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陳述版本《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
2月
29
2012
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9次瀏覽
鄒之牧

本以為這是徐堰鈴繼2008女節的《我的敵人》之後,又一跨足舞蹈的企圖;看了之後才知道錯得離譜!然而,看過之後,不免覺得是繼《給普拉斯》 之後又攻下的一座山頭!而艾蜜莉.狄更生,的確是很好的一個選擇!

作為一齣舞,這個作品實則是放在徐堰鈴及其特色唸白所傳遞的文本之上。而作為一齣戲,歌聲/音樂、舞蹈/動作不算輕的比重,又大幅中和了唸白交織下的繁密的網處的留白!這齣由歐陸女編導創作的作品,由於始起意者的編舞背景,歸類於舞蹈,但其實,舞蹈的比例並不高!相對於2008年亦有大量動作設計、且有舞蹈界重要人士加入的《給普拉斯》,又明顯是個更「舞蹈」的作品!於是,「舞蹈」可以為戲劇帶來什麼樣的功用?或,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又成了觀此「戲」時,不斷在思考飄忽之際,觀察想像的一個問題。

作品一開始響在耳際的歌聲,待稍歇,燈亮處,銀髮法籍女歌者、台灣女舞者、徐堰鈴(演員)三人羅列坐台上,作品才展開,給了作品一個好的、簡潔、甚至「歐陸」味十足的形式的展開。楊妤德的服裝設計,接近裸色的藕色布料與三位略有不同的精工剪裁,第一個亮相,在黃祖延節制而達成的燈光中,即成功地建立起了時代感與女性裸露幽微、脆弱又正面迎向的基調!這個基調,在舞蹈作品裡是極重要的。在戲劇作品裡,反很快會被過多的言談、動靜狀態稀釋掉!米希恩.艾維吉兒(Mytian Herve-Gil)本作品的編舞與導演,卻在此基石上,就此開展一路艾蜜莉.狄更生的心路歷程與編創者的自我演繹!

這是很舞蹈的,從一個墨點,抹開成一輪篇章!而不是線性地一路推展。Herve-Gil便是不斷地製造著這個「墨點」;並不多,就她們:這象徵狄更生、與妳我、與世代的女性形象;與三位「樁」上的男性。這三位男性,同樣,妤德賦予了他們極佳的質感:歐陸、斯文。當然,狄更生是美國詩人!這與她所處的時代有關。Herve-Gil令男子們初始出現於觀眾面前時,是背部的,如一尊尊歐陸公園裡會見到的大理石雕像:general、符合社會規範、而面目模糊……;也代表著狄更生生命裡曾出現過的男性的羅列。有趣的是,男子終面向觀眾(與女表演者),露出慈愛、父權、且符合那個時代儀態的親切笑容時,我們是一時看不到女子的表情的!即便之前一切顯示著她們是如何渴求著對方的愛。於是接下來,是女子欣然地撲向男子…,散發著孺慕之情…,接下來,篇章便是擺盪在女性的內心世界、交替著狄更生作品裡的詩境,與真實世界裡生活的際遇!

這樣的一齣戲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狄更生隱匿的下半生無人知曉真相;再者,狄更生的詩作,非女性一角能包其全部:作為十九世紀後半葉的一名人物,狄更生詩作中打破傳統的形式、純為自己寫作的純粹性、對現世周遭的敏銳與觀察…,都是非常現代而個人的!但舞作,或囿如形式與其放大,只看到情緒上的反覆,雖反映了詩作中聰慧、大膽、陰鬱、直接、殘酷、陽光…的多面向,間或又雜以編劇的個人衍伸,但在徐堰鈴稱職的傳遞之下,如此的單一反覆,只留下又一幅狂亂的女性「受迫害/自毀」圖,對於狄更生的全貌與真正價值,未有太多助益。編導的好處卻在,注意到了狄更生詩作裡的音韻的企圖及頑皮。但將場內的音軌在四處出現、流竄,雖說是件大膽的「立體」企圖,還不如在演員的唸白(尤其配角)、與字斟句酌的譯文及加強上,作出強調!

魏瑛娟創作社《KiKi漫遊記》(1998)中即展現語言魅力吸睛的徐堰鈴,近年更成形了一套自己精鍊的文學囈語式唸白法,在早期莎妹的女演員紛紛自舞台引退之際,這一路走來的情緒和發聲法、甚至肢體上且試圖建立二度文本的自覺,益形顯得突出。而在Baboo執導的《給普拉斯》,找到了最好的落腳之處!《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卻恐未能超越其深度!Sylvia Plath(普拉斯)至少最後是真的瘋了!而《明天》,或許編導是太著重狄更生「被迫放棄」的部分了,僅又成了一部女性的受害史!舞蹈倒是準確地呈現了狄更生那精緻到張力充滿的精神狀態,正是舞蹈的特質!藉著各類舞台元素,三兩下即將文字外抽象的情緒,提煉、浮凸到視覺的層次!

《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

演出|舞蹈空間&艾維吉兒舞團
時間|2012/02/25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法國編舞家米希恩‧艾維吉兒開宗明義指出,她編的不是Emily Dickinson的詩作,而是女性創作者面對生命許多困境時的徬徨舉棋不定,然而創作者的寄情用在Emily Dickinson身上,似乎僅能反映當代女性創作者的侷限,而非女詩人的情境。(林珮芸)
3月
01
2012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