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冷靜vs.台式黏膩《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
3月
01
2012
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4次瀏覽
林珮芸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Then shuts the door;

On her divine majority

Obtrude no more.

舞作從三個女孩的詩朗誦開始,法文版的、英文版,最後用中文詮釋個人心中的傳奇女詩人。擔任全劇主軸的徐堰鈴唸的不是艾蜜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原著詩句,而是由法國劇作家改編的劇本。雖說由艾維吉兒舞團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但舞蹈的成分等同於劇場,也因此觀眾大部分的焦點幾乎都擺在演員徐堰鈴身上。演出開始,身為Emily Dickinson代言人的舞者,用幾近天真少女爛漫的語調時而自語、時而輕笑、時而陶醉,徹底顛覆讀者對Emily Dickinson的既定印象。

畢竟仍是舞蹈作品,類似線性簡潔排列組合的規律反覆,令人以為回到熟悉的Emily Dickinson節奏,安靜、永恆、時而幽默的詼諧;然而就像是暴風雨的前夕,寧靜之後是無止盡狂亂的夜,延續《給普拉斯》中患精神疾病的女作家,徐堰鈴稱職地表演出藝術家內心萬馬奔騰的反覆猶疑,是與不是?該如此不該如此?在這裡,我想向來喜愛Emily Dickinson的觀眾不禁困惑不已。

法國編舞家米希恩‧艾維吉兒開宗明義指出,她編的不是Emily Dickinson的詩作,而是女性創作者面對生命許多困境時的徬徨舉棋不定,然而瞭解Emily Dickinson的觀眾不難發現,遺世獨立的她其實有比誰都堅強的心志,即使面對困惑與違背世俗時,這位美國女詩人也會選擇以寬闊讓步的距離面對,就算是小青蛙、輕柔的風,自然界中渺小的生物,都可以成為Emily Dickinson的導師。創作者的寄情用在Emily Dickinson身上,似乎僅能反映當代女性創作者的侷限,而非女詩人的情境。

因為神秘的身世,令人好奇Emily Dickinson與情人之間的關係,舞作中三位於平台上的黑衣男性,企圖與三種不同型式的Emily Dickinson拉扯牽絆,不管是歌者、舞者、吟誦者,在愛的守護與無助中漸漸成形。女性創作者的觀點退而表現出女詩人對男性的渴求。兩人在有限的空間中相擁共舞,但女舞者雙足一再出格,欲拒還迎的情慾令人動容。

只是,創作者過於放大Emily Dickinson生平中感情不順的焦點,令人忘卻其實這位求知若渴的女詩人,在面對生命中最重要的男性時,也許視之為父親、兄長、老師的柏拉圖式愛情,堅決選擇未婚也許是更希望保持愛情的純粹與永恆。男性的角色對Emily Dickinson來說,滋養與支持大過於肉體的親密接觸。而面對生命中重要男人的死亡離去,Emily Dickinson能選擇的,似乎只有更加遠離人群,以文字弔念。

《明天的這裡還會有黎明嗎?》最令人期待的是艾維吉兒舞團與舞蹈空間舞團的合作,然而在五位台籍舞者加一位法籍舞者的組合下,法籍舞者的角色似乎退為陪襯的功能,縱使以英語吟唱Emily Dickinson的詩作,但因為與徐堰鈴的劇本台詞節奏失拍,反而造成一種疏離的美感:法式的冷靜理性,相較於台式的黏膩沉溺,令觀眾渴望在簡潔的舞台中尋找一種穩定。三座基石、三盞燈,也許是Emily Dickinson留給觀眾剩下最後的一點肯定。

《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艾維吉兒舞團
時間|2012/02/25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作,或囿如形式與其放大,只看到情緒上的反覆,雖反映了詩作中聰慧、大膽、陰鬱、直接、殘酷、陽光…的多面向,間或又雜以編劇的個人衍伸,但在徐堰鈴稱職的傳遞之下,如此的單一反覆,只留下又一幅狂亂的女性「受迫害/自毀」圖,對於狄更生的全貌與真正價值,未有太多助益。(鄒之牧)
2月
29
2012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