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口舌之爭,盡享口舌之快《再造經典‧新十項全能》
10月
20
2021
再造經典‧新十項全能(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4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已經很久沒有這麼複雜的看戲心情了,偏偏欣賞的作品又屬於喜劇。這晚在中正紀念堂演藝廳上演的,是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的《再造經典‧新十項全能》。

這裡的「十項全能」,包括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古詩吟誦、鐵板快書、竹板快書、(牛骨)數來寶、太平歌詞、岔曲和說書(後兩者因故未演)。漢霖早於2010年起即有這種匯演,演員不只要有專精於單一類型的功底,團隊還得讓觀眾在短時間內一窺各類型之堂奧,實在不容易。

以《五官爭功》為題,開場我們便見識到精彩的群口相聲。故事起於王振全因對說唱藝術貢獻良多,獲頒文建會之非物質文化獎項,進而引起腦和眼、耳、鼻、口等的爭論:究竟誰才是獲獎的首要功臣呢?說唱全憑一張嘴能成嗎?難道不也需要耳朵的專注聆聽,鼻子的日常呼吸,眼睛的明察秋毫?大家分別扮演這些器官,笑料也由此展開。在這張攤開的地圖上,我們看到稍後登場的所有演員,接下來就是個別或兩位演員的表演。

太平歌詞是「說學逗唱」中「唱」的主力,這回由漢霖的資深團員趙中興擊板說唱《韓信算卦》。舞台一旁備有投影字幕,方便觀眾理解三齊賢王與道長的互動,卻也稀釋了聆聽和細看演員表現的專注程度。對口相聲則由剛果王子伊馮(就是那位維大力廣告中和蔡振南搞笑的非裔演員)和王振全擔綱,原本以貫口經典《地理圖》為題,卻改為相聲常見的啞語,以問候老友家人所引起的一連串誤會為內容。牛骨數來寶講的是《升棺發財》,趙中興捧哏,王振全逗哏,兩位表演者沿著開電影院、大商場、歌廳和那「一頭大,一頭小」的棺材鋪爭得面紅耳赤,大眼瞪小眼,觀眾則是百笑不厭。

整場表演的腳本都是一演再演的經典,熟悉相聲和說唱藝術的朋友自然可以跟往昔看過的版本參照、比較,而陌生的觀眾也幾乎都能在網路上找到一兩則影音資料,更不用說換場和個別演出開始前,王振全總會簡介演出內容和腳本淵源,因此無論是回味從前還是開新眼界,《再造經典‧新十項全能》都是很好的機會。

雖然如此,還是有幾點令人覺得可惜和感慨。首先,當晚的觀眾不到二十位,這在能夠容納三百人以上的演藝廳看起來,格外寂寥。這場演出只是十月初至今連續十二場中的一場,觀眾人數或許因此分散;成團至今超過三十五年的漢霖也可能更將重心放在兒童教育方面,而非節目宣傳上;當然,「十項全能」而非單一腳本或類型的演出似乎也不太吃香。

其次,即使外行如我,也能觀察到演員的失誤。舉例來說,在開場的「五官爭功」中,飾演「口」的葛亞芹多次吃螺絲;更嚴重的是,幾個段落的神態都顯得為演而演,過於人為,令觀眾明顯察覺「演員正為下一個動作和台詞做準備」,一點也不從容。然而,說到從容,「韓信算卦」似乎過頭了些。即使故事和詞曲引人入勝,演員亦能因南腔北調和各式身段而呈現作品風貌之多元,但在擊板為節的過程中,趙中興的多處板眼稍嫌猶疑、浮動,咬字不夠清晰,表情也不那麼豐富,更像同桌用餐的長輩福至心靈下信手捻來一曲。


再造經典‧新十項全能(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最後,開場時聽聞「文建會」(早已升格改制為文化部)三個字,配上許久不曾踏入的演藝廳時,我的心神已有部份遁入回憶,出逃至90年代甚或更早時期。這並不是因為眼前的藝術類型跟中國文化和我輩所受的中國教育有特別淵源,畢竟放眼當前活躍於各個展演空間和網路平台的三十歲世代相聲演員及其表演,我並不會被帶起這種「田園牧歌式的鄉愁」。

在伊馮和王振全的相聲中,有個彰顯中文博大精深的段子。(生理)女性隆乳後,有四種情況:差異明顯是「大不一樣」,差異不明顯是「不大一樣」,比較糟的是「一樣不大」,最糟的是「不一樣大」。完全可以預見,這種或許會被歸成「地獄哏」的段落要是廣佈今日的社群媒體,必然引起爭論。事實上,啞語也可能面臨同樣情況,但要在相關藝術類型中「掃黃」或「反歧視」,絕無窮盡的一日。

這裡的重點不是「人權 vs. 藝術」,而是這樣的爭論在這樣的藝術所盛行的那樣的時代,以及這晚我所在的此刻,被悄悄擱置了,好像不曾發生也不會發生。我能夠安穩地對這個段子放聲大笑,儘管想到它可能引起的問題,但稍加壓制之後,也就這麼糊里糊塗過去了。那個時代的人(包括小時候的我和我的父母)也是這樣的嗎?還是不疑有他沉浸其中?

或許是想規避這種複雜情緒吧,整場表演最讓人毫無懸念陶醉的,反倒是《琵琶行》。音樂入文之不易,多少今日慣用成語能在此找到,江頭的景色,秋晚的風情和古今不移、人必有之的哀傷,都能在王振全起伏有致的朗誦中尋得。此外,張春泉功架十足的竹板快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也是聽再多次都不厭。隨著竹板音量和節拍的高低進退,當張春泉扮演唐僧瞪大了眼望向遠方,我彷彿看到社群媒體上種種爭論的休止,暗自珍惜著這個總算能夠好好聽段故事的夜晚。

《再造經典‧新十項全能》

演出|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
時間|2021/10/08 19:00
地點|台北 中正紀念堂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
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11月
13
2024
今次為第八屆,筆者在同一場次中,觀賞了慶美園亂彈劇團新秀張雅涵主演的《洛花河》暨正明龍歌劇團新秀張燕玲主演的《韓信設窖安軍心》兩齣折子戲。
11月
12
2024
本劇可見劇團在親子劇的用心之處,以臺灣地景為故事地、融合原漢兩族的神話故事,音樂曲調以輕快帶有童謠的趣味讓聽覺性相當悅耳動聽,主演的口白方面也充分表現各個角色的特質差異
11月
11
2024
發自庶民性的市場空間表演雖未必不好,還原來自民眾純然的欣賞習慣也有道理,但總期盼能朝向精緻度更顯著的面向提升。就演出內容而言,除了延續過往擅長的《白馬風雲傳》系列連本戲之外,建議劇團應可大膽創作新的故事劇本,嘗試新的表演模式
11月
11
2024
在一個結合異國史詩、舞蹈和新馬戲的舞台上,短短的四十分鐘演出,許多元素如東南亞舞蹈特有尖頂頭飾、面具,柬埔寨的木琴、皮鼓,以及各種高難度的馬戲特技,帶給觀眾許多新奇的感受。
11月
08
2024
雖說兒童戲曲對一般長期演出大戲的戲曲演員及編創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卻是新生代戲曲演員最好發揮的場域。若前輩藝師能從幕後根據戲曲本質進行雕琢;新生代能夠從自己出發,將自身成長過程經驗,創發屬於新世代的兒童戲曲作品
11月
0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