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與他的太太的婚姻故事《登陸月球前的24個小時》
12月
21
2021
登陸月球前的24個小時(鄧凱綸提供/攝影蔡耀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6次瀏覽

吳依屏(專案評論人)


麥克阿瑟曾在演說中引用西點軍校的校歌歌詞,使之廣為人知,「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這句話清楚表達了老兵英雄遲暮的無奈與歲月的無情流逝,但卻從未有人提過老兵的太太。如果老兵有老婆呢?他們會怎麼相處?老兵跟他的妻子又會如何度過他們漫長的婚姻?我想《登陸月球前的24小時》提供了一個中國古代神話版的例子。

這齣戲改編自魯迅小說《故事新篇》裡的〈奔月〉,「以京劇表演為主要呈現方式,展現最直接的夫妻日常。」(節目單)。劇情簡介直白地說出后羿陷入中年危機,和嫦娥的婚姻烏煙瘴氣,而嫦娥只想逃走獲得自由。其實整部戲的劇情非常簡單,並沒有太多的細節與進展,集中呈現角色人物的心理狀態與個人選擇。所以觀眾只能看到一對生活追求不同的夫妻互不理解,陷於怨懟重複的生命困境。文本本身的簡單,使得觀眾極為容易從這對神話夫妻的身上,看到自己跟伴侶的模樣,那些日常瑣事的口角吵架,夫妻碎語的抱怨爭執,從古至今皆相同,輕易喚起觀眾的共鳴與心有戚戚焉。

其實,此劇極為精彩的部分存在於靈活運用京劇的武打調度,使得原本稍顯蒼白貧瘠的劇情生動靈活了起來。不論是嫦娥后羿夫妻你跑我追的互動設計,又或者是后羿師徒兩人的武打對決等,都讓觀眾沈浸於欣賞傳統京劇的技藝之美中。另外,此劇中人物各自有著耍帕舞旗的精彩戲耍,例如家僕的俏皮耍帕,嫦娥的踩蹺舞旗,都牢牢地吸引觀眾為之屏氣凝神,鼓掌叫好。舞台也使用傳統京劇的一桌二椅,保持絕對的留白。可以說,《登陸月球前的24小時》力求化用京劇演員的精湛技藝與京劇的傳統美學設計,來說一場古早夫妻的二三事。


登陸月球前的24個小時(鄧凱綸提供/攝影蔡耀徵)

而不得不說,此劇中最為出彩的亮點當屬逄蒙。逄蒙的人物塑造及表演方式十分有趣,從頭到尾混雜著一種傳統與現代融合、東方與西方合併、陰性與陽性交織的矛盾感。他自述喜歡粉紅色,覺得自己很美,但同時喜歡武術,想留著自己最美的一刻,所以想奪取金丹。他手拿麥克風,大唱rap及流行歌,扭腰擺臀;卻可以緊接著與后羿對打衝突。可以說,逄蒙作為一種突破陰陽兩分的灰色代表,也成功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中跨界實驗,大膽創新。而逄蒙與后羿的衝突與其說是爭奪長生不老的丹藥,倒不如說是固守傳統/男子氣概(masculinity)的遲暮英雄與力求創新/中性的現代弄潮兒無可避免的一場戰役。更有趣的是,后羿不斷地表達他對逄蒙不陰不陽的厭惡之情,可以往深層發想,是否暗喻了后羿的直男恐同傾向,只能藉由一再強調對陰陽不分的厭惡,來確認自身的陽剛威武。

拉回來說后羿與他的妻子嫦娥的故事,在劇中的回憶片段中,觀眾看到了這對夫妻曾經的甜蜜幸福,嫦娥是如何的崇拜著她那可以射下九個太陽的丈夫。也在開頭及結尾,看到了伴侶間的互不理解,后羿執著於婚姻的承諾與過去射日的英雄榮光,他的生生世世的許諾彷彿成為一種婚姻枷鎖,不僅困住嫦娥也困住自己。嫦娥則是埋怨丈夫的因循守舊、不合時宜,無數次的逃走又無數次的被追回,自由成為她的嚮往,月球成為她的夢想之地。因此,最後昇月的成功不僅代表著嫦娥的解脫,也象徵著后羿的釋懷。觀眾在此看到了一種現代版的婚姻故事,是后羿與嫦娥這對夫妻故事的新型詮釋,同時也是一個關於老兵與他的太太的點點滴滴,無關風月,只餘悵然。

《登陸月球前的24個小時》

演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鄧凱綸創作
時間|2021/12/1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總而言之,從嫦娥奔月到人類登月,奔向月球的過程都表現出一種進步式的思想邏輯。此劇的敘事以登上月球作為人類文明的發展目標,就好像有個既定方向是人們必須前往的,而「自由」就成為這套邏輯下被劇作家操作的概念。(宋柏成)
12月
27
2021
《精衛》最迷人之處,是它拒絕走一條「混搭」、「拼貼」的捷徑,而是將雙方系統進行深層滲透,讓兩種身體語言彼此學習,最終產生質變。
5月
11
2025
這樣的鄭和下西洋再詮釋,不僅回應觀眾對傳說中任務的想像,也挑戰傳統偶戲善惡二元的框架,打破既有文化對立,令人難以簡單批評其對歷史複雜性的簡化。作為一種時間所積累的技藝,傳統偶戲如何通過多元文化的能動(agency)而體現當代性?
5月
09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