看到了這對夫妻曾經的甜蜜幸福,嫦娥是如何的崇拜著她那可以射下九個太陽的丈夫。也在開頭及結尾,看到了伴侶間的互不理解,后羿執著於婚姻的承諾與過去射日的英雄榮光,他的生生世世的許諾彷彿成為一種婚姻枷鎖,不僅困住嫦娥也困住自己。嫦娥則是埋怨丈夫的因循守舊、不合時宜,無數次的逃走又無數次的被追回,自由成為她的嚮往,月球成為她的夢想之地。因此,最後昇月的成功不僅代表著嫦娥的解脫,也象徵著后羿的釋懷。觀眾在此看到了一種現代版的婚姻故事,是后羿與嫦娥這對夫妻故事的新型詮釋,同時也是一個關於老兵與他的太太的點點滴滴,無關風月,只餘悵然。

《登陸月球前的24個小時》

演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鄧凱綸創作
時間|2021/12/1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總而言之,從嫦娥奔月到人類登月,奔向月球的過程都表現出一種進步式的思想邏輯。此劇的敘事以登上月球作為人類文明的發展目標,就好像有個既定方向是人們必須前往的,而「自由」就成為這套邏輯下被劇作家操作的概念。(宋柏成)
12月
27
2021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