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冷靜vs.台式黏膩《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
3月
01
2012
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80次瀏覽
林珮芸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Then shuts the door;

On her divine majority

Obtrude no more.

舞作從三個女孩的詩朗誦開始,法文版的、英文版,最後用中文詮釋個人心中的傳奇女詩人。擔任全劇主軸的徐堰鈴唸的不是艾蜜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原著詩句,而是由法國劇作家改編的劇本。雖說由艾維吉兒舞團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但舞蹈的成分等同於劇場,也因此觀眾大部分的焦點幾乎都擺在演員徐堰鈴身上。演出開始,身為Emily Dickinson代言人的舞者,用幾近天真少女爛漫的語調時而自語、時而輕笑、時而陶醉,徹底顛覆讀者對Emily Dickinson的既定印象。

畢竟仍是舞蹈作品,類似線性簡潔排列組合的規律反覆,令人以為回到熟悉的Emily Dickinson節奏,安靜、永恆、時而幽默的詼諧;然而就像是暴風雨的前夕,寧靜之後是無止盡狂亂的夜,延續《給普拉斯》中患精神疾病的女作家,徐堰鈴稱職地表演出藝術家內心萬馬奔騰的反覆猶疑,是與不是?該如此不該如此?在這裡,我想向來喜愛Emily Dickinson的觀眾不禁困惑不已。

法國編舞家米希恩‧艾維吉兒開宗明義指出,她編的不是Emily Dickinson的詩作,而是女性創作者面對生命許多困境時的徬徨舉棋不定,然而瞭解Emily Dickinson的觀眾不難發現,遺世獨立的她其實有比誰都堅強的心志,即使面對困惑與違背世俗時,這位美國女詩人也會選擇以寬闊讓步的距離面對,就算是小青蛙、輕柔的風,自然界中渺小的生物,都可以成為Emily Dickinson的導師。創作者的寄情用在Emily Dickinson身上,似乎僅能反映當代女性創作者的侷限,而非女詩人的情境。

因為神秘的身世,令人好奇Emily Dickinson與情人之間的關係,舞作中三位於平台上的黑衣男性,企圖與三種不同型式的Emily Dickinson拉扯牽絆,不管是歌者、舞者、吟誦者,在愛的守護與無助中漸漸成形。女性創作者的觀點退而表現出女詩人對男性的渴求。兩人在有限的空間中相擁共舞,但女舞者雙足一再出格,欲拒還迎的情慾令人動容。

只是,創作者過於放大Emily Dickinson生平中感情不順的焦點,令人忘卻其實這位求知若渴的女詩人,在面對生命中最重要的男性時,也許視之為父親、兄長、老師的柏拉圖式愛情,堅決選擇未婚也許是更希望保持愛情的純粹與永恆。男性的角色對Emily Dickinson來說,滋養與支持大過於肉體的親密接觸。而面對生命中重要男人的死亡離去,Emily Dickinson能選擇的,似乎只有更加遠離人群,以文字弔念。

《明天的這裡還會有黎明嗎?》最令人期待的是艾維吉兒舞團與舞蹈空間舞團的合作,然而在五位台籍舞者加一位法籍舞者的組合下,法籍舞者的角色似乎退為陪襯的功能,縱使以英語吟唱Emily Dickinson的詩作,但因為與徐堰鈴的劇本台詞節奏失拍,反而造成一種疏離的美感:法式的冷靜理性,相較於台式的黏膩沉溺,令觀眾渴望在簡潔的舞台中尋找一種穩定。三座基石、三盞燈,也許是Emily Dickinson留給觀眾剩下最後的一點肯定。

《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艾維吉兒舞團
時間|2012/02/25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作,或囿如形式與其放大,只看到情緒上的反覆,雖反映了詩作中聰慧、大膽、陰鬱、直接、殘酷、陽光…的多面向,間或又雜以編劇的個人衍伸,但在徐堰鈴稱職的傳遞之下,如此的單一反覆,只留下又一幅狂亂的女性「受迫害/自毀」圖,對於狄更生的全貌與真正價值,未有太多助益。(鄒之牧)
2月
29
2012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