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變化的chaos《K24》
10月
28
2015
K24(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1次瀏覽
劉祐誠(中正大學中文所研究生)

《K24》自從2005年首演開始,於十年中歷經諸多次復演,於2015年再次推出《K24》十周年紀念版。十年的光陰,《K24》接受諸多獎譽及褒貶,也培養諸多演員擁有喜愛他們的觀眾群,雖然《K24》已經成為許多人共同回憶的劇目,但這卻是我第一次觀賞此齣戲劇,我想看完這齣戲後產生的澎湃感受也如同十年間其他觀眾一般,因此便提筆再替《K24》這團錦上再添些花吧。

劇作家於《K24》劇本序言明創作此齣戲劇是嘗試創作出一部平凡卻令觀眾捧腹大笑的舞台劇,因此以影集方式在舞台上呈現他的作品。電視影集與舞台劇皆是一種提供休閒娛樂形式,電視影集試圖建造一座貼近平常民眾生活的海市蜃樓,因此它可以透過影像剪輯方式,把創作者幻想情景映射成比真實生活更加寫實的影集。《K24》以影集方式於舞台上呈現,劇作家於一開始便有意打破舞台劇與電視影集的界限,舞台劇唯一也是最重要可以贏過其他形式戲劇表演,我想應該就是觀眾與表演者於劇場空間彼此互相影響。誠然,舞台劇無法像影集一樣重新不完美的表演片段,當飾演茱麗葉的張棉棉詮釋定格動作並倒帶方才的動作,雖然無法利用電腦技術方式精準呈現,但這就是舞台劇珍貴的地方,亦即每個表演發生當下便是一個個獨特的表演。那天飾演Rebecca的李邵婕以尖叫聲替總統千金抵擋記者追問,當她完成這段表演,觀眾立即替她鼓掌,她轉身回頭的第一句話則是:「十年,真的有差。」觀眾對此情景也再次投以掌聲,或是故事情節進行至Shake Awards頒獎典禮時,觀眾不僅是《K24》觀眾還儼然成為Shake Awards頒獎典禮觀眾,此時的表演打破既定第四面牆觀念,觀眾與表演者一同於舞台上進行演出。表演雖然保留舞臺劇特質,卻也沒有忘記承襲懸疑劇敘事手法,看似線性敘事,在段落與段落間的銜接,卻特意留些線索預示接下來故事情節,當故事進行至緊湊處,又出現那惱人的片頭影片,完全吊足觀眾胃口。

經過十年光陰的《K24》,表演也與現下生活一同遞進,奶媽徵選活動加入中國觀光客的幽默片段,那些清晰咬字與不習慣用詞彷彿置身於台灣著名景點遇上大陸觀光團員,又或者電視名嘴謾罵總統的施政,那些演出用詞似乎與現下台灣國情也有相當關連。不變的是,《K24》令人發噱的途徑是採用語義多重性,例如劇中導演林初平抱怨曾經風雲過的Jay:「是怎麼樣?已經不火了,還以為自己是大腕?」怒火中燒的Jay立刻回應說:「我超火!」火字被現在人們形容為受歡迎程度,也可以表示自己憤怒程度,藉由演員對話,讓觀眾自行體會箇中妙意,以達到幽默效用。對於現在電視上諸多談話性節目,主持人調侃來賓外於「理想身材」不足,或意圖使來賓呈現尷尬樣態,達到娛樂效果,《K24》這種看似平常手法,於現在社會中卻更顯彌足珍貴。

最後,劇作家或導演雖然言明要製作一齣平凡舞台劇,希望觀眾於看戲過程暫時拋卻現實生活壓力,單純享受舞台劇帶給觀眾的樂趣,仔細觀察《K24》是否為喜劇也是另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K24》劇作家可能意圖向莎士比亞致敬,《羅密歐與茱麗葉》是莎士比亞著名四大悲劇之一,《K24》的部分主線即是演員於劇中詮釋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在《K24》劇中,恰似男女主角的Mario和Mary於劇末雖然互相知道兩人相愛,但仍舊沒有成為男女朋友,如同《羅密歐與茱麗葉》男女主角結局一般。劇作家向觀眾介紹他如何建構《K24》這個世界時,他是以喜劇素材打造,但是觀眾進入這個世界時,卻體會到這個喜劇世界卻是為了展現悲劇,混亂(chaos)於焉產生。

觀賞完這齣演出,看到台南人劇團正在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經典劇作《K24》,此時不禁假想,如果有其他表演團體想要以不同方式再詮釋這齣戲劇,究竟是否有其他創作者可以打破環型舞台設計還能夠繼續達到快速緊湊效果?因此不禁期待可能下個十年,還會再次出現更令人意想不到的K24/ chaos。

《K24》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5/10/17 14:0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