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與他的太太的婚姻故事《登陸月球前的24個小時》
12月
21
2021
登陸月球前的24個小時(鄧凱綸提供/攝影蔡耀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8次瀏覽

吳依屏(專案評論人)


麥克阿瑟曾在演說中引用西點軍校的校歌歌詞,使之廣為人知,「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這句話清楚表達了老兵英雄遲暮的無奈與歲月的無情流逝,但卻從未有人提過老兵的太太。如果老兵有老婆呢?他們會怎麼相處?老兵跟他的妻子又會如何度過他們漫長的婚姻?我想《登陸月球前的24小時》提供了一個中國古代神話版的例子。

這齣戲改編自魯迅小說《故事新篇》裡的〈奔月〉,「以京劇表演為主要呈現方式,展現最直接的夫妻日常。」(節目單)。劇情簡介直白地說出后羿陷入中年危機,和嫦娥的婚姻烏煙瘴氣,而嫦娥只想逃走獲得自由。其實整部戲的劇情非常簡單,並沒有太多的細節與進展,集中呈現角色人物的心理狀態與個人選擇。所以觀眾只能看到一對生活追求不同的夫妻互不理解,陷於怨懟重複的生命困境。文本本身的簡單,使得觀眾極為容易從這對神話夫妻的身上,看到自己跟伴侶的模樣,那些日常瑣事的口角吵架,夫妻碎語的抱怨爭執,從古至今皆相同,輕易喚起觀眾的共鳴與心有戚戚焉。

其實,此劇極為精彩的部分存在於靈活運用京劇的武打調度,使得原本稍顯蒼白貧瘠的劇情生動靈活了起來。不論是嫦娥后羿夫妻你跑我追的互動設計,又或者是后羿師徒兩人的武打對決等,都讓觀眾沈浸於欣賞傳統京劇的技藝之美中。另外,此劇中人物各自有著耍帕舞旗的精彩戲耍,例如家僕的俏皮耍帕,嫦娥的踩蹺舞旗,都牢牢地吸引觀眾為之屏氣凝神,鼓掌叫好。舞台也使用傳統京劇的一桌二椅,保持絕對的留白。可以說,《登陸月球前的24小時》力求化用京劇演員的精湛技藝與京劇的傳統美學設計,來說一場古早夫妻的二三事。


登陸月球前的24個小時(鄧凱綸提供/攝影蔡耀徵)

而不得不說,此劇中最為出彩的亮點當屬逄蒙。逄蒙的人物塑造及表演方式十分有趣,從頭到尾混雜著一種傳統與現代融合、東方與西方合併、陰性與陽性交織的矛盾感。他自述喜歡粉紅色,覺得自己很美,但同時喜歡武術,想留著自己最美的一刻,所以想奪取金丹。他手拿麥克風,大唱rap及流行歌,扭腰擺臀;卻可以緊接著與后羿對打衝突。可以說,逄蒙作為一種突破陰陽兩分的灰色代表,也成功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中跨界實驗,大膽創新。而逄蒙與后羿的衝突與其說是爭奪長生不老的丹藥,倒不如說是固守傳統/男子氣概(masculinity)的遲暮英雄與力求創新/中性的現代弄潮兒無可避免的一場戰役。更有趣的是,后羿不斷地表達他對逄蒙不陰不陽的厭惡之情,可以往深層發想,是否暗喻了后羿的直男恐同傾向,只能藉由一再強調對陰陽不分的厭惡,來確認自身的陽剛威武。

拉回來說后羿與他的妻子嫦娥的故事,在劇中的回憶片段中,觀眾看到了這對夫妻曾經的甜蜜幸福,嫦娥是如何的崇拜著她那可以射下九個太陽的丈夫。也在開頭及結尾,看到了伴侶間的互不理解,后羿執著於婚姻的承諾與過去射日的英雄榮光,他的生生世世的許諾彷彿成為一種婚姻枷鎖,不僅困住嫦娥也困住自己。嫦娥則是埋怨丈夫的因循守舊、不合時宜,無數次的逃走又無數次的被追回,自由成為她的嚮往,月球成為她的夢想之地。因此,最後昇月的成功不僅代表著嫦娥的解脫,也象徵著后羿的釋懷。觀眾在此看到了一種現代版的婚姻故事,是后羿與嫦娥這對夫妻故事的新型詮釋,同時也是一個關於老兵與他的太太的點點滴滴,無關風月,只餘悵然。

《登陸月球前的24個小時》

演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鄧凱綸創作
時間|2021/12/1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總而言之,從嫦娥奔月到人類登月,奔向月球的過程都表現出一種進步式的思想邏輯。此劇的敘事以登上月球作為人類文明的發展目標,就好像有個既定方向是人們必須前往的,而「自由」就成為這套邏輯下被劇作家操作的概念。(宋柏成)
12月
27
2021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